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5G绿色移动通信网络
定价:69.00元
作者:葛晓虎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1212995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近年来,移动通信产业发展迅速,移动用户数量激增,移动网络设备大规模布设,随之而来的移动通信的能耗问题日益突出。同时,随着有限频谱资源的日益饱和,移动通信的频谱效率问题日益成为其发展瓶颈。怎样有效突破能效与频谱效率的枷锁,是未来5G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关键。本书将着重系统介绍面向5G移动通信网络的能量与频谱优化技术,结合国际学术界与工业界的*研究成果,对提高网络及通信系统能效与频谱效率的优化技术进行*前沿的系统分析。内容主要包括绿色通信网络概念及应用需求、用户需求与资源管理、网络能效模型及评估、基于服务质量的5G通信系统能效优化、异构多网协同机制、基于用户体验质量和能效的5G通信系统应用等。
目录
目 录
章 Chapter 1
5G绿色通信网络概念及应用需求1
1.1 绪论2
1.2 绿色通信在外的研究现状与趋势5
1.2.1 基站节能措施5
1.2.2 基站能耗模型7
1.2.3 无线异构网络能效研究9
1.3 蜂窝网物化能耗与整体能效评估10
1.3.1 基站的能耗组成与评估11
1.3.2 蜂窝网络整体能效建模及优化17
1.3.3 蜂窝网物化能耗后续研究20
1.4 5G绿色通信网络的挑战21
1.4.1 5G回程网络21
1.4.2 5G回程网络能效21
1.5 本章小结26
1.6 参考文献27
基 础 篇
第2章 Chapter 2
面向绿色通信的无线资源管理33
2.1 绪论34
2.2 用户业务流量模型36
2.2.1 数据业务36
2.2.2 语音业务39
2.3 辐射能量与干扰模型42
2.4 基于Bregman非过度间距的资源分配45
2.4.1 问题描述46
2.4.2 正则拉格朗日对偶方程和-Excessive Gap光滑技术47
2.4.3 具有Bregman投影的快速迭代算法51
2.4.4 异构网络下多服务资源分配问题57
2.5 本章小结61
2.6 参考文献62
第3章 Chapter 3
蜂窝网络能量效率67
3.1 几何理论68
3.1.1 引言68
3.1.2 点过程69
3.1.3 分割理论71
3.2 PVT蜂窝网能效模型72
3.2.1 系统模型72
3.2.2 PVT蜂窝网流量模型与性能分析74
3.2.3 PVT单天线蜂窝网络能效模型与性能分析78
3.2.4 PVT多天线蜂窝网络运行功耗模型与性能分析88
3.3 多天线蜂窝网功率优化102
3.3.1 系统模型102
3.3.2 多天线蜂窝网能效模型102
3.4 HCPP蜂窝网能效模型106
3.4.1 系统模型107
3.4.2 基于HCPP的蜂窝网络干扰模型108
3.4.3 基于HCPP的MIMO蜂窝网容量模型112
3.4.4 HCPP蜂窝网络能效模型116
3.4.5 性能仿真及讨论116
3.5 本章小结118
3.6 参考文献119
第4章 Chapter 4
基于服务质量的移动通信系统能效优化123
4.1 绪论124
4.2 误比特率约束条件下的MIMO-OFDM通信系统能效优化126
4.2.1 MIMO-OFDM通信系统能效模型126
4.2.2 误比特率约束条件下的通信系统能效优化128
4.2.3 仿真与性能分析132
4.3 服务质量统计约束模型及通信系统有效容量135
4.3.1 QoS统计约束模型135
4.3.2 通信系统有效容量136
4.3.3 有效容量性能仿真137
4.4 基于服务质量的MIMO-OFDM通信系统能效优化139
4.4.1 系统模型139
4.4.2 基于有效容量的MIMO-OFDM系统能效模型140
4.4.3 通信系统能效优化142
4.4.4 算法设计144
4.4.5 仿真结果及分析145
4.5 本章小结155
4.6 参考文献156
第5章 Chapter 5
5G异构无线多网的能效协同优化159
5.1 绪论160
5.2 异构无线多网能效协同优化架构161
5.3 异构多网网络与终端的联合能效优化163
5.3.1 现有网络能效评估指标163
5.3.2 网络与终端联合考虑的新能效评估指标165
5.3.3 宏微小区共存场景下的网络能效分析166
5.4 无线网络虚拟化与软件定义无线网络174
5.4.1 无线网络虚拟化175
5.4.2 软件定义无线网络179
5.5 本章小结186
5.6 参考文献186
应 用 篇
第6章 Chapter 6
基于用户体验质量的客户端设计191
6.1 绪论192
6.2 相关标准与研究192
6.2.1 渐进式超文本串流192
6.2.2 自适应串流193
6.2.3 MPEG-DASH197
6.3 基于用户体验质量的动态自适应串流机制198
6.3.1 缓冲预存模式200
6.3.2 实时串流模式203
6.3.3 动态自适应串流决策204
6.4 系统设计与实现204
6.4.1 软硬件平台介绍204
6.4.2 系统架构与实现流程222
6.4.3 开发环境223
6.4.4 安卓应用程序开发环境228
6.4.5 移植MPEG-DASH至安卓多媒体框架228
6.5 系统结果分析230
6.5.1 测试环境230
6.5.2 串流设备决策机制分析235
6.5.3 使用者观赏体验分析239
6.6 结论与未来展望242
6.7 参考文献243
第7章 Chapter 7
基于能效增益的安卓平台设计247
7.1 绪论248
7.2 H.264视频编译码标准249
7.2.1 H.264标准介绍249
7.2.2 H.264双核心并行解码机制250
7.3 安卓多媒体系统架构253
7.4 能效增益与动态串流机制254
7.4.1 影音同步机制设计254
7.4.2 网络带宽分析255
7.4.3 实时硬件运算能力分析256
7.4.4 RTSP与网络串流259
7.4.5 动态串流调整机制决策261
7.5 系统架构与实现流程265
7.5.1 编译环境265
7.5.2 基于H.264并行解码的双核心安卓平台269
7.5.3 安卓应用程序包设计280
7.6 系统实现结果284
7.6.1 测试环境与实现分析284
7.6.2 能效增益分析286
7.6.3 影音同步机制分析286
7.6.4 动态串流调整机制分析288
7.7 结论与未来展望289
7.8 参考文献290
作者介绍
葛晓虎,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学者特聘教授,湖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绿色宽带无线通信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悉尼科技大学移动通信联合研究中心主任。2003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学位, 2004年担任韩国亚洲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研究员,2005年担任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电子系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2005年获意大利Galilei Grant,2009年获挪威奖学金资助短期访问挪威多所大学,2010年6-8月以visiting researcher身份访问英国Heriot-Watt University,2011年11月-2012年11月以Visiting Professor身份访问挪威University of Agder。近年来主持承担了10余项*科研课题和多项国际高水平科技合作项目。担任国家科技部和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湖北省科技厅自然基金项目评审专家,IEEE高级会员(Senior Member),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细腻,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露出一种专业又沉稳的气息。色彩搭配上,主色调选择了深邃的藏蓝与充满活力的电光绿,这种对比既象征了技术的前沿性,又暗合了某种环保或高效的主题,虽然我拿到书时并没有立刻去深究它究竟是讲“绿色”的哪一方面,但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力确实足够吸引眼球。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文字排版清晰疏朗,即使是像我这样需要长时间阅读技术资料的人,眼睛也不会感到很快疲劳。我想,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程度,往往能侧面反映出内容本身的质量把关。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标题和图表注释上的字体选择,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没有陷入那种传统教材的刻板和枯燥。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让人在学习之余,也能享受到阅读过程中的愉悦感。这种对物理载体的重视,在现在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上,随时翻阅。
评分从一个工程实践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提供了大量的可操作性指导和优化思路。书中关于网络性能评估的章节,提供了详细的仿真环境搭建指南和常用的性能指标分析方法,这些内容可以直接被移植到实际的项目测试和验证流程中去。我发现,作者在描述某些复杂的故障排除流程时,逻辑清晰得像一份SOP(标准操作程序),而不是堆砌晦涩的理论。特别是对于系统参数配置的讨论,书中不仅列出了推荐值,还深入分析了不同参数组合对网络延迟和吞吐量的敏感性,这对于进行网络优化调优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当然,阅读这些实践性的内容时,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过去在现场遇到的各种棘手问题,深感如果早些接触到这样一本详尽的参考书,也许就能少走不少弯路。这种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知识输出,是衡量一本技术书籍价值的重要标尺。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最大的惊喜在于它所蕴含的对可持续发展和高效利用资源的关注,这种视角在传统的通信技术书籍中并不常见,显得尤为独特。作者似乎在每一个技术章节的讨论中,都不忘提醒读者关注其背后的能耗和环境影响,这无疑提升了整本书的立意高度。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论述这些复杂技术时,内心深处的那份对未来社会责任感的驱动。例如,在讨论高频段部署的优势时,书中并未回避其带来的能量效率挑战,而是立刻提供了相应的节能技术方案作为应对,形成了一种辩证的讨论结构。这种前瞻性的、带有社会责任感的学术态度,让人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受到了更深层次的启迪,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既先进又负责任的通信基础设施。这种将技术创新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的行业宣言,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充满对技术向善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人印象深刻,它显然不仅仅停留在对现有标准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许多前沿趋势和潜在挑战。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未来网络架构演进的部分,作者的预测和分析展现了极强的洞察力,似乎已经预见到了未来几年行业可能会遇到的瓶颈以及相应的技术对策。书中对跨领域技术的融合描述得尤其到位,比如如何将人工智能算法有效地嵌入到网络资源调度中,以实现更精细化的管理,这些内容在其他同类著作中通常是浅尝辄止的。而且,它似乎非常注重平衡性,一方面详述了核心网络(Core Network)的演变,另一方面也给予了接入网(Access Network)足够的篇幅进行探讨,确保了读者能够获得一个全局性的视角,而不是仅仅聚焦于某个单一的技术环节。这种全面的视野,对于正在从事系统设计或规划工作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多的是“为什么是这样”和“未来会怎样”。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老道的领路人走进了技术迷宫的中心。作者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仿佛是为初学者量身定做的路线图,一步步引导我们从宏观概念过渡到具体的协议细节。一开始,我还担心那些复杂的数学模型和公式会不会让我望而却步,但出乎意料的是,每一部分理论的引入都伴随着极其贴切的现实应用案例。举个例子,当讲解到某种波束赋形技术的原理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纯粹的理论推导,而是立刻联系到城市峡谷中信号衰减的实际问题,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我的理解门槛。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技术名词的解释,总是能找到最精准、最易于消化的词汇进行阐述,避免了那种生硬的、机器翻译式的晦涩表达。这种行文风格,让原本严肃的学术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即便是偶尔跳过一些深奥的推导,也不会影响对整体框架的把握,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