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推进哲 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姚乐野主编的《中国人文社 会科学**学术影响力发展报告(2011-2015)》沿用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发展报告(2006 —2010)》的体例、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等,以“十 二五”为考察时段,从论文、著作、期刊、**学术 交流以及学科五个方面综合考察和评估我国人文社会 科学**学术影响力的状况和水平,力求从多角度、 多层次展现“十二五”时期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走出 去”的发展情况。
本书以数据为事实,可以为哲学社会科学管理部 门建立科学的科研管理体系提供宏观视角.为哲学社 会科学机构的长远定位和发展提供思路,为哲学社会 科学工作者树立**学术视野明确学术方向提供参考 。
姚乐野,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社科基金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文献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情报学会常务理事,四川大学中国发展研究咨询中心执行主任,四川省学术及技术带头人。主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及其他省部级项目8项。在**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含教材、译著)12部。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7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目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论文**学术影响力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 期刊论文年度分布
二 期刊论文语种分布
三 期刊论文来源期刊分布
四 期刊论文作者所在机构情况
五 期刊论文的合作**/地区情况
六 期刊论文受国外基金资助情况
七 期刊论文被引情况
第三节 结论
第三章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学术影响力
第一节 导论
一 数据来源说明
二 数据检索说明
第二节 2011—2014年BKCI-SSH收录中**地著作的情况
一 BKCI-SSH收录中**地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的年代分布
二 BKCI-SSH收录中**地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的语种分布
三 BKCI-SSH收录中**地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的学科领域分布
四 BKCI-SSH收录中**地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合作**/地区分布
五 BKCI-SSH收录中**地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的作者所在机构分布
六 BKCI-SSH收录中**地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的被引用情况
第三节 结论
第四章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
第一节 导论
一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界定
二 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
第二节 统计分析
一 SSCI和A & HcI收录中**地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概况
二 SSCI和A & HCI收录中**地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论文概况
三 SSCI和A & HCI收录中**地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论文被引分析
四 SSCI和A & HCI收录中**地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影响因子分析
五 SSCI和A & HCI收录中**地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施引文献分析
第三节 结论
一 中**地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中**地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发展态势
第五章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交流活动情况
第六章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影响力
第七章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总体评估
附录 中国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与WOS学科类别对应表
参考文献
后记
仅仅是书名,就足以激起我强烈的求知欲。对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学术影响力发展报告(2011-2015)》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一本结构清晰、论证严谨的学术著作,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深入探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在世界舞台上五年来的演变轨迹。我设想,书中会首先建立一个清晰的评估框架,明确衡量“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各项指标,这可能包括但不限于:论文发表的国际化程度(如合著、期刊选择)、被国际学界广泛引用的情况、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的活跃度、引进和消化国际学术成果的能力,以及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扮演的角色(如主编、评审专家等)。紧接着,书中应该会通过大量详实的数据和案例,来展现2011-2015年期间,中国在这些指标上的具体表现。 我尤其感兴趣的是,报告是否会揭示出一些具有标志性的学术事件或人物,它们在提升中国人文社科国际影响力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对这些数据背后原因的深度剖析,例如,哪些学科的进步尤为显著?哪些地区的学术研究表现突出?这种细致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中国人文社科发展的整体态势。
评分当我看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学术影响力发展报告(2011-2015)》这本书的书名时,一股强大的学术研究的严谨感扑面而来。作为一名对国家软实力发展和文化输出高度关注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解开中国人文社科在国际学术界“说了算”还是“听得见”这一关键问题的钥匙。我期待它能像一份科学的体检报告,为中国人文社科学在2011年至2015年这五年间的国际“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估。书中大概率会包含对学术成果的量化分析,例如,通过监测国际核心期刊论文的数量、引用次数、合作研究的广泛性以及国际学术会议的参与度等,来描绘出一幅量化的图景。但更吸引我的是,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数字的堆砌,而是能够深入挖掘这些数字背后的故事。例如,哪些学术研究方向在中国学者手中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并引起了国际学界的广泛兴趣?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追随者还是引领者?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人文社科在国际舞台上的真实水平,为未来的学术发展和国际传播策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从而更好地提升中国在世界学术版图上的话语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书名传递出一种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气息,让我毫不犹豫地将其纳入了我的必读清单。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学术界发展趋势的观察者,我一直对“国际学术影响力”这个概念充满好奇,它究竟是如何被定义、衡量和评估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学术影响力发展报告(2011-2015)》显然是在试图解答这个问题,而且是聚焦于一个至关重要的五年窗口期。我猜想,书中会细致地梳理这五年间,中国学者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的情况,考察他们参与国际学术组织、获得国际学术奖项的案例,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著作和讲座等形式,将中国的思想和研究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对不同学科的国际影响力进行区分和比较,比如,文学研究是否比哲学更容易获得国际关注?经济学研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又有多大?这种细致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人文社科各个领域的优势与劣势,以及未来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了数据和分析,更在于它能够引发我们对中国学术在世界舞台上角色和定位的深度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学术影响力发展报告(2011-2015)》,本身就带着一种权威感和探索性,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学术如何“走出去”的思考。作为一个对人文社科领域发展趋势充满好奇的读者,我非常想知道,在这五年间,中国的哲学、历史、文学、社会科学等领域,是如何在国际学术界“发声”的。我猜测,这本书会提供一套严谨的评估体系,来衡量和分析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表现。这可能包括对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质量、被引用率的详细统计,对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的发言和组织情况的记录,以及对中国学术著作被翻译和在海外出版情况的考察。更进一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有哪些中国学者或学术研究团队,在某个特定领域获得了国际认可?又有哪些研究成果,成功地改变了国际学界对中国相关问题的认知?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不仅在于它能提供数据和结论,更在于它能引发我们对中国人文社科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提升我们的国际学术影响力,让中国智慧为世界贡献更多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像是一本沉甸甸的学术巨著。 作为一名对中国人文社科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很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以来都关注着相关领域的发展。 想象一下,当我在书店看到它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它必定会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解读在2011年到2015年这个五年间,中国的哲学、文学、历史、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是如何逐渐走向世界,并在国际学界占据一席之地的。 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用扎实的统计数据、权威的研究方法,以及对具体案例的细致分析,来描绘出这一时期的发展图景。 例如,它可能会通过分析论文的发表数量、被引次数、国际学术会议的参与度、海外学者对中国研究的关注度等等指标,来量化中国人文社科的国际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数据的呈现,而是能够深入剖析影响这些数据变化的原因,例如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高校科研投入的增加、学者国际交流的频率、以及中国自身社会变迁对学术研究的驱动作用等等。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和评估中国人文社科国际化进程的重要窗口,也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