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时间:2018-05-01 |
| 作者:郭齐勇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38.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108061713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本书集中探讨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儒释道三家的人生智慧、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中国哲学的特点、何谓国学等问题,对于文化自觉、文明比较与文明对话有着积极意义。 在广泛参考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者归纳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是: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刚健自强,生生不息;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整体把握,辩证思维;经世务实,戒奢以俭。在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中,作者将中国哲学的精神与特点概括为七个方面:存有连续与生机自然,整体和谐与天人合一,自强不息与创造革新,德性修养与内在*,秩序建构与正义诉求,具体理性与象数思维,知行合一与简易精神。这些归纳,揭示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它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
郭齐勇,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暨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院院长,湖北省文史馆馆员。2006年被评为***教学名师,2017年获评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与副执行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校哲学教指委副主任,现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著作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熊十力哲学研究》《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文化学概论》等。
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它对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中,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性格的深层精神动力的挖掘。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像一位侦探,从浩如烟海的文献和考古发现中,抽丝剥茧,勾勒出一种内在的、持续性的精神力量。他对于“家国情怀”的探讨,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中国人在面对外敌入侵时能够形成如此强大的凝聚力,也解释了为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能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奋斗目标。书中对“集体主义”的讨论,我也觉得非常有启发性,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定性为压抑个人,而是分析了它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功能性,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作用。同时,他也审慎地讨论了集体主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辩证的态度让我觉得论述更加客观和严谨。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刻反思的书,它帮助我跳出日常生活的琐碎,去理解我们这个民族为何是今天的样子,以及支撑我们走过漫长历史的那些精神火炬。
评分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民族,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风俗习惯,而要深入到其核心的精神特质。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以一种非常系统和宏大的视角,梳理了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模式。他关于“知行合一”的探讨,让我对中国哲学中的实践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通过对古代哲学家和政治家的案例分析,展现了他们如何将思想付诸实践,如何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相结合。这种强调实践、强调身体力行的精神,我认为是中国文化能够穿越千年,并依然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并没有回避中国文化中存在的矛盾和困境,例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或者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种客观的呈现,反而让书中的观点更加令人信服。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关于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度对话,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中国。
评分这本书我读了大概有一半,总体来说,它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某些核心概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可能显得晦涩难懂的古代思想,比如“道”、“仁”、“礼”等,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体验巧妙地联系起来。我特别喜欢他关于“天人合一”的解读,书中并没有流于表面地讲诵“万物皆备于我”,而是通过大量的古代文献和生活实例,展现了中国人如何认识自然、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这种认知如何影响了我们的审美情趣、行为方式乃至价值取向。书中对“中庸”的分析也让我耳目一新,不再是死板的“不偏不倚”,而是理解为一种动态的平衡,一种在复杂情境中寻找最优解的智慧。而且,作者在论述中并没有回避中国文化中的一些复杂性,比如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张力,或者不同时期思想的演变,这些都让我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反观自身,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评分这是一次充满惊喜的阅读体验,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作者不像许多学者那样,将中国文化置于西方文明的参照系下进行比较,而是着力于发掘中国文化自身独特的运行逻辑和内在价值。他提出的“含蓄”和“内敛”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特质,让我豁然开朗。我一直觉得中国人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时,似乎总有一种“言外之意”,一种留白的美学,这本书就对此做了非常精彩的阐释。作者通过分析古代诗词、绘画,甚至包括茶道、园林艺术等,展现了这种“含蓄”如何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得到体现,以及它如何成为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人际交往方式。书中对于“礼”的重新审视,也让我理解了它不仅仅是外在的规矩,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怀。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人的含蓄、内敛有了更深的体悟,也更能欣赏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东方智慧。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将中国文化精神视为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展现了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和发展。作者对“创新”与“守成”之间张力的分析,让我对中国文化长久的生命力有了新的认识。他指出,虽然我们常常强调“继承传统”,但在中国历史的许多关键时刻,总有那些富有远见的思想家和实践者,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突破,这才使得中国文化能够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书中对“兼收并蓄”精神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大量例子,说明中国文化是如何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既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又能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最终形成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形态。这让我意识到,所谓的“传统”,并非是僵化的过去,而是一个不断生长、不断融合的有机体。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更强的信心,也更加理解了它的包容性和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