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一代天气雷达培训及维修
定价:60.00元
作者:汪章维 等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502960032
字数:
页码:171
版次:1
装帧: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新一代天气雷达培训及维修》,本书重点介绍了新一代天气雷达(SA)的工作特点、各主要部件的性能、各类告警产生原因和常见故障现象的维修技巧,书中配有大量简单易懂的雷达组件电原理图和维修操作图,并提供现场维修思路。本书既可作为雷达培训教材也可作为机务员维修指南,内容不但有机务员的一些基本知识,也有雷达故障的解决方案,能够有效提高现场故障定位和维修效率,内容操作性强,是一本贴近机务实际维修的技术型书籍。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非常严谨,大量的图表和技术术语堆砌,营造出一种教科书式的权威感。然而,真正令人困惑的是它在技术深度上的跳跃性。一方面,它似乎假设读者已经对电磁波理论和微波工程有非常扎实的背景知识,在涉及天线增益、波束宽度计算和脉冲压缩技术时,直接抛出了公式和定义,缺乏必要的背景铺垫。另一方面,在涉及到具体的操作软件界面介绍时,描述又显得过于口语化和零散,仿佛是技术支持人员在快速演示操作步骤。这种“两头不讨好”的编写风格,使得初学者感到吃力,而资深人士又觉得内容过于基础或不够深入。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针对新一代雷达在数据同化、数据融合方面的前沿探索,比如如何将雷达数据与卫星数据、地面观测数据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提高短时临近预报的准确率。如果书中能有专门的章节讨论这些跨学科的集成应用,并提供一些成功的模型案例,那其价值将大大提升,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设备本身的功能介绍层面。
评分我带着对前沿气象技术的强烈好奇心购入了这本教材,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解读复杂雷达图谱的“独家秘籍”。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极端天气预警机制的章节,比如龙卷风的早期识别、冰雹的垂直结构分析,以及强对流天气中“钩状回波”的精确判读标准。我期待的内容是,能够提供大量真实的、不同天气条件下雷达影像案例,并且针对每一个案例进行详细的、专家级的剖析,指出哪些是关键的识别特征,哪些是容易被误判的陷阱。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套系统化的、从初级到高级的图谱分析流程图,那将是极大的福音。比如,从基本的反射率因子图到速度图、谱宽图,每种数据层如何相互验证,形成一个完整的判断链条。遗憾的是,书中的篇幅似乎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了设备的内部组件名称和故障排除代码上,这更像是一本给维修工程师准备的参考手册,而不是给气象分析师准备的“内功心法”。对于我这种希望提升业务分析深度的用户来说,这种侧重转移让我感觉获取的价值远低于预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眼球的,那种高科技感十足的线条和冷峻的配色,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专业和严谨的气质。我本来还挺期待里面能有一些关于现代气象学原理的深入探讨,比如多普勒效应在雷达回波中的具体应用,或者不同类型水凝物散射特性的数学模型,毕竟“新一代”这三个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前沿科技的意味。然而,当我翻开目录,发现重点似乎更多地集中在设备的具体操作和维护手册上。这让我不禁思考,对于一个想了解气象雷达如何“看”风暴的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是否过于偏重工程技术,而牺牲了对底层物理学原理的阐述?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雷达信号处理流程的图解,比如杂波抑制算法是如何一步步降低地面干扰的,或者相控阵技术如何实现快速扫描和高分辨率成像。如果能用更生动的比喻来解释那些复杂的微波物理学概念,想必会更受非专业背景读者的欢迎。整体来看,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给人一种扎实可靠的感觉,但内容上的侧重点,似乎更偏向于“如何让机器工作”,而非“机器背后的科学逻辑”,这一点让我有些许遗憾。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感受,就像是拿到了一份精美的、但没有附带说明书的精密仪器。我原本的兴趣点在于“为什么”我们选择了目前的雷达体制,而不是“如何”更换其中的某个模块。比如,新一代雷达相较于老旧型号,在探测小粒子(如雾滴或细小灰尘)时的灵敏度是如何提升的?这背后涉及到接收机噪声水平的降低和信号积累时间的优化,这些深层次的硬件指标对实际观测效果的影响究竟有多显著?我对这些决定雷达性能上限的工程哲学很感兴趣。如果能深入剖析一下不同厂商在设计理念上的权衡——例如,在追求高扫描速度和高分辨率之间,他们是如何进行最优解选择的——那将是非常有启发性的内容。但书中更多的是对各个部件的罗列,类似于一份详细的零件清单,虽然全面,却缺乏将这些零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宏大叙事。对于一个想了解技术发展脉络的人来说,缺少了这种“发展史”和“设计哲学”的探讨,阅读体验难免显得有些干瘪和机械。
评分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组织结构显得有些松散,缺乏一个清晰的、由浅入深的学习路径。它似乎试图涵盖从基础理论到日常维护的方方面面,结果导致任何一个专题的深度都不足以令人满意。例如,在处理数据质量控制(QC)的部分,我期望看到一个关于识别和剔除不同类型干扰物的完整流程图,包括处理低空湍流中的地物杂波、电磁干扰(EMI)以及云层内部的“亮带”效应。这些实战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能配上具体的软件操作界面截图和参数调整建议,将会非常有价值。然而,书中对QC的描述显得非常概括,没有给出具体的、可复制的操作指南。我更愿意看到的是,作者能聚焦于“新一代”雷达在提升数据质量上的具体突破点,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已有的气象雷达通用知识。如果这本书能更专注于阐述新体制雷达特有的信号处理优势,并提供相关的编程接口或脚本示例,那它无疑会成为一本不可多得的实践指南,而不是现在这种略显平庸的技术概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