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秦丰著的《乐理教程(21世纪全国高师音乐系 列教材)》共14章,包括记谱法常识、音程、和弦、 调式、律学常识、转调、移调等乐理知识,在概念、 定义上尽力做到准确而精炼。并有自己独特的创新: 1.用表格来体现乐理中富于规律性的内容;2.**在 乐理教材中使用“实验”这种学习方法;3.注重知识 点之间循序渐进的关联,从已掌握的知识中自然引入 新的内容。4.为配合视唱练耳教学,设置了和弦改错 题,加深学生对和弦等知识的理解。本书适合音乐各 专业专科以上学生使用。
第一章 音及音高
第一节 音乐声学常识
第二节 乐音体系
第三节 音的分组
第四节 音域和音区
第二章 五线谱记谱法
第一节 记谱法概述
第二节 谱表
第三节 音符休止符
第四节 音符时值的特殊划分
第五节 谱号及各种谱表
第六节 变音记号
第七节 节奏节拍
第八节 音值组合法
第三章 音程
第一节 音程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自然音程与变化音程
第三节 单音程与复音程
第四节 音程的转位
第五节 音程识别与构成的方法
第六节 等音程
第七节 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
第四章 和弦
第一节 三和弦
第二节 七和弦
第三节 和弦的识别与构成
第四节 和弦的各种变化形式
第五节 等和弦
第五章 大调式和小调式
第一节 调式
第二节 大小调式的调式音级
第三节 大调式
第四节 小调式
第五节 调号
第六节 大小调的比较
第七节 调式分析
第六章 中国民族调式
第一节 五声调式
第二节 六声调式
第三节 七声调式
第四节 中国民族调式的调式分析
第七章 调式中的音程
第一节 自然调式中的音程
第二节 和声调式中的音程
第三节 不稳定音程的解决
第八章 调式中的和弦
第一节 调式中和弦的级数及标记
第二节 自然调式中的三和弦
第三节 和声调式中的三和弦
第四节 调式中的七和弦
第五节 属七和弦与导七和弦的解决
第九章 中古调式
第一节 中古调式的七种类别
第二节 中古调式的调式色彩
第三节 中古调式记谱中的调号问题
第十章 变音体系
第一节 调式变音的类别
第二节 半音音阶
第三节 全音音阶
第十一章 转调和移调
第一节 调的关系
第二节 转调
第三节 移调
第十二章 音律
第一节 五度相生律
第二节 纯律
第三节 十二平均律
第四节 三种律制的应用
第十三章 装饰音及省略记号
第一节 装饰音
第二节 省略记号
第十四章 演奏法记号及音乐术语
第一节 演奏法记号
第二节 音乐的速度
第三节 音乐的力度
第四节 常用表情术语
附录
附录1 曲式
附录2 其他音阶
附录3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简介
附录4 熟练掌握和弦转位结构的方法
附录5 基本节奏型名称
附录6 和弦连接分析中的功能标记
附录7 和声功能及其进行的一般逻辑
这本书简直是音乐学习的“救星”,特别是对于我这种半路出家、理论基础薄弱的人来说。我之前试过好几本号称是“入门级”的教材,结果内容讲得云里雾里,术语堆砌得让人头大。但拿到这本的时候,我就感觉不一样了。它没有上来就直接丢一堆复杂的概念,而是非常耐心地从最基本的音高、节奏概念讲起,而且解释的方式非常形象化。比如讲解调式和和声进行的时候,它会用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来类比,让你能立刻抓住核心的听感和功能。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它对曲式分析的章节,以前我觉得那是高手的专属领域,但这书里用图表和清晰的结构划分,让我能一下子看清一首作品的骨架和血肉。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提升了一个层次,不再是单纯地听旋律好不好听,而是能品出背后的逻辑和结构美感。对于那些希望系统梳理自己音乐知识体系,但又害怕枯燥理论的自学者来说,这本书的引入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实在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这一点对于需要经常翻阅和做笔记的教材来说至关重要。纸张的厚度恰到好处,墨水的颜色和清晰度都很棒,即便是长时间对着密集的五线谱和复杂的和弦图表,眼睛也不会觉得特别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的实例选择。很多乐理书为了追求“高深”,选取的都是一些晦涩难懂的古典作品片段,让人望而生畏。但这本教材非常注重实用性,它收录的例子很多都选自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音乐片段,无论是流行、爵士还是传统古典,都有兼顾。这样一来,我在学习某个技术点时,能够立即在熟悉的旋律中找到对应的应用场景,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代入感和兴趣。这种贴近实践的编排思路,让枯燥的乐理知识瞬间“活”了起来,感觉就像是拿着一本音乐侦探手册在拆解歌曲的秘密。
评分老实说,市面上很多乐理教材都有一个通病:理论的连贯性常常被割裂,感觉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但是这本教材在结构设计上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它的知识点铺陈是层层递进的,每一个新概念的引入,都建立在前一个知识点扎实的基础上。比如,在讲到转调技巧时,它并不是孤立地介绍几种转调方式,而是先回顾了调性关系的理论,然后才引入具体的操作步骤,最后还探讨了不同转调方式在情感表达上的细微差异。这种“旧知巩固—新知拓展—深度分析”的循环模式,使得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不容易产生学习上的断层感。我用了大概一个月的时间,按照书本的顺序认真学习下来,感觉自己的音乐思维形成了一个非常坚固的框架,即便是面对从未见过的复杂和声进行,也能迅速找到切入点进行分析和判断,这种结构感是我之前学习其他教材时从未有过的体验。
评分作为一本面向高师学生的教材,它在深度上显然是下了功夫的,但奇怪的是,它并没有让普通爱好者望而却步。我个人认为这归功于作者对细节的精妙处理。例如,在讲解一些相对深入的配器法或对位法基础概念时,作者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用非常口语化、非常人性化的语言去引导读者思考。书中很多地方会穿插一些“思考题”或者“不妨试试”的小环节,这些互动性的设计,迫使读者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要主动地动手去实践、去验证。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手把手”的引导至关重要,它避免了读者只是“看懂了”概念,但“做不出来”的尴尬境地。我经常在学习完一个复杂的指法或节奏型后,会立即根据书中的提示进行即兴演奏或尝试编写一个小片段,这种即时反馈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和成就感。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它真正教会了我如何去“听”音乐,而不是仅仅“听见”音乐。在学习和声分析的章节,以前我听古典音乐,觉得就是一堆乐器在响;但读完这本书关于功能和声的讲解后,我再回头听同一首曲子,就能清晰地分辨出哪些是主功能、哪些是副功能,哪些和弦进行是为了制造紧张感,哪些又是为了达到解决和稳定的目的。这种“听觉的解码能力”的提升,是任何技巧练习都无法替代的。而且,书中对于音乐史的穿插介绍也做得非常自然,它不是硬邦邦地罗列时间线,而是将乐理知识点放在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让你明白为什么巴赫会那样写作,为什么浪漫主义作曲家热衷于使用那些特定的和弦色彩。这使得乐理学习不再是孤立的技术训练,而变成了一场深入了解人类艺术史的精彩旅程。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渴望从“消费者”蜕变为“理解者”的音乐爱好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