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实践探索 9787030242754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实践探索 978703024275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翟立原 著
图书标签:
  • 公民科学素养
  • 科学普及
  • 科学教育
  • 社会发展
  • 素质教育
  • 科学文化
  • 实践探索
  • 创新驱动
  • 全民科学
  • 教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42754
商品编码:2966410601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实践探索

:35.00元

售价:23.8元,便宜11.2元,折扣68

作者:翟立原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030242754

字数:260000

页码:20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从科学教育与未成年人素质培养、社区科普与居民素质培养、其他科普形式与素质培养、用评估促进公民素质建设的发展等多元角度出发,为各级科技、教育、科协等主管部门和组织工作者,基层中小学校的教师、社区科普工作者如何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供了详尽的理性思考和实际指导。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结合先进地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经验,总结和升华出6个活动方案和教学方案、16个典型案例、18篇媒体相关专题报道。这些具有先进性、实效性的鲜活事例,有益于读者在获得理性思索的同时促进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实践操作。
本书适合科普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翟立原,1948年出生于北京,1968年高中毕业后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上山下乡,1982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现为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素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近年来先后主编出版了《青少年创造力国际比较》、《青少年科学探究》和《社区科普与公民素质建设》等5部图书,在

文摘


序言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实践探索》一书,isbn为9787030242754,旨在深入剖析我国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方面所进行的创新性实践与理论探索。本书并非对某个特定领域或某一具体项目的孤立研究,而是着眼于宏观层面,系统梳理和总结了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全社会科学意识觉醒、科学精神弘扬、科学方法普及,以及科学技能掌握等一系列核心要素的联动发展。 本书的出发点,在于认识到科学素质的提升对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个体幸福感的重要性。在信息爆炸、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一个具备良好科学素养的公民群体,能够更好地辨别虚假信息,做出理性判断,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从而推动社会朝着更加科学、文明的方向发展。同时,科学素质的普及也是培养创新人才、激发社会活力的重要基石。 因此,本书的实践探索部分,将视角投向了多元化的教育与传播途径。它细致考察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将科学知识的传授与科学思维的培养有机结合,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构建起层层递进的科学素质培养体系。这其中,既包括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也强调了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新兴教学方法的引入,旨在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体会科学的乐趣,掌握科学的方法。 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本书还重点关注了校外科学教育的创新。这涵盖了各类科技馆、博物馆、科普基地等公共科学教育场所的角色定位与功能拓展。本书深入分析了如何通过生动有趣的展览、互动式的体验活动、以及丰富多样的科普讲座,将科学知识以更贴近公众生活、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此外,对于社区科普、乡村科普的特色与挑战,本书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力求让科学的阳光普照到社会每一个角落。 在传播方式上,本书高度重视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在科普传播中的作用。它审视了如何利用短视频、社交媒体、在线课程、科普App等新兴平台,打破时空限制,拓展科普的广度和深度。本书不仅介绍了成功的案例,也分析了在海量信息中如何确保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以及如何引导公众理性参与线上科学讨论,抵制伪科学和迷信思潮的侵蚀。 理论探索方面,本书则深入挖掘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背后的深层逻辑与前沿理念。它阐释了“科学素质”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内涵演变,以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伦理道德等议题的关联性。本书也借鉴了国内外关于科学传播、科学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成果,为理解和指导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本书特别关注了“科学精神”的培育。科学精神不仅仅是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价值取向。它包括了对真理的追求,对证据的尊重,对质疑的开放,以及对逻辑推理的重视。本书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将科学精神融入到公民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之中,使其成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同时,本书也强调了“科学方法”的普及。科学方法是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它包括了观察、实验、假设、验证、归纳、演绎等一系列严谨的步骤。本书深入分析了如何将这些科学方法,通过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传递给普通公众,让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能够运用科学的眼光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 此外,本书还触及了科学素养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例如,在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时,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能够更好地理解疫情传播规律,遵循科学的防护措施;在面对环境问题时,他们能够理解气候变化的成因,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在参与科技伦理讨论时,他们能够理解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做出明智的判断。 本书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对科学素质提升所面临的挑战与障碍的分析。这包括了科学知识的普及鸿沟、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偏差、社会环境对科学精神的潜在冲击,以及科普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本书并非仅仅罗列问题,而是积极探索应对之策,例如如何构建更加普惠的科普体系,如何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如何提升科普内容的吸引力和有效性等。 本书的读者群体广泛,既包括了教育工作者、科普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也面向所有关心科学发展、希望提升自身科学素养的普通公众。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大意义,掌握其内在的规律,并为参与和推动这项伟大的事业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总而言之,《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实践探索》一书,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现状、挑战、方法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它旨在为构建一个崇尚科学、理性思考、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做出积极贡献,提升全民族的科学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在推动科学普及、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体现出的那种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在推进科学普及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资源短缺、观念固化等诸多挑战,而这本书坦诚地记录了这些困难,并展示了实践者们如何通过创新性的组织模式和坚韧的毅力去克服它们。阅读这些“战地日记”般的记录,让我感受到了那种“知其难而为之”的专业精神。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套方法论,更是在精神层面激励着所有关心科学传播工作的人。这本书告诉我们,真正的科学素质建设,是一项需要全社会长期投入、持续耕耘的事业,其成果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但其意义却是深远的。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实践探索的书,我真是感慨万千,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书中详实记录了许多基层实践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精神的普及绝非空谈,而是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那些具体到社区、学校、甚至田间地头的探索,将宏大的教育理念落地生根,让我看到了希望。尤其是一些关于如何激发公众好奇心、如何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日常知识的策略,非常具有启发性。我一直觉得,科学教育应该更“接地气”,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许多鲜活的例子,证明了这一点。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实践的温度和智慧。我特别欣赏作者们那种不断尝试、不断反思的态度,这种探索精神本身就是最好的科学教育。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报告文学风格,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线”,串联起了不同地区的实践经验。读起来一点也不累,反而像是在跟随一群充满热情的教育者进行田野考察。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数字技术在科学普及中应用的章节,里面提到的一些创新工具和平台,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上网查找资料”层面,而是探讨了如何利用互动、沉浸式的体验来提升公众的科学参与感。那种将传统科普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思路,我觉得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方向。对我个人而言,这部分内容提供了很多可操作的思路,让我对如何利用手头的资源开展小型科学活动有了新的灵感。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逻辑层次非常清晰,从宏观的政策背景,到中观的区域试点,再到微观的具体操作指南,层层递进,让人能够完整地把握整个实践脉络。我个人对书中对不同年龄层、不同社会群体的科学素质培养差异化策略的探讨印象深刻。比如,针对老年群体开展的慢节奏、重互动的活动设计,和针对青少年开展的强调项目式学习的模式,两者之间的平衡与侧重分析得非常到位。这表明作者对“因材施教”的理念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实践基础,而非一刀切的通用方案。这种细致入微的群体特征分析,使得书中的建议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和针对性。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科学公民”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上。作者们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着眼于培养公民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决策能力。在如今信息爆炸、假消息横行的时代,这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书中对如何引导公众对热点科学事件进行理性讨论、如何辨别伪科学的论述,着实让我受益匪浅。它强调的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科学家,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能够独立思考的现代公民。这种视野的拓宽,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科普读物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社会治理和公民素养提升的参考手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