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解惑3G业务:概念、实现和规划
定价:36.00元
作者:马华兴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6-10-01
ISBN:978756351332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业务,主要从业务概念、业务实现流程、关键技术、关键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几个角度进行介绍。本书内容包括:通信业务发展整体分析、3G的移动视频业务、基于SIP的移动“邀请”业务、移动位务、个人信息管理(PIM)业务、基于移动内容的业务(游戏、音乐、文本……、手机凭证业务、多媒体通话业务,后,本书简要说明了整体的业务规划方法,包括业务分类、业务模型以及网络、内容、服务之于业务的三重约束关系。本书对当前通信行业所关注的3G业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业务发展的关键问题和笔者的看法。本书对业务所涉及的技术、协议、标准以及相关组织和涉及业务的各个环节、价值链都有比较全面的结合,对于业务开发、业务规划、业务管理以及学术研究、工程设计,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希望能成为有志于移动通信业务专业的人士所的参考书。
本书可供那些在3G业务规划、建设、运营以及业务设计的进入者,以及对3G感兴趣的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1 导论
1.1 写本书的目的
1.2 如何编写本书
1.3 对3G业务的理解
1.4 本书的摘要
2 面向3G的通信业务演进
2.1 应用场景引出3G业务
2.2 隔离矩阵到融合矩阵
2.3 基本业务概念的阐述
2.4 总结
3 移动视频业务
3.1 移动视频业务的概念
3.2 移动视频业务的技术实现方式
3.3 移动视频业务推广所涉及的环节
3.4 3G中该业务的技术“门槛”
4 移动“邀请”业务
4.1 “邀请”业务的概念
4.2 SIP协议
4.3 IMS
4.4 业务引擎及其实现
4.5 IMS可提供的邀请业务
5 移动位务
5.1 移动位务
5.2 移动位务相关技术
5.3 移动位务产业链及存在问题
5.4 移动位务的技术门槛
6 PIM业务及其延伸
6.1 PIM的概念和关键服务
6.2 PIM的内核——同步
6.3 PIM业务的拓宽和延伸
7 手机内容频道
8 手机凭证业务
9 多媒体通话业务
10 3G业务整体规划
缩略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低饱和度的莫兰迪色系,搭配烫金的字体,散发着一种沉稳而专业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我尤其喜欢扉页上那句引言,虽然与内容本身没有直接关系,但它巧妙地为接下来的阅读旅程定下了一种探索未知的基调。内页的纸张选择非常考究,是那种略带米黄色的环保纸,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即使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有明显的疲劳感。排版布局也十分清晰,章节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技术性文字也变得易于消化。作者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从目录的层级划分到图表的清晰度,都体现出一种对读者体验的尊重。我甚至发现,书脊在完全打开平放时,也没有出现明显的“书脊折痕”问题,这对于经常需要做笔记和对照查阅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个加分项。这本书的实体质感,已经超越了一本技术手册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案头工具书。
评分从一个经常需要进行跨部门沟通的行业人士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通用语言”。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与市场、研发、运维等不同背景的同事交流。过去,我们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解释同一个术语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这本书,则像是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词典和一套统一的沟通框架。它用清晰、中立的视角定义了许多行业内含糊不清的概念,使得不同职能的人员在阅读同一章节后,能够基于相同的理解基石展开讨论。我甚至考虑将这本书推荐给新入职的培训项目,因为它构建的知识体系,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一种严谨的、系统性的思维模式,这对于任何希望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都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评分我花了相当一段时间来对比不同章节之间的衔接与递进关系。这本书的章节组织结构,体现出一种极强的“自洽性”和“渐进性”。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遵循了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实践应用的逻辑闭环。比如,第一部分建立起宏大的背景认知,如同绘制一张区域地图;第二部分则深入到具体的“城市”内部,剖析其基础设施;而后续章节则开始讨论“交通管制”和“未来规划”。这种布局的好处是,即使读者在某个具体的技术点上暂时迷失,也能通过回溯前一个章节的宏观概述,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避免了陷入局部细节而忘记全局目标的窘境。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可控感和节奏感,读起来非常舒畅,不至于感到知识点堆砌的压迫感。
评分这本书的插图和示意图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见过太多技术书籍,图表模糊不清,标注混乱,很多时候图文是脱节的,图看了更懵。然而,这本则完全没有这个问题。每一个架构图都采用了统一的视觉语言系统,不同层次的组件用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区分,线条的粗细和箭头方向的指向都经过了严谨的数学化处理。更绝的是,作者在某些复杂的三层架构图下,会附带一个极简的“概念模型图”,这个模型图用最基础的几何图形和最少的文字,瞬间提炼出该架构的核心思想,对于快速掌握全局概念极其有效。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图注中对关键名词的解释,它们不只是简单的定义,而是结合了实际应用场景的说明,使得抽象的概念立刻“落地”了,不再是空中楼阁,这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设计思路的理解深度。
评分初翻这本书时,最大的感受是其叙述语言的精准与克制,几乎找不到任何冗余的、煽情的词汇。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工程师,用最精炼的笔触勾勒出复杂的技术脉络。例如,在描述某个关键协议栈的交互流程时,他仅仅用了寥寥数语,但每一个动词和名词的选择都直指核心,迫使读者必须集中全部注意力去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关联。这种“惜字如金”的写作风格,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行业背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因为它省略了太多“你知道的”铺垫,直接切入深水区。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对照着书中的流程图,在草稿纸上复盘整个数据包的生命周期。这种强迫读者主动思考和构建知识体系的阅读体验,是我近年来接触到的技术书籍中少有的,它挑战的不是你的记忆力,而是你的逻辑构建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