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网络反恐大策略:如何应对网络恐怖主义
定价:98.00元
作者:盘冠员 章德彪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195005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系*本全面系统介绍网络恐怖主义原理、现状、趋势、问题及其实务对策的专业性著作。全书系统全面、资料翔实、观点新颖,可读性和实用性较强,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内容提要
目录
章�M�络恐怖主义的定义/第二章�M�络恐怖主义的主体/
作者介绍
盘冠员,男,中国人民大学网络犯罪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著作:《*公安派出所民警工作手册》(主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图解立案证据定罪量刑标准与法律适用(4册)》(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全新执法办案重点难点细节问题操作实务(4册)》(主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图表速查立案追诉标准与定罪量刑证据规范(6册)》(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
---------------------------
章德彪,男,现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思政部副教授,从事政治理论和国际问题的教学科研工作。
文摘
序言
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分析框架,它成功地将网络空间从一个单纯的技术战场,提升到了国家治理和全球战略竞争的核心议题。对于政策制定者、安全行业的资深人士,乃至对国际关系有深度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它都是一本值得细读的案头参考书。它强迫读者跳出日常的技术运维思维定势,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审视网络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虽然在部分细节的前沿性和技术深度上仍有提升空间,但其最大的贡献在于,它为我们理解和应对这个日益数字化的世界中的核心挑战,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全局性的思维工具,这一点,对于构建我们心目中理想中的网络安全防线,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评分阅读体验中,我发现作者在引用案例和数据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很多历史上的著名网络事件都被重新梳理和解读,视角独特,不再是简单的事件复盘,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事件背后反映出的战略盲点和体制性弱点。尤其是在对“信息战的认知维度”进行剖析时,作者引入了一些社会学和传播学的概念,这让原本偏硬核的内容变得更加易于理解,也更贴近现实中民众接收信息的复杂过程。举个例子,书中对“虚假信息植入”如何影响关键基础设施决策链的分析,就非常有启发性,它强调了在网络攻防中,“人脑”的漏洞有时比“系统防火墙”更为致命。这种将“人”置于核心的思考方式,是当前许多网络安全研究中常常被忽视的维度,这本书能将这一点提升到战略高度,实属难得。
评分初翻目录时,我就被那种宏大叙事的格局所吸引,作者似乎试图构建一个全景式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这在同类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雄心。很多网络安全读物往往聚焦于技术细节的攻防,或是某一特定领域的法律法规,但这本书似乎更偏向于“顶层设计”和“战略思维”的培养。我特别留意了关于“跨国合作机制”和“非对称威慑理论”的章节标题,这预示着作者并不满足于描述现状,而是力图提出一种具有前瞻性的、包含国际政治博弈在内的综合应对方案。这种将技术、法律、地缘政治乃至社会心理学融为一炉的尝试,无疑是对传统网络安全研究范式的挑战,也正是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才让这本书充满了探索的价值。当然,这种宏大叙事也伴随着风险,那就是对论述的精准度和可行性的考验,希望作者的论据能够足够坚实,避免沦为纸上谈兵的理论模型。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封面,配合着沉稳的字体排版,透着一股严肃又不失现代感的专业气息。我拿到手的时候,就忍不住在阳光下仔细摩挲了好几遍,感觉像是捧着一本重要的行业报告而非普通的书籍。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没有廉价书籍那种刺眼的荧光感,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负担减轻了不少。不过,话说回来,仅仅是外表的精致并不能完全撑起一本战略层面的著作,我更期待的是它内容上的深度和广度,毕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好的书需要有扎实的内功才能站稳脚跟,尤其是涉及到这种关乎国家安全和信息前沿的议题,设计上的考究只能算是敲门砖,真正的较量,还在于它如何组织论述,如何呈现那些复杂且精密的构想。希望内里的章节编排能够和这精致的外壳一样,富有条理和层次感,而不是空泛的口号堆砌。
评分不过,在某些技术细节的阐述上,我个人感觉略显保守和概括。虽然本书的定位是“大策略”,侧重于宏观指导,但对于一些新兴威胁,比如量子计算对现有加密体系的冲击,或者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在未来国家间博弈中的角色,探讨得还不够深入。我理解作者可能为了保持内容的通用性和时效性,避免过多陷入快速过时的技术术语,但对于一个自诩为“前沿策略”的著作而言,对这些颠覆性技术的潜在战略影响,理应给出更具前瞻性的预判和应对框架。目前的描述更像是对现有威胁的有效整合与优化,而非对未来十年可能出现的“黑天鹅”事件的预先布局。这使得这本书在“应对未来”的紧迫感上,稍稍欠缺了一点火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