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志、王红霞主编的《路由交换技术》是一本 项目化教程,以一个中小型企业网项目贯穿全书,共 包括9个项目25个任务,涉及企业网搭建过程中所有的 网络设备,其中*后一个项目给出一个局域网综合项 目,是对前8个项目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在每个项 目中,**行项目导读、明确学习目标,后进行任务 描述,并说明完成这一任务的相关准备工作,再进行 任务实施,之后列出完成这一任务所需的知识要点, 接着是学习评价,*后是思考与练习,在“理实一体 化”的课堂中让学生先学“怎么做”,再学“为什么 这样做”。全书案例在虚拟软件Cisco Packet Tracer 6.2下实现。
序言
项目1 计算机网络基础
任务1.1 认识网络拓扑图
1.1.1 学习目标
1.1.2 任务描述
1.1.3 任务分析与准备
1.1.4 任务实施
1.1.5 知识要点
1.1.6 学习评价
1.1.7 思考练习
任务1.2 组建小型对等网络
1.2.1 学习目标
1.2.2 任务描述
1.2.3 任务分析与准备
1.2.4 任务实施
1.2.5 知识要点
1.2.6 学习评价
1.2.7 思考练习
任务1.3 Cisco Packet Tracer的基本配置
1.3.1 学习目标
1.3.2 任务描述
1.3.3 任务分析与准备
1.3.4 任务实施
1.3.5 知识要点
1.3.6 学习评价
1.3.7 思考练习
项目2 交换机的管理与基本配置
任务2.1 认识交换机
2.1.1 学习目标
2.1.2 任务描述
2.1.3 任务分析与准备
2.1.4 任务实施
2.1.5 知识要点
2.1.6 学习评价
2.1.7 思考练习
任务2.2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2.2.1 学习目标
2.2.2 任务描述
2.2.3 任务分析与准备
2.2.4 任务实施
2.2.5 知识要点
2.2.6 学习评价
2.2.7 思考练习
任务2.3 管理交换机的方法
2.3.1 学习目标
2.3.2 任务描述
2.3.3 任务分析与准备
2.3.4 任务实施
2.3.5 知识要点
2.3.6 学习评价
2.3.7 思考练习
项目3 交换机实现二层隔离
项目4 路由器的基本配置与管理
项目5 路由器实现跨网络通信
项目6 三层交换机的配置与应用
项目7 设备安全策略的应用
项目8 网络地址转换技术
项目9 综合项目实训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用心制作的良心之作。封面采用了简约又不失大气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透露着一种专业和严谨的气质。我特别喜欢扉页的设计,那里的插画虽然简单,但线条流畅,很有艺术感,让人在进入正文之前就能感受到作者对细节的把控。而且,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也超乎预期,雪白细腻,完全没有廉价书籍那种刺眼的荧光感,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翻阅的时候注意到,它的排版非常讲究,段落间距和行距都经过了精确的计算,使得文字布局既美观又易于阅读。即便是那些复杂的网络拓扑图和协议流程图,也都被清晰地绘制在页面的恰当位置,色彩搭配和谐,让人能迅速抓住重点。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不仅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一种视觉上的愉悦体验。可以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这本书时,在成本控制上一定有所侧重,为了达到这种高品质的呈现效果,着实花了一番功夫。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质量也充满了期待,毕竟外在的美好往往预示着内在的丰盈。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那种娓娓道来却又逻辑严密的叙述方式,让人沉浸其中,几乎忘了自己正在学习一个技术性很强的领域。作者在处理那些高度抽象的概念时,总能找到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比如他用生活中的类比来解释数据包的封装过程,那种巧妙的类比,瞬间就让原本晦涩难懂的步骤变得清晰易懂,仿佛作者就在身边,手把手地指导你构建起脑海中的网络模型。更难得的是,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并没有陷入那种干巴巴的术语堆砌,而是穿插了一些历史背景和行业发展的小故事,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人情味和画面感。当我读到某个关键算法的推导过程时,作者的表达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和盘托出自己的独门心法,每一个转折、每一个公式的推导都解释得清清楚楚,让人豁然开朗,而不是仅仅给出结论然后不了了之。这种叙事节奏的把握,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感受到一种被温柔引导的踏实感,而不是被复杂的知识点淹没的无助。
评分这本书的案例分析环节,简直是为实战派量身定做的宝典。很多技术书籍在理论讲解上做得不错,但一到实际操作层面就显得力不从心,或者案例过于理想化,脱离了真实复杂的工作环境。然而,这本书不同,它收录的每一个案例都取材自实际的网络部署场景,无论是企业级的核心骨干网设计,还是小型分支机构的冗余方案,都剖析得入木三分。作者不仅仅是展示“如何配置”,更深层次地挖掘了“为什么这样配置”,甚至连不同厂商设备在特定功能实现上的细微差异也进行了对比说明。例如,在涉及故障排除的部分,作者列出了一系列经典的“疑难杂症”,并详细描述了从现象分析到定位问题,再到最终修复的完整排查路径,每一步都配有详尽的命令行示例和输出结果解读。这种详尽到近乎偏执的深度,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工具书价值。我感觉这本书放在桌面上,随时需要查阅复杂的ACL策略或者BGP的路由泄露问题时,都能迅速找到精准的答案和最佳实践。
评分从结构安排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构建得如同一个坚固的金字塔。它没有急于在开篇就抛出最复杂的技术细节,而是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打地基”策略。第一部分稳固了基础概念,确保读者对网络分层模型和基本术语有着扎实的理解。随后,章节的难度和复杂度如同螺旋上升的楼梯,自然而然地引导读者从简单的二层转发原理,逐步深入到三层的复杂选路、再到多协议的互联互通。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引入新技术模块时,总会先回顾前置知识点,用一句精炼的话语将新旧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而不是孤立地介绍某个技术。这种结构安排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教学智慧——让知识的积累是有机的、相互关联的,而不是零散的碎片。这种精心设计的章节过渡,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能保持一种“我正在沿着一条清晰的路径前进”的掌控感,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程度。
评分这本书的售后服务支持和配套资源,是我个人认为它超越市面上大多数同类书籍的一个显著优势。我注意到,在书的最后一页提供了一个作者维护的专属学习社区链接,那里汇集了大量的读者和作者本人,大家会就书中某些晦涩难懂的细节进行补充讨论,甚至分享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厂商更新。更令人惊喜的是,作者团队为这本书专门建立了一个在线资源库,里面存放了书中所有配置案例的源代码文件和实验拓扑图(如GNS3或EVE-NG可以直接导入的版本),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反复练习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福音。这意味着我不需要在对照书本进行配置时,还要手动输入那些冗长的命令,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和复现的效率。这种“软性”的支持,让这本书的使用价值得到了极大的延伸,它不再是一个静态的文本集合,而是一个鲜活、持续成长的学习平台。这种对读者学习体验的深度关怀,是真正体现作者专业精神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