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家宝贝不偏食》
定价:35.00元
作者:李淑媛
出版社:科技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5023702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你还在为宝宝偏食而烦忧吗?
赶快收起不悦吧,带着宝宝跟随洛洛和奇奇的脚步,一起进入食物王国,那些可爱而有趣的食物精灵们将会成为宝宝的好朋友,帮助宝宝从根本上摆脱掉偏食的习惯。
神奇的食物世界等你的宝宝来探秘哦……
这是一本可以走进宝宝心灵的神奇食物书,是好妈妈们的聪明选择。
内容提要
家长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带领宝宝在这个魔幻世界里“逛逛”,不仅可以增进与宝宝的感情,还可以从中学习到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对身体的重要影响。
我们相信,您每天几分钟爱的付出,将奠定宝宝一生健康的基础。
目录
前言
不偏食,其实很容易/3
蔬菜篇
可爱的西红柿/8
神奇的白菜王国/14
风婆婆的菠菜节/20
被冷落的苦瓜/24
黄瓜王子的心事/30
会飞的胡萝卜/36
乐乐的南瓜车/42
奇奇佩服的洋葱头/48
水果篇
白雪公主的“毒”苹果/54
大枣方队/6
柑橘的家族聚会/66
名叫开心的猕猴桃/72
天然矿泉水/78
西瓜感应器/84
五谷篇
大豆游乐园/90
稻米四姐妹/96
免费的烤红薯/102
精粉面包和全麦面包/108
偷谷子的贼/112
玉米镇/118
肉类篇
三文鱼的洄游队伍/126
乐乐的救命恩人——刀鱼和鲈鱼/132
乐乐的新朋友/138
走出画的鸡和鸭/144
肉类辨别器/150
三餐篇
可怕的零食/158
帮牛村赶走黄鼠狼/162
乐乐的早餐管家/168
精美的哇哇挂链/172
肥胖的模拟人生/176
作者介绍
李淑媛教授
解放军总装备部306医院主任医师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营养学会科普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副秘书长
北京大学医学部护理本科《临床营养学》的作者之一,华西医科大学《临床营养学》的主编和作者,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营养食品与健康专业《疾病营养防治学》(专科)的主编和作者,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营养、食品与健康专业《临床营养学》(本科)的主编和作者。
长期从事消化内科和临床营养专业研究,担任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专业人员继续教育授课20余年,每年进行百姓“营养与优生”为主题讲座数十场,并多次在央视等媒体进行大众营养科普宣传和教育。
多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军级科技大奖。
关于本书
小女孩洛洛收到一份风婆婆的生日礼物——一只会说话、拥有魔法的小白狗奇奇。在奇奇的带领下,洛洛结识了很多食物朋友,有白菜公主、黄瓜王子、猕猴桃开心等等,还知道了很多食物的传说,如胡瓜改名记、南瓜灯、鲤鱼跃龙门等。洛洛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这些食物。同时,小狗奇奇还经常打开自己的百宝箱,告诉人们每一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解放军总装备部306医院主任医师李淑媛教授针对孩子偏食挑食现象,打破以往营养书的体例,编写这本神奇的营养书,里面包括50余道制作简单营养丰富的菜肴,30种食物幻化成的30篇魔幻故事。
每天10分钟,您就可以轻松摆脱宝宝偏食的烦恼!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家那位“零食小王子”量身定做的救星!我得承认,在看到这本书之前,我几乎要对厨房和餐桌上的战争投降了。我的孩子,一个看似人见人爱的小家伙,对绿色蔬菜的抵触程度堪比对吸血鬼的大蒜。我们尝试了各种“软磨硬泡”、“威逼利诱”,甚至偷偷藏在肉丸里,结果都被他那双能识别“敌军”的火眼金睛精准定位并剔除。这本书的介绍里,我看到了很多我从未想过的角度,它不像那些老生常谈的“多鼓励”、“多示范”,而是深入到了孩子心理层面,探讨了“食物恐惧”的根源。比如,它提到了一种“颜色分类游戏”的方法,让孩子把所有食物按照颜色分组,从孩子最不排斥的颜色开始挑战,逐步引入“危险”的绿色。这种游戏化的引导方式,比起我以往的“命令式”喂食,显然要温和且有效得多。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质地敏感”的分析,我家孩子就是对西兰花那种“毛茸茸”的口感深恶痛绝。书里提供了一个将蔬菜打成极其细腻的泥状,再混合到孩子最爱吃的芝士酱里的秘诀,关键在于“欺骗性”的视觉和口感一致性。读完这部分的建议,我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期待周末就付诸实践,哪怕只是成功多吃一小口羽衣甘蓝,那也是历史性的突破啊!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也很有亲和力,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腔调,更像是邻居家经验丰富的妈妈在分享她的独家秘笈。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在这本育儿读物里,说实话,它给我的冲击远超出了我对“如何喂孩子吃饭”的想象。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食谱集合,无非是教我把胡萝卜做成小兔子形状,或者把菠菜做成超人能量饮料之类的小伎俩。然而,这本书的格局显然要大得多。它探讨的是一种“饮食文化”的建立,不仅仅是解决眼前的偏食问题,更是着眼于孩子未来几十年与食物的关系。作者非常强调“尊重”二字。我过去常常因为孩子不吃我精心准备的晚餐而感到愤怒和挫败,这种情绪反过来又给孩子带来了压力,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本书里有一个章节专门分析了父母的“进食焦虑”是如何传染给孩子的。它建议我们,在餐桌上,父母应该专注于享受自己的食物,将“吃什么”的选择权适度下放给孩子,我们只负责提供多样化的选项。这种“放手”的哲学对我来说是个挑战,因为我总害怕不控制就会失控。书中通过几个生动的案例说明,当孩子感到被尊重时,他们反而更有意愿去尝试那些他们原本排斥的东西。我决定从下周开始,取消“不吃完不许下桌”的规定,改为“尝一口”挑战,如果挑战失败,也不做任何评论,只是平静地收走盘子。这种全新的互动模式,光是想象就让我感到轻松了许多,这不再是战斗,而是一场邀请。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像一股清流,与其他那些充斥着科学术语和“必须如此”论调的育儿书籍完全不同。它读起来更像是一部关于亲子关系哲学的散文集,只不过它的核心议题恰好落在了“吃”这个行为上。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感官探索”那一章时使用的拟人化手法,将食物描绘成一个个拥有不同“个性和故事”的角色。比如,胡萝卜是“勇敢的探险家”,因为它需要被挖出来并经历很多加工;而豌豆则是“害羞的守卫”,因为它们藏在豆荚里。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作为家长的想象力,也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富有趣味性的方式和我的孩子交流餐桌上的内容。我们家现在不再是“你必须吃这个”,而是“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来自田野的‘探险家’,看看它有什么秘密”。这种情感上的连接,远比任何营养学数据都来得有力。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没有贩卖焦虑,它承认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味道建筑师”,我们的任务是提供材料和工具,而不是设计蓝图。阅读完毕后,我感到的是一种释然和被赋权的感觉,我不再害怕下一次的用餐时间,而是期待着我们共同的餐桌实验。
评分作为一个对厨房工具充满热情的“半吊子”美食爱好者,我最欣赏这本书里关于“工具辅助”和“环境营造”的章节。我一直相信,好的工具能激发好的创造力,这本书也印证了我的想法。它里面没有推荐昂贵的、华而不实的餐具,反而推荐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小物件,比如那种底部有吸盘、能固定在桌上的小碗,有效解决了我家那位“大力士”动辄把碗掀翻的习惯。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烹饪参与感”的阐述。书里详细描述了如何安全地让三岁以上的孩子参与到食物准备过程中,比如让他们洗菜、撕生菜叶,甚至搅拌面糊。我之前总觉得孩子太小,怕他们弄得一团糟或者发生意外,所以一直把厨房“禁区化”。这本书说服了我,那些所谓的“一团糟”其实是“学习的痕迹”。通过让他们自己动手采摘或准备食材,孩子对食物的“所有权”和“好奇心”会大大增加,从而降低了对最终成品的排斥度。书中配的图片也很有启发性,它们展示的不是完美的摆盘,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厨房“战场”,这让我感觉非常真实和接地气。我已经下单了一套儿童安全刀具,准备周末和孩子一起制作我们自己的“创意蔬菜沙拉”,期待他们能“自产自销”地把沙拉吃光光。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购买这本书时是抱着一种“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的。我的孩子对奶制品的抗拒已经达到了闻到酸奶味就皱眉的程度,导致钙摄入量严重不足,儿科医生也给出了“营养不均衡”的警告。市面上大部分书籍要么是“素食主义者友好”,要么是针对性太强。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的“全面性”和“循序渐进”的逻辑设计。它有一个专门的“隐形营养补充”章节,但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怎么把钙片磨碎混进去,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指导你如何构建一个“营养网”。比如,它建议在孩子喜欢吃的某类水果中,加入含有类似营养素但口感不同的替代品,让味蕾在不察觉中接受新的刺激。书中还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食物光谱”概念,将所有食物按其营养密度和口感划分,引导家长在膳食搭配中实现“互补”,而不是总想着在单一食物上做文章。比如,如果孩子今天拒绝了所有深绿色蔬菜,那么明天就要确保在主食或蛋白质来源上补足相应的微量元素。这种“动态平衡”的理念,比我过去那种“一餐定乾坤”的焦虑心态要健康得多。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营养配给员”的角色,转变为了一个“膳食规划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