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军著的《光子辅助的毫米波通信技术(精)》 介绍了基于光子辅助的毫米波通信的新技术。主要内 容包括光子辅助的单载波和多载波的矢量毫米波信号 产生技术,利用光纤极化复用、天线极化复用、多波 段复用等多输入多输出技术的宽带毫米波信号传输技 术,以及各种用于提高传输容量和提高接收机性能算 法的、基于外差相干探测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网 络架构方面介绍了双向全双工毫米波传输和光纤无线 无缝传输,也介绍了在大容量和长距离传输方面的* 新研究成果。本书概括了光子辅助毫米波通信中从系 统到网络的新技术,从原理到应用都有系统而又详细 的介绍。
本书适合通信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 校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教师阅读。
序
前言
第1章 基于强度调制器的单载波矢量毫米波信号传输系统
1.1 引言
1.2 光子辅助毫米波产生技术
1.3 马赫一曾德尔调制器工作原理
1.4 基于马赫一曾德尔调制器载波抑制方式的矢量信号产生系统
1.4.1 基于外部调制器产生载波抑制的毫米波信号
1.4.2 基于外部调制器产生载波抑制的矢量毫米波信号
1.4.3 理论推导
1.4.4 实验测试
1.5 基于马赫一曾德尔调制器的四倍频毫米波产生技术
1.6 基于单个马赫一曾德尔调制器的偏振复用矢量信号传输系统
1.6.1 原理介绍
1.6.2 实验装置
1.6.3 实验结果
1.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基于相位调制器的单载波矢量毫米波信号传输系统
2.1 基于相位调制器的光子倍频的矢量毫米波信号生成
2.2 基于相位调制器的随机光子倍频的矢量毫米波信号生成
2.2.1 数值仿真
2.2.2 实验装置
2.2.3 实验结果
2.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基于直接调制激光器产生SSB和DSB矢量信号
3.1 引言
3.2 原理介绍
3.3 实验装置和实验结果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高性能的单载波矢量毫米波生成技术
4.1 光载波抑制矢量毫米波中的平衡预编码技术
4.2 相位因子优化的预编码矢量信号系统
4.2.1 原理介绍
4.2.2 实验装置
4.2.3 实验结果
4.3 基于外差拍频和强度调制器的矢量信号产生
4.4 无预编码的光子辅助SSB单偏振毫米波信号产生
4.5 无预编码的光子辅助SSB双偏振毫米波信号产生
4.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基于预编码的OFDM矢量毫米波信号传输系统
5.1 引言
5.2 载波抑制OFDM矢量信号系统
5.3 偶数阶载波抑制OFDM矢量信号系统
5.3.1 实验装置
5.3.2 实验结果
5.4 奇数阶载波抑制w波段毫米波OFDM矢量信号系统
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处理如此高密度、高度抽象化的技术内容时,如何平衡阅读的流畅性和信息的精确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然而,作者和出版团队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那些精心绘制的系统架构图,不仅仅是简单的方框和线条堆砌,它们仿佛拥有生命力,直观地展示了信号流动的路径和关键模块间的相互作用。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常规的图表,而是巧妙地引入了一些示意性的物理模型,将那些难以想象的电磁波传播特性具象化。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一前沿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把握住核心概念的精髓。这种注重用户体验的设计哲学,在严肃的学术专著中实属罕见。它让我感觉,作者是真正站在读者的角度,努力在传授知识,而非仅仅是罗列自己的研究成果。读起来,心悦诚服。
评分这本书在对未来趋势的展望部分,展现出了一种令人振奋的远见卓识。作者在探讨当前热点技术的同时,并未将目光局限于眼前的标准制定,而是大胆地预测了下一代甚至下下代通信系统可能面临的根本性转变。尤其是一些关于新型信道编码理论和资源分配算法的构想,虽然目前看来仍处于理论探索阶段,但其思路的创新性和颠覆性,足以激发读者的无限想象。它不是一本保守地总结现有成就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份为未来研究指明方向的路线图。这种前瞻性的布局,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时效性,使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保持其重要的参考地位。它成功地将“如何解决现在的问题”与“如何构想未来的世界”完美地融为一体,给予读者强大的精神动力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评分这本书的宏观视角和历史纵深感,是我在其他专业书籍中极少看到的。它并非孤立地介绍某一项具体的技术细节,而是将我们置于整个通信技术演进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当前的挑战与机遇。作者对于不同技术路线的优劣势的对比分析,充满了洞察力,他不仅阐述了“为什么”要选择当前的主流方案,更深入探讨了“如果”采用其他路径可能会遇到的障碍,这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让人受益匪浅。阅读其中关于技术路线选择的章节时,我仿佛参与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辩论,作者以其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积累,清晰地梳理了行业发展的脉络。这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快速迭代环境中的工程师来说,至关重要,它能帮助我们避免陷入短视的技术路径依赖,从而做出更具前瞻性的技术决策。这本书提供的,不仅是技术知识,更是一种战略性的思考框架。
评分这部厚厚的著作,当我初次翻开它时,就被其深邃的理论体系所震撼。它不像那种浅尝辄止、只停留在表面概念介绍的科普读物,而是真正深入到了工程实践的肌理之中。书中的推导过程严谨得令人叹服,每一个公式的引入、每一种参数的设定,似乎都经过了作者深思熟虑的权衡与验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物理现象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清晰的逻辑脉络。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结合自己以往的知识储备去消化吸收,但这绝不是枯燥的重复劳动,反而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每一步的提升都带来更广阔的视野。作者对于系统性能瓶颈的剖析,更是切中了当前技术发展中的痛点,提出的解决方案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基于对底层原理的深刻理解而构建起来的坚实框架。对于那些致力于在未来移动通信领域有所建树的研究人员和高级工程师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案头宝典,它提供的知识密度和深度,远超我预期的专业水准。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场对专注力的极限挑战,但其带来的回报是巨大的。作者在章节间的衔接上处理得非常巧妙,虽然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逻辑链条极长,但他总能通过精炼的总结段落,帮助读者重新定位当前所处的位置。特别是在涉及复杂的数学建模和仿真验证部分,书中的案例分析详尽到令人咋舌。他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推导的终点,而是将这些理论与实际的测量数据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和讨论,指出了理论模型在现实世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来源和修正方法。这种对“理论到实践”鸿沟的积极弥合,是这本书最让我敬佩的地方。它不仅仅是写给纯粹的理论学者的,更是为那些需要在实验室和实际部署环境中工作的人士量身定做的实用工具书。每一次深入阅读,都像是在打磨一把锋利的思维利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