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无聊的意义
定价:39.80元
售价:29.1元,便宜10.7元,折扣73
作者: 桑迪·曼恩(Sandi Mann);沈梦已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111580652
字数:
页码:28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无聊的意义》全面探讨了无聊的原因,应对无聊的方法以及无聊的一些益处。《无聊的意义》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不仅不否定无聊,而且试图让无所事事的无聊时光回到我们的生活中,通过管控它、摆脱它,发挥它的作用。我们需要拥抱无聊,而不是害怕无聊。
目录
作者介绍
桑迪·曼恩博士,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的一名高级心理学讲师。她针对“无聊”做了广泛的研究,并在一系列的学术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发现。她是研究“无聊”的,经常出现在媒体,谈论无聊这个话题。
她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职场顾问,拥有自己的私人诊所。出版过十多本受欢迎的心理学书籍。
文摘
《无聊的意义》:
“当我无聊的时候,我感到很沮丧,那种感觉就像我本应该在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但我就是没能让自己动起来。”
“我无聊的时候什么都懒得做。”
“疲劳的时候特别容易感到无聊,而无聊让我觉得更疲劳。”
“无聊意味着我的大脑开始神游。我对什么都无法集中注意力——至少是我对什么都不想上心。这一切都太费神了。”
“无聊的时候我只想睡觉。”
“外界对我的大脑刺激不够的时候我就会觉得无聊,比如排队的时候,或者翻来覆去给我的孩子朗读同一《无聊的意义》的时候。我感觉我的脑细胞昏昏欲睡。”
“我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就会觉得无聊。”
“无聊的时候就是在浪费时间。”
“无所事事的感觉就是无聊。”
以上的话摘录自参与我研究的人。相信大多数人或多或少能对这些话感同身受,我们都曾体会过无聊的滋味。有些研究者认为,超过一半的人经常感到无聊;另有一个研究称,我们通常每周会有6小时的时间对生活感到全然的彻底的无聊和厌倦。(对此,一位评论员冷冰冰地评价道“只有6小时?”)显而易见,大部分人对无聊有亲身体验。它自始至终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家、科学家、新闻记者和宗教学家都曾思考过无聊及其存在的意义,大部分人把它视作彻底的负能量。研究者们曾经探索过自1900年以来无聊的一天(1954年4月11日,周日,当天几乎什么大事都没发生),一年中无聊的月份(1月,根据一项以学生为主体的调查,以及我自己做的一项非正式调查。在我的调查中,44%的人认为1月是一年中平淡无奇的月份)和世界上无趣的博物馆(详见框1-1)。
框1-1世界上无趣的博物馆
·英国割草机博物馆,英国,默西塞德郡,南港镇
·狗项圈博物馆,英国,肯特郡,利兹城堡
·铅笔博物馆,英国,坎布里亚郡,凯西克
·锁匠的家,英国,西米德兰兹郡,沃尔萨尔
·约克被子博物馆,英国,约克
·电木博物馆,英国,萨默塞特郡,威灵顿
·英国光学协会博物馆,英国,伦敦
·午餐肉博物馆,美国,明尼苏达州,奥斯汀
·软木博物馆,西班牙,赫罗纳,帕拉弗鲁赫尔
·水泥博物馆,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
·盐和胡椒瓶博物馆,美国,田纳西州,盖特林堡
·壁纸博物馆,法国,里克塞姆
·阿瓦利斯的头发博物馆,土耳其,卡帕多奇亚
·巴黎下水道博物馆,法国,巴黎,凯多塞
·肥皂博物馆,黎巴嫩,塞达
·日本刀博物馆,日本,东京
·民俗博物馆,土耳其,安卡拉
·印度贝壳博物馆,印度,泰米尔纳德邦
在很多人的心中,工作是很乏味的;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工作中的某些事务着实让人生厌,比如书面工作或者参加会议。很多人在工作之外的大部分时间依旧处于无聊的状态——上下班挤地铁,在家听另一半絮絮叨叨,参加沉闷的周末聚会。孩子们也经常抱怨好无聊——学校无趣,全家出行没劲(尤其十几岁的孩子),家庭作业枯燥……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男男女女们出轨是因为厌倦了他们的另一半;人们沉迷于购物网站和网站是为了对抗空虚;青少年偷车、砸公交车站、吸毒,甚至可能参与有组织的暴乱(比如发生在2011年夏天英国的暴乱)都是为了释放生活中的乏味。不过,虽然我们确切地知道无聊是什么感受,当我们要去解释这种状态的时候,却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
……
序言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远比我最初预期的要大。我一直认为,“无聊”是一种需要被消除的负面情绪,是效率低下的表现,是浪费生命的象征。然而,这本书却颠覆了我长久以来的观念。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无聊”在人类精神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恰恰是那些看似“无聊”的时光,才让我们有机会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日常琐碎下的真正渴望。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沉浸式无聊”的论述,作者将其比喻为一种“精神的深潜”,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暂时脱离了外界的纷扰和评判,回归到最真实的自我。这让我回想起小时候,那些独自一人度过的漫长下午,我可以在院子里玩一下午的泥巴,或者对着天空发呆,那种纯粹的快乐和满足感,是现在很难再找回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对“效率”的过分追求,反而剥夺了我们体验这种“深潜”的机会。它不是让你变得懒惰,而是让你学会如何有意识地“慢下来”,去感受生命中的每一个当下,去发掘那些被忽略的细节中所蕴含的美丽。
评分这本书我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的,总觉得“无聊”这个词似乎与“意义”背道而驰,所以充满了好奇。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希望从中找到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我们生活中那些看似毫无价值、甚至令人厌烦的“无聊”时刻。我一直觉得,我们现代社会太过于强调效率和成就,仿佛每一分每一秒都应该被充分利用,否则就是一种浪费。但这种观念,反而让我们错过了许多美好的东西。这本书的开篇,就仿佛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进我被快节奏生活挤压得有些干涸的心灵。作者用一种非常平实却又引人深思的语言,描述了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无聊”场景:发呆时的思绪飘移,漫长通勤路上的百无聊赖,甚至是排队等待的焦躁不安。他并没有试图给这些时刻贴上“积极”的标签,而是邀请读者去感受它们本身,去挖掘它们潜在的价值。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无聊”时所使用的意象,比如“时间的河流”、“空白的画布”等等,这些比喻让我对“无聊”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无聊”的固有认知。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探讨“无聊”,更是在探讨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自我和解的方式。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漫步,不是那种马不停蹄的观光,而是那种悠闲自在的闲逛,允许自己放慢脚步,去观察路边的野花,去聆听风的声音。书中关于“无聊”的论述,并没有像很多励志书籍那样,告诉你如何“战胜”无聊,而是引导你去“拥抱”无聊,去理解它,甚至去“享受”它。这一点让我耳目一新。我记得书中有提到,很多伟大的想法和创造力,往往诞生于那些看似“无事可做”的时刻。那些时候,我们的思绪可以自由地驰骋,没有外界的干扰,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反而更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连接和灵感。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的创作瓶颈期,我总是急于寻找“解决方案”,却忽略了也许只需要给自己一些“无聊”的时间,让大脑得到真正的休息和放松。书中对“无聊”的定义也很有意思,它不是简单的“什么都没做”,而是一种“意识的游离”,一种“专注的缺席”。这种微妙的区分,让我开始意识到,原来我们生活中充斥着各种不同程度的“无聊”,而很多时候,我们对它的抵抗,反而加剧了它的负面影响。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无聊”背后的无限可能。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之前对“无聊”的理解太过于片面和狭隘了。这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无聊”背后蕴含的丰富意义。作者并没有试图赋予“无聊”一种过于积极的色彩,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去剖析“无聊”产生的根源,以及它对我们个体和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无聊”的分类,它区分了不同类型的“无聊”,并探讨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和应对方式。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一直以来所经历的“无聊”,并非都是同一种性质的,有些是由于缺乏刺激,有些则可能是由于过度刺激后的疲惫。这本书让我开始学会区分和辨识,从而更有效地处理“无聊”带来的情绪。它让我明白,对抗“无聊”并非唯一的选择,学会与“无聊”共处,甚至从中汲取养分,才是更智慧的生活方式。书中关于“无聊”与“专注”之间辩证关系的阐述,也让我豁然开朗,原来真正的专注,往往建立在对“无聊”的深刻理解之上。
评分这是一本非常独特的书,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激昂的口号,却能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悄地改变你的认知。我一直是一个对“无聊”感到非常焦虑的人,总觉得如果一天没有做完多少事情,就是一种失败。这本书让我明白,这种焦虑是多么的“无聊”和不必要。作者用非常具象的例子,解释了“无聊”并非全然的虚无,而是一种孕育创意的土壤,一种自我发现的契机。他并没有教你“如何变得不无聊”,而是教你“如何理解和接纳无聊”。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心猿意马”的描述,作者并没有把它当作一个贬义词,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思维的自由流动,一种不受限制的联想。这让我开始反思,我总是试图控制自己的思绪,压制那些“不合时宜”的想法,反而让我的思维变得僵化。这本书鼓励我们,在适当的时候,放任自己的思绪去漫游,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它让我开始重新定义“有价值”的时间,不再仅仅是那些完成了多少任务的时间,而是那些我能够真正沉浸其中,与自我对话的时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