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实用电子技术丛书 常用新型电子元器件
定价:26.00元
作者:电力出版社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1231837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简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介绍了各种常用新型电子元器件及其应用。具体内容为:分立电子元器件、集成运算放大器、电源、数字集成电路、D/A和A/D转换器、显示器件、集成传感元件、微处理器、可编程逻辑器件和KC系列晶闸管集成触发器及其组件等。
本书可供城乡企、事业单位的电工和电气技术人员在生产实际中查找需要的相关资料,是他们的一本工具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抱着挺大的期待拿到这本关于“新型电子元器件”的书,但有些地方还是让我觉得意犹未尽。也许是因为“新型”这个词的定义一直在变,所以书中对某些前沿的量子级器件或者新兴的柔性电子元件的介绍略显保守,更侧重于目前已经大规模量产的成熟“新”器件。比如,关于忆阻器(Memristor)这类被寄予厚望的下一代存储元件,书中只是泛泛而谈地提了一下其基本原理和潜力,缺乏深入的电路级实现细节和可靠性数据,这对于希望进行前沿研究的读者来说是个小小的遗憾。此外,对于特定应用领域(比如射频前端或高频通信)的定制化新型无源器件,例如超小型化电容和高Q值电感,书中也没有给予足够的篇幅进行专题剖析。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普及主流新型元器件方面做得不错,但在探索那些“颠覆性”的、尚处于快速迭代阶段的元件时,深度稍有欠缺,更像是一本优秀的“进阶入门”手册,而非“前沿探索”指南。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直观感受是——厚重且扎实。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量的参数图表、等效电路模型和关键性能指标对比。它不像那些市面上的“科普读物”那样,用漂亮的彩色图片和比喻来包装内容,而是实实在在地堆砌数据和技术规范。这种风格对于习惯于阅读Datasheet的电子工程师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霖。我拿来对比查阅了好几个我正在使用的高速ADC/DAC芯片的选型参数,书中对它们的噪声水平、线性度指标以及温度漂移特性的总结比我从厂商官网上零散下载的资料要清晰得多,结构化地呈现了一个横向对比的框架。尤其要提的是,它对新型封装技术的描述非常到位,比如BGA、QFN甚至更先进的3D封装对热管理和信号完整性的影响,这是很多只关注芯片功能的书会忽略的实际工程问题。如果你追求的是知识的深度和严谨性,而不是轻松的阅读体验,这本书绝对是工具书级别的存在,需要耐心细读并准备好笔和纸一起研读。
评分这本《实用电子技术丛书 常用新型电子元器件》实在是太对我的胃口了!我一直觉得,要想真正搞懂现在的电子产品,就得对那些新冒出来的元器件有所了解。市面上很多参考书要么内容太陈旧,讲的还是上个世纪的器件,要么就是晦涩难懂的教科书,看得我头都大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接地气,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半导体物理公式,而是从应用场景出发,让你知道为什么需要这个新型器件,它能解决老器件的哪些痛点。比如,它对新型功率器件的介绍就相当到位,讲到了氮化镓(GaN)和碳化硅(SiC)这些在快速充电和电动汽车领域大放异彩的材料,不仅解释了它们相比传统硅基MOSFET的优势,还配有详细的选型指南和电路设计注意事项。我特别喜欢它对传感器集成化趋势的捕捉,像MEMS麦克风阵列和高精度环境传感器,这本书都给出了模块化的介绍,让人感觉站在了技术前沿。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快速将新技术转化为产品的工程师来说,这种“干货”至上,非常实用。我甚至觉得,光是梳理清楚这些新型元器件的特性和替代关系,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困扰,在于它对软件定义和智能硬件领域的新兴元器件的覆盖略显滞后。如今的电子系统越来越强调软件和硬件的深度融合,很多“元器件”的概念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物理元件,而是包含了固件和算法的集成模块。例如,在讨论AI加速器核心单元时,书中主要关注的是其底层的存储单元(如SRAM/eDRAM的优化),但对于那些集成了神经网络处理单元(NPU)的SoC中的新型计算结构,比如如何通过存内计算(In-memory computing)架构来降低数据搬运带来的功耗,这本书的介绍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似乎作者的知识体系更偏向于传统的模拟和数字电路设计,对于这种正在模糊“元件”和“系统”界限的新趋势把握得不够紧密。因此,对于希望深入了解边缘计算和物联网传感器节点中那些高度集成、智能化程度极高的“新型功能模块”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可能只是一部分的、偏底层的参考,需要结合其他更偏向系统架构的书籍来补充这方面的空白。
评分读完这本《常用新型电子元器件》,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历史沿革与未来趋势”的叙事逻辑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是孤立地介绍每一个器件,而是巧妙地将它们置于整个电子技术发展的时间轴上。比如,当我们谈论到新型光电器件时,书中会先用几页篇幅回顾从传统LED到Micro-LED的演进路径,解释了为什么Micro-LED在亮度、功耗和寿命上具有革命性优势,而不是直接跳到技术细节。这种“铺垫”极大地帮助了那些非专业背景的读者理解“新”的价值所在。再比如,在探讨先进存储技术时,它将SRAM、DRAM、Flash,乃至新兴的MRAM和ReRAM放在一起进行能效比和读写速度的多维度分析。这种对比清晰地展现了技术迭代的必然性。这种叙事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让人不仅知道“是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未来可能走向何方”,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技术视野,而不只是停留在“如何使用”的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