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实用电子技术丛书 常用新型电子元器件
定价:26.00元
售价:17.7元,便宜8.3元,折扣68
作者:电力出版社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1231837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简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介绍了各种常用新型电子元器件及其应用。具体内容为:分立电子元器件、集成运算放大器、电源、数字集成电路、D/A和A/D转换器、显示器件、集成传感元件、微处理器、可编程逻辑器件和KC系列晶闸管集成触发器及其组件等。
本书可供城乡企、事业单位的电工和电气技术人员在生产实际中查找需要的相关资料,是他们的一本工具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实用电子技术丛书:常用新型电子元器件》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磨砂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专业范儿。我特意在网上对比了好几家店,最终还是选择了这个版本,主要就是冲着它在元器件分类上的细致程度去的。我之前在维修一些比较新的设备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以前从未见过的SOT封装或者更小的QFN封装的器件,查阅老旧的资料库根本无从下手。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清晰,色彩对比度适中,不像有些技术书籍那样密密麻麻全是文字,它在关键的参数表格和引脚图上运用了醒目的底色或边框,这对于需要快速定位信息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福音。特别是对于射频(RF)前端常用的新型滤波器和低噪声放大器(LNA)的介绍,不仅有基本的电气特性曲线图,还附带了最新的应用场景案例分析,这比单纯罗列参数要实用得多。我试着查阅了一下关于新型碳纳米管晶体管(CNTFET)的章节,虽然是理论前沿,但作者的介绍方式非常接地气,没有过多晦涩的数学推导,而是侧重于它相比传统硅基器件的优势和潜在的量产瓶颈,这让我对未来电子元器件的发展方向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总的来说,从硬件的质感到内容的结构编排,这本书都体现了出版方对目标读者——一线技术人员和资深爱好者的尊重,是一本值得放在工具箱旁边的参考书。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说实话,是抱着“查漏补缺”的心态来的。我干这行将近二十年了,自诩对BJT、MOSFET这些“老伙计”了如指掌,但近几年消费电子更新换代的频率太快,总感觉知识体系里出现了不少“空洞”。这本书的亮点在于它对“新型”的定义非常到位,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精确地聚焦于近五年内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或在特定领域具有颠覆性潜力的器件。比如,关于忆阻器(Memristor)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的应用那几页,讲解得尤为深入,它没有止步于概念介绍,而是详细对比了RRAM、PCM等不同类型忆阻器的写入/擦除机制、耐久性和能耗差异,并且用图表直观地展示了它们在逻辑电路中的交叉点阵列实现的可能性。再比如,在功率电子部分,氮化镓(GaN)和碳化硅(SiC)功率器件的章节,我发现作者对导通电阻随温度变化的非线性模型处理得非常到位,这对于设计高效率开关电源至关重要。我立刻将书中关于GaN HEMT的结温建模方法应用到了我手头一个微型服务器电源项目中,相比我之前使用的经验公式,精度显著提高,发热控制也优化了至少5%。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一本简单的元器件手册可以替代,它更像是一部快速进化的技术词典,帮你及时跟上行业的技术脉搏。
评分坦白讲,我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有点失望,因为我期待的是那种非常详尽、连每一个批号的详细参数都列出来的“字典式”手册。这本书显然不是那个路子。它更侧重于“原理、趋势与选型指导”这个维度。它的叙事风格非常“工程师导向”,没有太多科普性质的华丽辞藻,而是直奔主题。例如,在介绍柔性电子器件中的导电聚合物时,它没有花大力气去解释聚合物的化学合成过程,而是直接切入到“弯折半径对电导率的影响”这一实际应用中的关键制约因素,并配有相应的应力-应变分析图谱。这种取舍非常明智,因为它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把精力集中在如何“用”而不是“造”上。我尤其欣赏它在“传感器接口电路”那一块的安排,它把市面上主流的MEMS麦克风、惯性传感器(IMU)所需的匹配阻抗、去耦电容选择标准,甚至是对EMI敏感区域的布局建议都融入到了对新型ADC和DAC的介绍之中。这种跨领域的知识整合能力,是很多专业书籍所缺乏的。对于一个需要快速搭建原型系统的研发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一站式”选型参考,无疑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
评分这本书的编辑质量,我认为达到了专业技术书籍的顶尖水平。我经常遇到一些国内出版的技术译著,翻译腔很重,或者术语混乱,让人阅读起来非常费劲。这本《常用新型电子元器件》显然经过了非常严格的审校。所有的专业名词,比如“雪崩击穿”、“阈值电压”、“量子隧穿效应”在初次出现时都有非常精准的中文表述,并且与国际通用的缩写保持了一致性。我特别留意了它对新型存储器技术,如MRAM(磁阻随机存取存储器)的描述部分。对于其读写原理中涉及的自旋转移矩(STT)和自旋轨道矩(SOT)的区分,作者处理得非常清晰,通过流程图清晰地展示了两者在磁化翻转过程中的能量输入差异,避免了许多教科书里常有的概念混淆。此外,书中对不同封装的热阻抗(Rth)的表格整理,细致到区分了自然冷却和强制风冷下的不同数值,这对于进行可靠性设计时至关重要。我很少看到一本中文技术书能在细节上如此严谨,它真正做到了“术语准确,内容可靠”,让人在阅读时能够百分之百地信任书中所提供的每一个数据点和每一个结论。
评分如果说市面上大多数元器件书籍是静态的“照片”,那么这本书更像是动态的“视频”,它在努力捕捉技术演进中的“瞬间”。我关注的一个小众领域是微流控芯片中用到的微泵驱动电路。过去,这方面的信息往往散落在各大芯片厂商的应用笔记(AN)中,零散且难以检索。这本书竟然专门开辟了一章,讨论了驱动压电式微泵所需的特定高压驱动IC的选型,特别是其如何应对负载阻抗的变化,并给出了一个基于H桥结构的驱动电路示例。这个示例不仅给出了元件型号,还详细说明了脉冲宽度调制(PWM)的频率和占空比如何影响微泵的流量精度。这完全超出了我一本“通用元器件”书籍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个器件长什么样,而是告诉你,在特定的、高要求的应用场景下,这个“新”器件到底应该怎么去“驯服”它。对于我这种需要不断跨界整合不同技术栈的工程师来说,这种深入到应用层面的指导价值,远远超过了单纯的参数罗列,它真正体现了“实用”二字的精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