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宝贝不偏食》

《我家宝贝不偏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淑媛 著
图书标签:
  • 育儿
  • 亲子
  • 儿童营养
  • 偏食
  • 食谱
  • 喂养
  • 健康饮食
  • 宝宝辅食
  • 家庭教育
  • 饮食习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技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2370213
商品编码:2965427882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我家宝贝不偏食》

定价:35.00元

作者:李淑媛

出版社:科技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5023702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你还在为宝宝偏食而烦忧吗?
赶快收起不悦吧,带着宝宝跟随洛洛和奇奇的脚步,一起进入食物王国,那些可爱而有趣的食物精灵们将会成为宝宝的好朋友,帮助宝宝从根本上摆脱掉偏食的习惯。

神奇的食物世界等你的宝宝来探秘哦……

这是一本可以走进宝宝心灵的神奇食物书,是好妈妈们的聪明选择。

内容提要


家长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带领宝宝在这个魔幻世界里“逛逛”,不仅可以增进与宝宝的感情,还可以从中学习到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对身体的重要影响。

我们相信,您每天几分钟爱的付出,将奠定宝宝一生健康的基础。

目录


前言

不偏食,其实很容易/3

蔬菜篇

可爱的西红柿/8

神奇的白菜王国/14

风婆婆的菠菜节/20

被冷落的苦瓜/24

黄瓜王子的心事/30

会飞的胡萝卜/36

乐乐的南瓜车/42

奇奇佩服的洋葱头/48

水果篇

白雪公主的“毒”苹果/54

大枣方队/6

柑橘的家族聚会/66

名叫开心的猕猴桃/72

天然矿泉水/78

西瓜感应器/84

五谷篇

大豆游乐园/90

稻米四姐妹/96

免费的烤红薯/102

精粉面包和全麦面包/108

偷谷子的贼/112

玉米镇/118

肉类篇

三文鱼的洄游队伍/126

乐乐的救命恩人——刀鱼和鲈鱼/132

乐乐的新朋友/138

走出画的鸡和鸭/144

肉类辨别器/150

三餐篇

可怕的零食/158

帮牛村赶走黄鼠狼/162

乐乐的早餐管家/168

精美的哇哇挂链/172

肥胖的模拟人生/176

作者介绍


李淑媛教授
解放军总装备部306医院主任医师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营养学会科普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副秘书长
北京大学医学部护理本科《临床营养学》的作者之一,华西医科大学《临床营养学》的主编和作者,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营养食品与健康专业《疾病营养防治学》(专科)的主编和作者,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营养、食品与健康专业《临床营养学》(本科)的主编和作者。
长期从事消化内科和临床营养专业研究,担任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专业人员继续教育授课20余年,每年进行百姓“营养与优生”为主题讲座数十场,并多次在央视等媒体进行大众营养科普宣传和教育。
多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军级科技大奖。

关于本书
小女孩洛洛收到一份风婆婆的生日礼物——一只会说话、拥有魔法的小白狗奇奇。在奇奇的带领下,洛洛结识了很多食物朋友,有白菜公主、黄瓜王子、猕猴桃开心等等,还知道了很多食物的传说,如胡瓜改名记、南瓜灯、鲤鱼跃龙门等。洛洛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这些食物。同时,小狗奇奇还经常打开自己的百宝箱,告诉人们每一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解放军总装备部306医院主任医师李淑媛教授针对孩子偏食挑食现象,打破以往营养书的体例,编写这本神奇的营养书,里面包括50余道制作简单营养丰富的菜肴,30种食物幻化成的30篇魔幻故事。
每天10分钟,您就可以轻松摆脱宝宝偏食的烦恼!

文摘







序言



《我家宝贝不偏食》 引言 每个父母都渴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而均衡的营养是孩子茁壮发展的基石。然而,“挑食”和“偏食”这两个词,却常常让无数家庭陷入焦虑。看着孩子对餐桌上的某些食物视而不见,甚至大哭大闹,父母们的心情可谓五味杂陈:是孩子挑剔,还是自己做的食物不够吸引人?是孩子真的不爱吃,还是有什么隐藏的健康隐患?《我家宝贝不偏食》这本书,正是为了给所有为此烦恼的家长们提供一份温暖而实用的指南。它并非一本简单的食谱大全,也不是一套僵硬的育儿理论,而是深入理解孩子成长规律,结合科学营养知识,从源头到餐桌,全方位地帮助家长们解决孩子饮食难题的百科全书。 第一章:理解孩子的“不吃”——认识挑食与偏食的根源 在尝试改变孩子的饮食习惯之前,首先需要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本章将带领家长们深入探索孩子挑食、偏食的潜在根源。 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影响: 味觉敏感期: 婴幼儿时期,孩子的味蕾极为敏感,他们对新口味的接受度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味道在成年人看来很普通,但在孩子眼中可能过于强烈或奇怪。 探索欲与独立性: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逐渐发展出自我意识和独立性。拒绝某些食物,有时是他们表达“我说了算”的一种方式,是他们探索世界、建立自我界限的自然过程。 过度的关注与压力: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饮食表现出过度的担忧和压力,孩子反而可能因为感受到这种情绪而产生抵触心理,将进食变成一场“战争”。 模仿与学习: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他们会观察家人的饮食习惯。如果家庭成员中存在挑食现象,孩子很可能耳濡目染,习以为常。 消化系统的不适: 有时,孩子拒绝某种食物并非出于主观意愿,而是因为该食物可能引起肠胃不适,如胀气、腹泻等。家长需要关注孩子进食后的反应。 口腔发育与咀嚼能力: 某些食物的质地可能超出了孩子当前的咀嚼和吞咽能力,例如过硬的蔬菜、过大的肉块等,这也会导致他们回避。 识别“信号”——家长需要关注的细节: 孩子拒绝的食物类型: 是所有蔬菜都拒绝,还是只对特定种类的蔬菜不感兴趣?是所有肉类都不吃,还是只挑鱼肉?细致的观察有助于找到问题的症结。 孩子在看到或闻到某些食物时的反应: 是皱眉、躲避,还是直接摇头?这些细微的表情和动作都是孩子内心想法的体现。 孩子对食物的“偏好”: 是否特别钟爱某一类食物(如甜食、淀粉类),而对其他类别(如蔬菜、蛋白质)避之不及? 孩子的整体进食状态: 除了挑食,孩子是否也存在食欲不振、易腹泻、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这些可能暗示着更深层次的健康问题。 第二章:科学的营养基石——为孩子打造均衡的“食”力 “不偏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确保孩子获得全面的营养。本章将聚焦于孩子生长发育所需的关键营养素,以及如何通过日常饮食摄入。 宏量营养素的奥秘(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 优质蛋白质的来源: 鱼、禽、蛋、奶、豆制品,它们如何促进孩子身体发育和免疫系统构建。 聪明选择的碳水化合物: 全谷物、薯类、蔬菜水果,它们是孩子能量的主要来源,同时富含膳食纤维。 健康脂肪的选择: 坚果、植物油(如橄榄油、亚麻籽油),它们对孩子大脑发育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至关重要。 微量营养素的守护(维生素与矿物质): 维生素A: 保护视力,促进生长发育,常见于胡萝卜、南瓜、动物肝脏。 维生素C: 增强免疫力,促进铁的吸收,存在于柑橘类水果、猕猴桃、番茄。 维生素D: 帮助钙的吸收,促进骨骼健康,主要来自阳光照射,少量存在于鱼肝油、蛋黄。 钙: 骨骼和牙齿健康的关键,乳制品、豆制品、绿叶蔬菜是良好来源。 铁: 预防贫血,支持认知发展,动物性食物(红肉、肝脏)的铁更容易吸收。 锌: 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海产品、肉类、坚果富含锌。 如何让孩子“吃”下这些宝藏? 强调食物的天然多样性,而非依赖单一的营养补充剂。 食物的“好朋友”——膳食纤维与益生元: 促进肠道健康: 膳食纤维能帮助孩子维持规律的排便,预防便秘,是肠道菌群的“清洁工”。 滋养“好菌”: 益生元则相当于给肠道内的有益菌提供“食物”,帮助它们茁壮成长,从而改善孩子的消化吸收能力。 常见来源: 全谷物、蔬菜、水果、豆类。 第三章:餐桌上的“魔法”——让食物变得有趣起来 光有科学的营养知识还不够,如何将这些营养美味地呈现,让孩子愿意主动去尝试,是家长们需要学习的“餐桌魔法”。 “形”色味俱佳的视觉诱惑: 玩转食材的形状: 将蔬菜切成星星、动物、卡通人物的形状,用模具制作有趣的饼干,让食物变成孩子的“玩具”。 色彩的“艺术”: 运用不同颜色的蔬菜和水果,拼凑出彩虹、笑脸等图案,让餐盘充满活力。 点缀的“小心机”: 用芝麻、海苔丝、小番茄等做点缀,增加食物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味”来可期——多样的烹饪方式: 隐藏的美味: 将不爱吃的蔬菜切碎,巧妙地混入饺子馅、肉丸、炒饭、意面酱中,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摄入。 香甜的诱惑: 适度利用天然食材的甜味(如水果的甜、南瓜的甜、胡萝卜的甜),或少量天然甜味剂(如蜂蜜,一岁以上儿童),提升食物的接受度。 创意的调味: 尝试用不同的香料(如迷迭香、百里香、咖喱粉,少量且适合儿童)或酱料(如自制番茄酱、酸奶酱),为食物增添新风味。 不同质感的尝试: 蒸、煮、烤、炖、炒,提供不同口感的食物,让孩子有更多选择。例如,不喜欢软烂的蔬菜,可以尝试烤脆的胡萝卜条。 “互动”的乐趣——让孩子参与到食物的准备中: 小帮厨计划: 让孩子参与洗菜、摘菜、搅拌、摆盘等力所能及的环节,增加他们对食物的亲近感和成就感。 “猜猜这是什么”游戏: 在烹饪过程中,让孩子猜测食材的名称,或提问关于食材的知识。 农场到餐桌的探索: 如果有机会,带孩子去菜园、农场,让他们了解食物的生长过程,加深对食物的尊重和喜爱。 第四章:智慧的引导——建立积极的饮食习惯 除了食物本身,家长的行为和引导方式对孩子的饮食习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章将提供一套智慧的引导策略。 “榜样”的力量——家长的以身作则: 自己先爱上健康的食物: 家长们要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展现对健康食物的喜爱和享受。 共同进餐的温馨时刻: 创造家庭共同进餐的氛围,让吃饭成为一种愉悦的交流和亲子时光。 避免“指令式”催促: 不要用命令或恐吓的方式逼迫孩子吃饭,而是用鼓励和引导。 “耐心”的艺术——循序渐进的尝试: “一口就好”的策略: 每次提供少量新食物,不强求孩子吃完,但鼓励他们尝试一口。 重复的魔力: 孩子可能需要尝试十几次甚至更多次,才会接受一种新食物。不要轻易放弃。 “不饿就不吃”的原则: 尊重孩子的饥饿感和饱腹感,不要强迫他们吃完盘子里的所有食物。 “规则”的建立——固定的饮食模式: 规律的用餐时间: 设定固定的三餐和两餐加点时间,避免孩子在正餐时间吃零食,影响食欲。 “餐桌之外”的界限: 零食的选择应健康均衡,并且不在正餐时间提供。 避免“食物奖励/惩罚”: 不要用食物来奖励或惩罚孩子,这会扭曲他们对食物的认知。 “沟通”的智慧——积极的语言与回应: 正面积极的描述: 描述食物的美味、颜色、口感,而不是“这个吃了身体好”。 倾听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表达不舒服或不喜欢时,耐心倾听,并尝试理解原因。 避免过度关注: 当孩子吃得少时,可以轻松地说“没关系,下一餐再吃”,而不是表现出过度的担忧。 第五章:当“偏食”成为“警报”——何时需要专业帮助? 在积极引导的过程中,家长们也需要了解,当孩子的饮食问题超出了一般挑食范畴,或者伴随其他症状时,可能需要寻求专业的医疗建议。 识别“异常信号”: 生长发育迟缓: 体重、身高明显低于同龄人标准。 频繁生病: 免疫力低下,容易感冒、感染。 精力不足: 孩子总是显得疲惫、无精打采。 消化系统严重问题: 长期便秘、腹泻、呕吐等。 极端挑食: 几乎不吃某一类食物,或者只吃极少数几种食物。 情绪与行为问题: 伴随挑食出现明显的易怒、焦虑、社交退缩等。 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儿科医生: 排除潜在的健康问题,评估孩子的生长发育状况。 注册营养师: 提供个性化的营养评估和饮食计划。 儿童心理学家/行为治疗师: 帮助解决与饮食相关的行为和心理问题。 结语 《我家宝贝不偏食》这本书,献给每一位在孩子喂养道路上默默付出的父母。它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健康成长,而这份渴望,需要我们用科学的知识、无限的耐心和充满智慧的爱去浇灌。从理解孩子的“不吃”,到构建营养的基石,再到运用餐桌上的“魔法”和智慧的引导,我们希望能帮助您和您的宝贝,共同迈向一个轻松、愉快、充满爱的饮食新天地。让“不偏食”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开端,让“家”成为最温暖的“食”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家那位“零食小王子”量身定做的救星!我得承认,在看到这本书之前,我几乎要对厨房和餐桌上的战争投降了。我的孩子,一个看似人见人爱的小家伙,对绿色蔬菜的抵触程度堪比对吸血鬼的大蒜。我们尝试了各种“软磨硬泡”、“威逼利诱”,甚至偷偷藏在肉丸里,结果都被他那双能识别“敌军”的火眼金睛精准定位并剔除。这本书的介绍里,我看到了很多我从未想过的角度,它不像那些老生常谈的“多鼓励”、“多示范”,而是深入到了孩子心理层面,探讨了“食物恐惧”的根源。比如,它提到了一种“颜色分类游戏”的方法,让孩子把所有食物按照颜色分组,从孩子最不排斥的颜色开始挑战,逐步引入“危险”的绿色。这种游戏化的引导方式,比起我以往的“命令式”喂食,显然要温和且有效得多。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质地敏感”的分析,我家孩子就是对西兰花那种“毛茸茸”的口感深恶痛绝。书里提供了一个将蔬菜打成极其细腻的泥状,再混合到孩子最爱吃的芝士酱里的秘诀,关键在于“欺骗性”的视觉和口感一致性。读完这部分的建议,我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期待周末就付诸实践,哪怕只是成功多吃一小口羽衣甘蓝,那也是历史性的突破啊!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也很有亲和力,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腔调,更像是邻居家经验丰富的妈妈在分享她的独家秘笈。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在这本育儿读物里,说实话,它给我的冲击远超出了我对“如何喂孩子吃饭”的想象。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食谱集合,无非是教我把胡萝卜做成小兔子形状,或者把菠菜做成超人能量饮料之类的小伎俩。然而,这本书的格局显然要大得多。它探讨的是一种“饮食文化”的建立,不仅仅是解决眼前的偏食问题,更是着眼于孩子未来几十年与食物的关系。作者非常强调“尊重”二字。我过去常常因为孩子不吃我精心准备的晚餐而感到愤怒和挫败,这种情绪反过来又给孩子带来了压力,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本书里有一个章节专门分析了父母的“进食焦虑”是如何传染给孩子的。它建议我们,在餐桌上,父母应该专注于享受自己的食物,将“吃什么”的选择权适度下放给孩子,我们只负责提供多样化的选项。这种“放手”的哲学对我来说是个挑战,因为我总害怕不控制就会失控。书中通过几个生动的案例说明,当孩子感到被尊重时,他们反而更有意愿去尝试那些他们原本排斥的东西。我决定从下周开始,取消“不吃完不许下桌”的规定,改为“尝一口”挑战,如果挑战失败,也不做任何评论,只是平静地收走盘子。这种全新的互动模式,光是想象就让我感到轻松了许多,这不再是战斗,而是一场邀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像一股清流,与其他那些充斥着科学术语和“必须如此”论调的育儿书籍完全不同。它读起来更像是一部关于亲子关系哲学的散文集,只不过它的核心议题恰好落在了“吃”这个行为上。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感官探索”那一章时使用的拟人化手法,将食物描绘成一个个拥有不同“个性和故事”的角色。比如,胡萝卜是“勇敢的探险家”,因为它需要被挖出来并经历很多加工;而豌豆则是“害羞的守卫”,因为它们藏在豆荚里。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作为家长的想象力,也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富有趣味性的方式和我的孩子交流餐桌上的内容。我们家现在不再是“你必须吃这个”,而是“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来自田野的‘探险家’,看看它有什么秘密”。这种情感上的连接,远比任何营养学数据都来得有力。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没有贩卖焦虑,它承认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味道建筑师”,我们的任务是提供材料和工具,而不是设计蓝图。阅读完毕后,我感到的是一种释然和被赋权的感觉,我不再害怕下一次的用餐时间,而是期待着我们共同的餐桌实验。

评分

作为一个对厨房工具充满热情的“半吊子”美食爱好者,我最欣赏这本书里关于“工具辅助”和“环境营造”的章节。我一直相信,好的工具能激发好的创造力,这本书也印证了我的想法。它里面没有推荐昂贵的、华而不实的餐具,反而推荐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小物件,比如那种底部有吸盘、能固定在桌上的小碗,有效解决了我家那位“大力士”动辄把碗掀翻的习惯。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烹饪参与感”的阐述。书里详细描述了如何安全地让三岁以上的孩子参与到食物准备过程中,比如让他们洗菜、撕生菜叶,甚至搅拌面糊。我之前总觉得孩子太小,怕他们弄得一团糟或者发生意外,所以一直把厨房“禁区化”。这本书说服了我,那些所谓的“一团糟”其实是“学习的痕迹”。通过让他们自己动手采摘或准备食材,孩子对食物的“所有权”和“好奇心”会大大增加,从而降低了对最终成品的排斥度。书中配的图片也很有启发性,它们展示的不是完美的摆盘,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厨房“战场”,这让我感觉非常真实和接地气。我已经下单了一套儿童安全刀具,准备周末和孩子一起制作我们自己的“创意蔬菜沙拉”,期待他们能“自产自销”地把沙拉吃光光。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购买这本书时是抱着一种“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的。我的孩子对奶制品的抗拒已经达到了闻到酸奶味就皱眉的程度,导致钙摄入量严重不足,儿科医生也给出了“营养不均衡”的警告。市面上大部分书籍要么是“素食主义者友好”,要么是针对性太强。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的“全面性”和“循序渐进”的逻辑设计。它有一个专门的“隐形营养补充”章节,但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怎么把钙片磨碎混进去,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指导你如何构建一个“营养网”。比如,它建议在孩子喜欢吃的某类水果中,加入含有类似营养素但口感不同的替代品,让味蕾在不察觉中接受新的刺激。书中还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食物光谱”概念,将所有食物按其营养密度和口感划分,引导家长在膳食搭配中实现“互补”,而不是总想着在单一食物上做文章。比如,如果孩子今天拒绝了所有深绿色蔬菜,那么明天就要确保在主食或蛋白质来源上补足相应的微量元素。这种“动态平衡”的理念,比我过去那种“一餐定乾坤”的焦虑心态要健康得多。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营养配给员”的角色,转变为了一个“膳食规划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