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3G业务:概念、实现和规划 9787563513321

解惑3G业务:概念、实现和规划 978756351332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华兴 著
图书标签:
  • 3G
  • 移动通信
  • 通信工程
  • 无线通信
  • 网络规划
  • 技术标准
  • 通信协议
  • 移动网络
  • 通信技术
  • 行业应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63513321
商品编码:2968429191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解惑3G业务:概念、实现和规划

定价:36.00元

作者:马华兴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6-10-01

ISBN:978756351332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业务,主要从业务概念、业务实现流程、关键技术、关键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几个角度进行介绍。本书内容包括:通信业务发展整体分析、3G的移动视频业务、基于SIP的移动“邀请”业务、移动位务、个人信息管理(PIM)业务、基于移动内容的业务(游戏、音乐、文本……、手机凭证业务、多媒体通话业务,后,本书简要说明了整体的业务规划方法,包括业务分类、业务模型以及网络、内容、服务之于业务的三重约束关系。本书对当前通信行业所关注的3G业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业务发展的关键问题和笔者的看法。本书对业务所涉及的技术、协议、标准以及相关组织和涉及业务的各个环节、价值链都有比较全面的结合,对于业务开发、业务规划、业务管理以及学术研究、工程设计,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希望能成为有志于移动通信业务专业的人士所的参考书。
本书可供那些在3G业务规划、建设、运营以及业务设计的进入者,以及对3G感兴趣的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1 导论
1.1 写本书的目的
1.2 如何编写本书
1.3 对3G业务的理解
1.4 本书的摘要
2 面向3G的通信业务演进
2.1 应用场景引出3G业务
2.2 隔离矩阵到融合矩阵
2.3 基本业务概念的阐述
2.4 总结
3 移动视频业务
3.1 移动视频业务的概念
3.2 移动视频业务的技术实现方式
3.3 移动视频业务推广所涉及的环节
3.4 3G中该业务的技术“门槛”
4 移动“邀请”业务
4.1 “邀请”业务的概念
4.2 SIP协议
4.3 IMS
4.4 业务引擎及其实现
4.5 IMS可提供的邀请业务
5 移动位务
5.1 移动位务
5.2 移动位务相关技术
5.3 移动位务产业链及存在问题
5.4 移动位务的技术门槛
6 PIM业务及其延伸
6.1 PIM的概念和关键服务
6.2 PIM的内核——同步
6.3 PIM业务的拓宽和延伸
7 手机内容频道
8 手机凭证业务
9 多媒体通话业务
10 3G业务整体规划
缩略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通信技术革命:演进、融合与未来趋势》 内容梗概: 本书深入剖析了通信技术从2G时代向更先进世代演进的关键节点,聚焦于移动通信系统在概念、技术实现和产业规划层面的深刻变革。本书不仅追溯了移动通信技术的历史足迹,更着眼于当前及未来的发展脉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认知框架。 第一部分:移动通信的基石——从2G到3G的跨越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2G(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特别是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所代表的数字语音通信时代。我们将探讨2G技术的核心特点,如其在语音编码、信道复用(TDMA/CDMA)以及移动管理方面的创新,并分析其在普及移动通信方面的历史性贡献。然而,2G时代的数据传输能力相对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化需求。 随后,本书将重点转向3G(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诞生与发展。我们将深入解读3G的核心概念,包括其最显著的特征——支持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这使得诸如移动互联网接入、多媒体通信等成为可能。我们将详细介绍3G技术的主要标准,如WCDMA(宽带码分多址)、CDMA2000和TD-SCDMA。对于每种技术,我们将剖析其在空中接口设计、扩频技术、功率控制、切换机制等方面的原理和实现方式,解释它们如何实现数据速率的显著提升。 例如,在WCDMA部分,我们会探讨其采用的直接序列扩频(DS-CDMA)技术,以及与2G系统相比,其在信道容量、频谱效率和抗干扰能力上的优势。对于CDMA2000,我们会阐述其与CDMA1X的演进关系,以及其在支持更高数据速率方面所做的优化。而对于TD-SCDMA,我们将解析其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DMA/CDMA)混合技术,以及其在中国通信产业发展中的重要角色。 除了核心技术,本部分还将探讨3G系统在网络架构上的演进。我们将分析其核心网(Core Network)的组成,包括移动交换中心(MSC)、拜访位置寄存器(VLR)、归属位置寄存器(HLR)、分组交换节点(SGSN/GGSN)等,并说明它们在用户注册、鉴权、路由、计费等方面的功能。同时,我们将探讨3G网络如何实现语音业务和分组数据业务的融合,为后来的移动互联网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3G技术的实现细节与挑战 本部分将进一步深入到3G技术的具体实现层面,探讨其在硬件、软件和部署上的复杂性。 在无线接入网(RAN)方面,我们将详细介绍3G基站(NodeB)的设计和工作原理。这包括其天线系统、射频单元、基带处理单元等,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以实现对用户设备的信号传输和接收。我们还会讨论3G系统中采用的智能天线、分集接收等技术,以提升信号质量和覆盖范围。 在核心网方面,我们将深入分析3G网络的关键技术,例如IP(互联网协议)在核心网中的应用。我们将解释分组交换(PS)域和电路交换(CS)域如何协同工作,以及SGSN(Serving GPRS Support Node)和GGSN(Gateway GPRS Support Node)在移动IP连接和数据路由中的作用。对于用户面和控制面的分离,以及相关的信令流程,也将进行详细的阐述。 此外,本部分还将聚焦于3G部署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这包括频谱规划与分配的复杂性,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来支持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我们还会探讨网络覆盖的优化问题,如室内覆盖、边缘覆盖等,以及如何通过宏站、微站、飞 hxg等多种站点部署方式来解决覆盖难题。 同时,网络安全也是3G系统实现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我们将分析3G系统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如身份伪造、非法接入、数据窃听、拒绝服务攻击等,并介绍3G标准中内置的安全机制,如鉴权、加密、密钥管理等,以保障用户通信的安全与隐私。 第三部分:3G时代的业务应用与产业影响 在技术实现的基础上,本部分将把焦点转移到3G所催生的丰富业务应用,以及它对整个通信产业和社会经济带来的深远影响。 我们将详细介绍3G系统所支持的关键业务,如高速数据上网(网页浏览、邮件收发)、视频通话(VoIP)、移动电视、在线游戏、多媒体消息服务(MMS)、位置服务(LBS)等。这些业务极大地丰富了用户的移动通信体验,催生了全新的互联网应用和服务模式。 本书将分析3G技术如何推动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我们将探讨3G如何为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应用生态系统的形成提供技术支撑,以及它如何改变人们获取信息、娱乐和社交的方式。 同时,3G的推广和应用也深刻地影响了整个通信产业链。我们将分析运营商在3G网络建设和运营方面的战略选择,包括网络投资、频谱竞拍、业务推广等。我们还会探讨设备制造商在3G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方面的角色,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满足市场需求。 此外,3G的普及也带动了终端设备产业的革新,从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的转变,以及各种创新移动应用的涌现。我们将分析3G如何刺激了终端厂商的研发投入,推动了芯片、显示屏、电池等相关技术的进步。 第四部分:3G的局限性与向未来演进的思考 尽管3G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但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增长,其固有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本部分将对3G的不足之处进行客观分析,并为通信技术的未来演进提供展望。 我们将探讨3G在数据速率、延迟、网络容量等方面存在的瓶颈。随着高清视频、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对带宽和实时性要求更高的业务的出现,3G已经难以完全满足。 因此,本书将引出现有技术向更先进世代演进的必然性。我们将初步探讨4G(LTE)技术的基本概念,如OFDMA(正交频分复用接入)和MIMO(多输入多输出)等关键技术,以及它们如何实现比3G更高的频谱效率和数据传输速率。 同时,我们还将展望5G(第五代移动通信)及更远期的通信技术。我们将简要介绍5G的核心愿景,如超高速率、超低时延、海量连接,以及它在物联网(IoT)、车联网(V2X)、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最后,本书将总结3G技术在通信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连接2G与4G的关键桥梁,更是开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里程碑。通过对3G的深入理解,读者将能够更好地把握通信技术发展的脉络,理解当前及未来通信技术演进的驱动力,以及它们将如何重塑我们的社会和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低饱和度的莫兰迪色系,搭配烫金的字体,散发着一种沉稳而专业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我尤其喜欢扉页上那句引言,虽然与内容本身没有直接关系,但它巧妙地为接下来的阅读旅程定下了一种探索未知的基调。内页的纸张选择非常考究,是那种略带米黄色的环保纸,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即使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有明显的疲劳感。排版布局也十分清晰,章节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技术性文字也变得易于消化。作者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从目录的层级划分到图表的清晰度,都体现出一种对读者体验的尊重。我甚至发现,书脊在完全打开平放时,也没有出现明显的“书脊折痕”问题,这对于经常需要做笔记和对照查阅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个加分项。这本书的实体质感,已经超越了一本技术手册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案头工具书。

评分

从一个经常需要进行跨部门沟通的行业人士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通用语言”。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与市场、研发、运维等不同背景的同事交流。过去,我们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解释同一个术语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这本书,则像是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词典和一套统一的沟通框架。它用清晰、中立的视角定义了许多行业内含糊不清的概念,使得不同职能的人员在阅读同一章节后,能够基于相同的理解基石展开讨论。我甚至考虑将这本书推荐给新入职的培训项目,因为它构建的知识体系,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一种严谨的、系统性的思维模式,这对于任何希望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都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评分

我花了相当一段时间来对比不同章节之间的衔接与递进关系。这本书的章节组织结构,体现出一种极强的“自洽性”和“渐进性”。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遵循了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实践应用的逻辑闭环。比如,第一部分建立起宏大的背景认知,如同绘制一张区域地图;第二部分则深入到具体的“城市”内部,剖析其基础设施;而后续章节则开始讨论“交通管制”和“未来规划”。这种布局的好处是,即使读者在某个具体的技术点上暂时迷失,也能通过回溯前一个章节的宏观概述,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避免了陷入局部细节而忘记全局目标的窘境。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可控感和节奏感,读起来非常舒畅,不至于感到知识点堆砌的压迫感。

评分

这本书的插图和示意图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见过太多技术书籍,图表模糊不清,标注混乱,很多时候图文是脱节的,图看了更懵。然而,这本则完全没有这个问题。每一个架构图都采用了统一的视觉语言系统,不同层次的组件用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区分,线条的粗细和箭头方向的指向都经过了严谨的数学化处理。更绝的是,作者在某些复杂的三层架构图下,会附带一个极简的“概念模型图”,这个模型图用最基础的几何图形和最少的文字,瞬间提炼出该架构的核心思想,对于快速掌握全局概念极其有效。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图注中对关键名词的解释,它们不只是简单的定义,而是结合了实际应用场景的说明,使得抽象的概念立刻“落地”了,不再是空中楼阁,这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设计思路的理解深度。

评分

初翻这本书时,最大的感受是其叙述语言的精准与克制,几乎找不到任何冗余的、煽情的词汇。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工程师,用最精炼的笔触勾勒出复杂的技术脉络。例如,在描述某个关键协议栈的交互流程时,他仅仅用了寥寥数语,但每一个动词和名词的选择都直指核心,迫使读者必须集中全部注意力去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关联。这种“惜字如金”的写作风格,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行业背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因为它省略了太多“你知道的”铺垫,直接切入深水区。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对照着书中的流程图,在草稿纸上复盘整个数据包的生命周期。这种强迫读者主动思考和构建知识体系的阅读体验,是我近年来接触到的技术书籍中少有的,它挑战的不是你的记忆力,而是你的逻辑构建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