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精)/河洛文化研究丛书
定价:307.00元
作者:编者:杨崇汇
出版社:河南人民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215113350
字数:500千字
页码:689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杨崇汇主编的《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精)/河洛
文化研究丛书》是一本有关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关系
之间的论文集,主要阐释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的
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目录
关于河洛文化研究的几点思考
闽南文化的源流与特点
台闽两地同名村连通两岸河洛情
闽台文化与中原是“一条根”
闽南文化中的朱子崇拜探因
闽南话传播与广东地名文化景观
北民南移与赣闽粤生态环境的变化
闽南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闽南文化根植于河洛文化
福州文风之鼎盛
畲族源于河洛
闽南历**的棉布生产与对台贸易
明清时期闽南海洋渔业资源文献考述
妈祖信仰的文化意义
从行状墓志看宋代闽人的光州固始认同
福建古代方志的现代价值
河洛移民历史及其与闽南人文关系
固始移民与闽台姓氏分布特征的形成
东南的“厝”、江南的“厍”源自中原的“舍”
闽南文化对河洛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陈元光与闽南文化
闽南“河洛郎”开发台湾海洋文化的启示
从核心价值看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的关系
明清时期的晋江学者及其著作考述
北宋晋江学者对宋王朝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闽南文化的形态与特色
——探寻台湾戏剧音乐的渊源
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关系初论
试论闽南文化中的底层文化
闽南文化:中华文化从大陆走向海洋的智慧结晶
闽南文化的当代发展
河洛郎南下东南海滨产生的文化嬗变与创新
闽南“普度”的仪式状态、形式变迁与信仰功能
厦门出土晚唐陈元通夫妇墓志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闽南人文化若干问题的辨识
先秦闽越文化与楚文化关系论
闽南文化与河洛文化的兼容性比较
从民间文化看闽南文化与河洛文化的渊源关系
台湾客家闽南文化与河洛文化之探讨
明末清初闽南士人的海洋意识
——以池显方《晃岩集》为例
闽南文化海洋性之简论
从若干考古遗迹看闽南文化中的海洋性因素
闽南文化的海洋性特征之溯源
河洛文化与客家
客家文化创新研究的几点建议
人口迁移与广东福佬文化形成
客家传统文化变迁与广东社会发展
——以服饰为例
客家妇女孝行与自我品质修养关系初探
——以《龙川县志·耆寿》的记载为分析文本
河洛文化影响下客家婚俗的传承与创新
——以龙南婚俗的调查为考察重点
客家人文特质与客家精神述要
时代精神视阈下的客家优良传统
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的渊源关系及意义
客家婚姻礼俗的中原印记
从仪式祭祀符号看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以于都寒信村水府庙会及其祭祖仪式为中心的讨论
传统客家宗祠的教育功能
浅论客家民俗中的中原烙印
试论客家人的起源及其迁播
中原河洛对客家文化形成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福建土楼”是客家族群与河洛(闽南)族群因争夺生存
空间共同创造的文化结晶
客家人重视品德教育之河洛基因
河洛文化与客家渊源考
河洛文化的迁移与客家民系的形成
客家地区对中华文化思想发展壮大的作用与影响
客家文化在台湾的文学传播
——以日据时代台湾作家吕赫若小说为例的文化考察
客福交融山海荟萃
——试论闽西客家文化与福佬(新罗)文化的互动
初探台湾客家与原住民之族群关系潜在隐忧
河洛文化与客家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之传承
——以客家兴国县风习精神说明
开漳与开闽文化
关于陈元光研究的三个问题
唐代河洛文化在闽南地区的传播
试论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的外交策略
匡世枭雄的雅士襟怀
——论陈元光、王审知对唐代文学的贡献
试论陈元光以夏变夷
“未有同安,先有许督”与“未有同安,先有北山”
——论河南人许淡、王审知对福建的开发和建设
王审知家世考
陈元光研究述略
王氏立足闽地策略考
闽南开漳民系与海外移民社会的构建
对闽王王审知和开漳圣王陈元光之研究
河洛文化与其他
夏商周时期河洛地区的民族融合
龙文化:从河洛文化到客家文化的传承
山河破碎风飘絮:靖康之乱中原人民南迁闽南述论
将河洛学术文艺播种到江东大地
——蔡邕在吴会的文化活动考论
中国文化的创世纪
——论河洛易学在中国文化建构中的基础作用
论河洛文化的核心内涵
从“洛阳”意象看河洛文化的核心价值
略论河洛文化的传播路径
从姓氏看中华文化中的“报恩思想”
——以“生廖死张”和“陈皮蔡骨”为例
洛水、洛水石与武周政权
略论河洛文化对周边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以客家文化、楚文化为例
河图洛书与中国古都建制
永嘉移民与中原文化的南传
河洛文化、明清乡绅与中国基层国民性的塑造
——以江西为例
西晋洛京与八王之乱、永嘉之乱说略
河洛文化的形成与传播
从《诗经·邶鄘卫》诗看先秦河洛地区的人工名物
从古老“河洛图腾”之新解以迈向未来新文明
二程理气论的渊源和意义
河洛文化及其研究中的不足与差距
——与楚文化研究相比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收到!我将为您创作五段风格迥异、内容详实的读者评价,并且严格遵守不包含书籍具体内容的指示,每段约300字,并用
评分分隔。 初识此书,便被其沉甸甸的份量所吸引,无论是封面设计还是装帧细节,都透着一股严谨而厚重的学术气息。我并非此领域内的专业人士,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多元碰撞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这两个地域概念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截然不同的地理意象和人文图景。一个代表着华夏文明的腹地,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另一个则是在东南沿海,历经海风的吹拂和移民的迁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当这两个看似遥远又可能暗藏关联的文化体被并置于同一本书中时,我开始想象编者是如何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寻觅它们之间的蛛丝马迹,又如何将它们抽丝剥茧,呈现在读者面前。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那种地域文明的对话,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现的,不仅仅是对两种文化的简单罗列,更是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历史联系、文化基因的传承与演变,以及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呈现出的独特魅力。这种跨文化、跨地域的深度探讨,正是吸引我阅读的强大动力。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一种宏大叙事的笔触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之中,感受着中华文明的脉动。作者以一种极其开阔的视野,为我展现了不同地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根”与“脉”的探讨留下了深刻印象,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思考地域文化的形成因素究竟有多少是源自血脉的遗传,又有多少是在特定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下的自然孕育。书中的许多论述,都让我产生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仿佛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历史片段,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清晰起来。阅读的过程,也像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溯源之旅,让我对脚下的土地,对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那种将宏观历史与微观文化巧妙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即便是一个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启发。
评分这部作品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编者在资料搜集、考证研究上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书中引用的大量史料和文献,以及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都显得掷地有声,令人信服。它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文化泛谈,而是真正深入到文化的肌理之中,去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发展的脉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辩证思维,能够看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张力。这种客观而全面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我而言,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思维的锻炼,让我学会了如何更深入、更理性地去分析和理解复杂的文化现象。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连接不同地域、不同时代文化的著作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期待。它仿佛是一座桥梁,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未知与惊喜的文化探索之旅。我一直在思考,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不同区域的文化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既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又能在某种程度上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的。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此有了更具象化的认知。它引导我去关注那些看似微小但却意义非凡的文化细节,去体会地域特色是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得以传承和发扬。我从中学到了许多关于文化演变、文化融合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和学习的兴趣。我开始主动去关注其他地域的文化,去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去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