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电路识图完全掌握
定价:48.00元
作者:孙立群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122190581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从实际出发,从基础知识入手,详细地介绍了电子电路的识图方法和技巧。本书首先介绍了常用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的作用、工作原理以及典型单元电路的识图方法,使读者掌握基本的电子电路识图技能;然后重点列举了典型小家电、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器、彩色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的电路识图实例,使读者全面掌握电子电路识图要点。本书内容循序渐进、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图文并茂的形式便于读者学习和理解。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快速入门并提高电子电路的识图能力。
本书适合广大电子技术从业人员、电子爱好者及家电维修人员阅读使用,也可用作职业院校及培训学校相关专业的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号称“完全掌握”的电子电路图鉴,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不过,是朝错误的方向开的。我原本指望能找到清晰的电路符号解释、规范的PCB布局指南,甚至是对一些经典电路拓扑结构原理性的剖析。结果呢?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厚厚的、堆砌着大量过时或不完整示意图的合集。比如,它试图讲解如何识别运放的引脚配置,但给出的图例清晰度实在堪忧,很多关键的标注模糊不清,像是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打印机扫描出来的。更让我摸不着头脑的是,它在讲解数字逻辑电路时,居然没有对CMOS和TTL系列器件的基本差异做深入探讨,只是简单地罗列了一些晶体管符号,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灾难性的。我期待看到的是一套系统化的学习路径,从基础的电阻电容标识到复杂的集成电路封装识别,能够逐步引导读者建立起完整的识图框架。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零散、跳跃,缺乏连贯的逻辑支撑,读完后,我对于如何“完全掌握”电子电路图的信心不减反增,因为我更清楚地知道市面上还有多少更专业的资料等待我去发掘。它更适合那些已经有一定基础,只是想找几张老旧电路图参考的资深工程师,但对于希望通过它来建立坚实识图能力的新手来说,这绝对是一个误导性的选择,与其说是“识图”,不如说是“猜图”。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错位感,这根本不是我心目中那种现代电子工程教材该有的面貌。我真正想了解的是如何应对当今设计中普遍采用的BOM(物料清单)与原理图的交叉验证技巧,以及如何解读现代SMD(表面贴装器件)的封装图示,特别是那些细密引脚的QFN或BGA是如何在图纸上被精确表达的。这本书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的。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那些在大学一年级电路课上就已经学透的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在图纸上的体现,用极其啰嗦的语言描述一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关系,仿佛读者是完全没有接触过基础物理的文盲。更别提现在EDA软件导出的设计文件,充满了层次化的模块化结构,这本书里展示的图例都是扁平化的、线性的,完全脱节于工业界的实际操作流程。我需要的是能够让我迅速上手阅读复杂、多层PCB布局图的能力,理解电源层、地层、信号层如何相互耦合,以及信号完整性分析所需的关键标记符号。这本书提供的知识点陈旧到令人发指,更像是一本留存在某个电子学仓库角落的、尘封已久的资料汇编,而非一本面向未来的“完全掌握”指南。
评分作为一个注重实践的学习者,我最看重的是图示的实用性和前沿性。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深入讲解诸如差分信号的线对表示法、屏蔽层的处理符号,以及高速设计中对阻抗匹配的图示化说明。然而,这本书给出的内容,仿佛时间停在了模拟时代的巅峰,对于数字世界的复杂性避而不谈。它在讲解晶体管开关电路时,只是用简单的开关符号来代替,完全没有提及开关管的饱和区、截止区在实际电路图中需要注意的那些关键偏置点标记。而且,图中的各种元器件符号,虽然勉强算得上是标准,但缺乏不同国家或行业标准之间的兼容性说明,比如IEEE标准和IEC标准在某些电容符号上的细微差别,这本书里就没有做任何横向对比。我尝试着去寻找一些关于电源管理芯片(PMIC)复杂功能块的方框图解读,希望能看到如何从图纸上快速定位到不同稳压器的输出电容和反馈电阻,但该书在这方面的描述极其模糊,提供的示意图抽象到几乎没有信息量。它提供的“掌握”是基于一个理想化、真空中的电路模型,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面对的、充满约束和权衡的工程图纸相去甚远。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呈现也极大地影响了我的阅读体验,完全谈不上“完全掌握”所应有的专业水准。我需要的是高对比度、清晰可辨的线条和字体,能够让我长时间盯着复杂的电路图而不感到视觉疲劳。但这本书的图纸,很多线条过于纤细,颜色对比度低,特别是当涉及到密集的连接线和交叉点时,简直是一场视觉捉迷藏游戏。一个合格的识图指南,应该能够教会读者如何利用图纸上的层次结构和分组来快速消化信息流,比如如何识别数据总线、控制信号组。这本书的结构似乎更偏向于按元件类型分类,而不是按功能模块划分,这使得我在尝试理解一个完整系统的工作流程时,必须不断地在不同的章节之间来回翻阅,效率极低。例如,在讲解反馈机制时,它应该将传感器、比较器和执行器这几个相关的模块的图纸集中起来分析,而不是把它们拆散在不同的章节里讨论。这种破碎化的信息组织方式,完全阻碍了读者建立起对电路宏观架构的整体把握,根本谈不上“掌握”的境界。
评分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亮点”,那就是它展示了各种奇形怪状、我从未见过的老式继电器和真空管电路图,对于研究电子历史或许有那么一点点参考价值。但对于一个致力于现代电子设计和故障排除的学习者来说,这些内容如同古董展示,华而不实。我真正急需的是如何识别和解读现代通信模块中常见的S参数和T参数的图示化表示,或者如何在射频电路图中标注出传输线的长度和特征阻抗值。这些关乎现代电子系统性能的关键信息,在这本书中完全缺失。我想要一本能教会我如何阅读一份包含EMC(电磁兼容性)设计要求的原理图——比如那些专门用于抑制辐射的去耦电容的放置位置和具体数值标注——的书籍。这本书提供的,充其量是识别电路中“有什么”的能力,但完全没有触及“为什么”以及“如何做得更好”的层面。它提供的知识粒度太粗,而且停留在了很浅的层次,远未达到能让人在实际项目中自信地运用和分析复杂电路图的“完全掌握”水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