2012年12月“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海外的传播 与影响研究——以20世纪为中心”**学术讨论会召 开,会议邀请了世界范围内百余位学者参加。张西平 、孙健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在世界--以20世纪为中 心》即为部分与会学者的论文集,这些论文从各种角 度出发,围绕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 这一主题加以阐释,集中反映了当前学界在中国典籍 外译这一领域研究的整体面貌,展现出学术发展的新 趋向。
序言
第一章 理论与方法
中国文学的世界性传播与影响
“远东文学法文译版数据库”项目介绍
预设与关怀——1990年以来西方《孟子》研究的问题意识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第二章 中国典籍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
第一节 中国诗歌在域外的传播
20世纪《诗经》在国外的传播与研究
楚辞在20世纪日本的传播与接受
译坛姊妹合译先锋——1921年美国出版的中诗英译集《松花笺》简介
20世纪唐诗在法国的传播——以李白为例
第二节 中国经典在东亚诸国
白坚其人及《唐写本说文残卷》流入日本考
韩国《史记》《汉书》翻译现状的概括与评价
中国文学史在日本的缘起——以儿岛献吉郎为中心
第三节 中国经典在东南亚、中亚
中国文学作品在缅甸的传播和影响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
中亚东干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变异——以阿尔布都《惊恐》与白行简《三梦记》为例
第四节 中国经典在欧美
英语**的汤显祖翻译和文学研究述评
英美汉学界的《论语》英译
中国道教经籍在20世纪的英泽与传播
东方智者的话语——19世纪初期**部英译《论语》之历史研究
第三章 人物研究
第一节 文明与文化考察
纪念俄国汉学家李福清的不朽功绩
林语堂《关于中国方言的洋文论著目录》一文指瑕
E.R.休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介绍
论武内义雄与津田左右吉研究中国古籍及其思想的方法
“中国迷”沃尔夫与虔敬派在教育观上的冲突——兼论儒家教育思想对早期德国启蒙思潮的影响
早期传教士汉学对中国民俗的辑录和研究——以法国来华耶稣会士为例
第二节 翻译研究
宇文所安诗歌翻译艺术的“想”与“因”——以宇译王维诗为例
孙康宜对中国抒情传统的理解与建构
H.A.翟理斯:英国汉学**总体观照中国文学的**人
英文本《中国参考书目解题》述评
诗性美感的别样话语再现——论卫礼贤对《道德经》的移译
“名”与“实”之间的时代张力——以卫方济对“道”“天”“鬼神”的翻译为例
附录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海外的传播及影响研究——以20世纪为中心”**学术研讨会综述
这本书的书名就已经足够引人深思。当我看到“中国古代文化在世界——以20世纪为中心”以及“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传播研究书系”这些字眼时,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便油然而生。我一直认为,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在与外部世界发生互动时,才能展现出其真正的生命力和价值。而20世纪,作为一个承前启后、充满剧烈变革的时代,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化与世界深度交融的关键时期。我期待本书能够详细阐述20世纪的哪些中国古代文化元素,比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经典、水墨画、传统戏剧等,是如何被翻译、解读和接受的。作者又是如何运用历史学、传播学、文学批评等多种研究方法,来分析这些文化元素的传播过程及其在域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传播媒介,例如当时的书籍、报刊、展览、学术会议,甚至是电影和音乐,它们在传播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而“经典”的定位,则表明作者并非泛泛而谈,而是要聚焦那些最具代表性、最具传播力的文化符号,这无疑会使研究更加精炼和深入。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以来都关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文化互动。这本书的书名就深深吸引了我,它不仅仅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化本身,更是将视角聚焦在20世纪这样一个充满变革的年代,并且侧重于“域外传播”的研究,这显得尤为独特和具有前瞻性。我设想,本书或许会着重探讨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深入影响,中国古代文化在抵抗与融合中,如何以新的姿态走向世界。例如,在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如何有意识地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构建民族认同,又如何将这些文化符号作为与西方对话的资本。而到了20世纪中后期,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古代文化又如何在更加多元和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行传播?书名中的“经典”二字,也让我对研究对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究竟哪些被视为“经典”,又为何它们能够成为跨越时空传播的载体?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对这些经典的传播机制和传播效果的细致分析,比如它们是如何被翻译、解读、研究,又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甚至是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我最近才开始翻阅,但即便只是粗略地浏览,也足以让我对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阔的视野感到由衷的赞叹。书名中“中国古代文化在世界——以20世纪为中心”以及“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传播研究书系”这些关键词,便已经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学术蓝图。它并非仅仅是罗列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而是将目光投向了20世纪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聚焦于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何在异域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又经历了怎样的传播、接纳与演变。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将如何具体呈现20世纪世界格局的变动,如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的兴起、以及全球化的初步发展,这些宏观事件又是如何影响到中国古代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轨迹的?例如,梁启超、王国维等先行者在海外的学术活动,又或者鲁迅、胡适等知识分子对西方思潮的借鉴与反思,在书中又会以怎样的篇幅来解读?我期待看到作者能够通过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考证,描绘出那些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技成就,乃至生活习俗,是如何跨越语言的障碍,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被理解、被阐释、被吸纳,甚至是被误读的。而“经典域外传播”的定位,则进一步缩小了研究范围,专注于那些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例如《论语》、《道德经》、《红楼梦》等,它们在20世纪的海外译介、研究和接受史,无疑是值得深入挖掘的宝藏。
评分读到这本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面。20世纪,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化开始大规模、系统性地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时期。之前,可能更多的是零星的、偶然的接触,而到了20世纪,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达,以及中国自身在全球舞台上角色的变化,这种文化传播变得更加主动和广泛。本书以“20世纪为中心”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在世界”的传播,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价值的研究方向。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描绘出20世纪世界不同区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接受程度和接受方式的差异。比如,在西方国家,中国古代哲学是否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精神上的慰藉,还是被当作一种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参考?而在亚洲其他国家,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否因为历史文化渊源的接近,而有着更为直接和深入的理解?“研究书系”的定位,也预示着本书可能包含一系列深入的专题研究,或者对不同文化群体、不同传播媒介进行细致的剖析,这让我对书中可能呈现的丰富案例和多角度的分析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套书的出现,让我对“文化传播”这一概念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知。我一直认为,文化并非是静止不变的静态遗产,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动态过程,尤其是当它进入到新的文化空间时,其生命力才得以重新焕发。本书以20世纪为视角,恰恰抓住了中国古代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关键时期。在那个时代,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而世界各地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非常期待看到书中是如何细致地梳理出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向外传播的多个维度和路径的。是官方的文化交流项目?是民间学者和艺术家们的自觉推介?亦或是通过翻译、学术研究,甚至是商业贸易?书中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个案研究,比如某位西方汉学家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度解读,或者某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某个国家引发的翻译热潮和文学思潮?这些具体的案例,想必能够极大地丰富我们对文化传播复杂性的理解。同时,我也对作者如何处理“接受”这一环节感到好奇。文化传播并非单向的输出,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国古代文化在域外被接受时,又会与当地的文化土壤发生怎样的碰撞与融合?是否会催生出新的文化形态?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的疑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