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人的焦虑:一次文化突围的尝试
定价:39.80元
作者:胡纪泽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500839613
字数:480000
页码:37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我们已经发现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现代化进程越深入,人类的焦虑越严重。 黑格尔认为,人类文明的过程就是理性发展的过程。 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观点,现代化就是理性化。 高度发展的理性把人类推向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的境地;理性还不能解决人性中核心的问题:道德感、价值感、意义感,以及生命的关怀等。 作者经过缜密的分析,提出“焦虑是产生于理性而脱离了理性的轨道的一种情绪障碍”。 人类的理性越发达,焦虑就越严重。 传统中国人优游于“理性不足,情理有余”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并不产生明显的焦虑。 中国进入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后,即处于汤因比所谓“挑战与应对”的态势,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到的危机。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出现严重的集体焦虑。 作者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文化人格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中国心理学和心理治疗学的基本理念,并创立了符合中国人文化心理的治疗模式及整套程序:情理治疗。
目录
缘起(代前言)
章 焦虑无处不在
一 从焦虑的现象说起
二 焦虑是一种心理冲突
三 焦虑是人痛苦的心理
四 焦虑是一切心理问题的核心
五 被压抑的焦虑
第二章 焦虑产生于理性
一 焦虑的根源在哪里
二 什么给了焦虑动力
三 什么使焦虑泛滥无归
四 焦虑终怎样脱离了理性的轨道
五 什么是“正常的”焦虑和异常的焦虑
第三章 人类的“不安全感”与焦虑
一 动物的生存竞争与性竞争
二 人类:生存竞争使不安全感更加强烈
三 人类:复杂、诡谲和怪异的性竞争
四 从自然界剥离出来的人类越来越缺乏安全感
五 安全感是人重要的心理需要
第四章 文化是焦虑的培养基
一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文化
二 人与环境:两种力量的动态平衡
三 人与文化的冲突
四 跨文化研究与亚文化焦虑
五 文化的发展与变异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是“理性不足,情理有余”的文化
一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
二 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补充
三 释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点缀
四 中国文化产生了大的社会支持系统
五 “理性不足,情理有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
第六章 两种中国人之一:传统的中国人
一 中国前辈学者眼中的传统中国人
二 西方学者眼中的传统中国人
三 传统中国人的心理模式
四 传统中国人的情绪表达
五 从孔子看传统中国人的焦虑及其缓解
第七章 西方文化是焦虑的源头
一 理性主义是古希腊文化的主要精神
二 基督教文化是理性主义之花
三 现代化就是理性化,是人“精力过剩的合理化”的产物
四 “浮士德”式的“无限进取”精神
五 西方文化的现代价值观
第八章 中国文化的危机
一 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整合与同化
二 现代化“轰开”中国的大门
三 从1840年开始的中国社会转型
四 中、西文化的冲突
五 中国文化的危机
第九章 两种中国人之二:现代的中国人
一 社会支持系统动摇
二 传统心理模式解构
三 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焦虑——对美国社会的比较
四 现代中国人的焦虑人格
五 现代中国人的双重焦虑
第十章 现代中国人的集体焦虑与文化突围
一 危机:物质文化、社会规范与社会习俗
二 危机:文化符号、自我意识与价值系统
三 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命运
四 文化突围尝试的步——走出西方心理学
五 文化突围尝试的第二步——建立中国文化心理学
第十一章 情理模式——中国人的心理治疗模式
一 对西方心理治疗模式的清算
二 中国心理学的“情理模式”的文化基础
三 “情理治疗”(ART)与“艺术家原则”
四 “情理模式”的程序
五 运用“情理模式”的例子
后记
作者介绍
胡纪泽,文化学者,临床心理学家。和中国的大文豪苏东坡同乡;比西方的大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整整小一百岁。 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在文化界和心理学界享有盛誉。 致力于心理学的中国本土化建设,构建了符合中国人文化人格的心理治疗模式及整套程序:情理治疗。 已出版多部著
文摘
序言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深夜里还在为学业或工作奔波的年轻人,为了房贷车贷而愁眉不展的中年人,以及面对未来不确定性而感到迷茫的每一个人。这种名为“焦虑”的情绪,似乎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肌理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一次文化突围的尝试”这句话,则为这种焦虑的症结和可能的出路点明了方向。我猜测,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焦虑的现象,而是会深入挖掘其背后深层的文化根源。比如,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叙事,在个体追求自我实现的现代社会中,是否会转化为一种无形的压力?又比如,集体主义文化对个体精神空间的挤压,又如何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和价值判断?“突围”二字,我理解为一种打破桎梏、寻求新生的努力。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在这个“突围”的过程中,提供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思考,或许是关于如何重新构建个人价值体系,如何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又或者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为现代生活注入新的意义。这本书的主题,恰好是我近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希望能从中获得启发。
评分《中国人的焦虑:一次文化突围的尝试》这个书名,精准地击中了当下社会许多人的痛点。我一直觉得,在中国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焦虑似乎成了一种常态,但我们却常常无法清晰地理解它的根源,更不知如何去化解。而“文化突围”这个词,则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不同寻常之处。我期待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而是能挖掘出隐藏在“中国人焦虑”背后的深刻的文化和社会结构性原因。它可能涉及到我们的集体意识、个人发展模式、社会价值评判体系,甚至是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与传统文化的断裂与重塑。我很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定义这场“文化突围”,它是一种思想的觉醒,还是一种实践的变革?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个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希望从书中获得一种启迪,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并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中,找到一条通往内心平静与价值实现的道路。
评分我最近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触及中国社会当下脉搏的书,而《中国人的焦虑:一次文化突围的尝试》这个书名,无疑精准地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想,我们每个人,无论年龄、职业,或多或少都感受到这种弥漫在空气中的“焦虑”。它可能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是对社会竞争的无力感,亦或是对快速变化的时代中自身价值的困惑。而“文化突围”这个词,则显得尤为重要和引人深思。它意味着,这种焦虑并非仅仅是经济发展带来的表层问题,而是与我们根植于心的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种文化基因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进而催生出独特的焦虑感。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作者能够提出一些打破现有局面的“突围”之道。这是否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解读传统文化?是否需要在个人层面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和价值重塑?或者,是否需要社会层面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和文化观念的更新?我非常渴望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论述,或许还能为自己在这场“文化突围”的尝试中,找到一些可行的方向和启示。
评分这本《中国人的焦虑:一次文化突围的尝试》的书名,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为一个在中国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人,我深切体会到那种无处不在的、难以言说的“焦虑”。它像一张无形的网,笼罩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教育内卷到职场压力,从生育困境到养老难题,这些具体的焦虑点都让我感到身心俱疲。而“文化突围”这个概念,则让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我猜想,作者并非只是在列举和抱怨当下的焦虑,而是试图去寻找这些焦虑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将目光投向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它或许是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社会需求之间的冲突,又或许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丢失了某些重要的精神支撑。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解读这些文化根源,以及如何提出“突围”的有效路径。我期待书中能有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的发掘和创新运用,能够帮助我们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找到新的精神坐标,从而摆脱被焦虑所裹挟的困境。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寻求精神救赎的契机。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光是看一眼就足够让人心头一震——“中国人的焦虑:一次文化突围的尝试”。这几个字仿佛一把钥匙,直接撬开了我心中关于当下社会种种情绪的闸门。我一直对中国社会转型期下的个体感受特别关注,总觉得在飞速发展的经济数据背后,隐藏着许多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这个主题的契机。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定义和剖析这种“中国人特有的焦虑”,它是源于历史的沉淀,还是当下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然产物?“文化突围”这个词组,更是激起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它暗示着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改变,而非被动的承受。我期待作者能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思路,为那些身处焦虑漩涡中的人们指明方向,或许是一条摆脱困境、实现个体价值的道路。这本书或许不像那些教人如何快速致富或者轻松减肥的书那样立竿见影,但它触及的是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探讨的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可能面临的普遍困境,这本身就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我希望能从书中获得一些共鸣,更希望能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一些抚慰人心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