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定价:30.00元
作者:王仁伟,龚云平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310051595
字数:
页码:22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工具书>百科全书
内容提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点:
(1)针对性强。针对大学生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运用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系统地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有序地展开。
(2)体例较新。科学合理的编排和独到的体例让人耳目一新,整个内容蕴涵了认识心理健康,如何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如何塑造健全的人格,如何合理管理情绪、应对压力等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每一章节所附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也会让使用者感受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案例鲜活。每章都以生动趣味的故事和活动导入,使学生深入浅出地明确本章的学习目的。
(4)接受性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及语言上努力避免晦涩难懂,尽可做到简洁质朴,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得到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能获得阅读的快感。
目录
工具书>百科全书
作者介绍
工具书>百科全书
文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节 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更新学习观念
大学生首先要更新学习观念,树立新的学习观,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批判习、探究习和创造习。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等方面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自我转化的主动学习过程。大学的学习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所谓的自主学习,不只包括自觉主动,更包含了自己对学习方法的探索和对学习的定位。大学毕竟不同于中小学,自由的学习环境往往容易使人迷失自我,自由不等于放纵,所以大学生首先要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合作学习
俗话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许多同学也认为“大学就是大家一起自学”,其实还是有道理的。如果说,高中的学习更多的是一种竞争习,大学的学习则可以说是一种合作习。一方面,大学涉及的学习内容非常广泛,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大家互相分享彼此的学习收获,可以凝聚团体的智慧。另一方面,大学的许多学习任务是需要合作完成的,尤其是一些研究性的任务,需要大家分工才能完成,因此,同学们要养成合作的精神。
一位斯坦福大学校长说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往往比老师的教导更珍贵。”确实,一方面因为大学老师的工作压力大,需要处理的事务多,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跟学生进行交流,而同学们朝夕相处,而且都是同龄人,相似的成长经历和面临的共同的任务,使彼此之间更容易产生共鸣。因此,进入大学件事,就是建立一个交流的网络或空间,班级建立公共邮箱或群,全院建立学院邮箱和教师邮箱,以便及时沟通交流,寻求帮助,分享资源。同学们可以在网络上传递课件,共享资源和重要的信息等。
(三)批判习
大学学习与高中不同,高中学习的基本是定论的东西,学生以接受为主要学习方法,而大学教师除了传授一些定论的知识外,还会向学生介绍学科的发展前沿,介绍有争议的知识,因此,同学们不要被动地接受知识,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带着质疑的眼光和批判的精神来吸收知识,而不能只是跟着老师的思路和想法。即使是一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也有值得质疑的地方。因此,大学生要善于用批判的眼光去学习,当然这个转变也是需要时间的,就好比当惯了听众,突然要变成演说家,难免一时语塞。现在的课堂提问往往陷入尴尬境地,不善于提问与质疑已成为应试教育的严重后遗症,也是大学生面临的一大关卡。
(四)探究习
大学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在学习时,不能仅满足于接受现成的知识,要养成探究的意识,要搞清楚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对于一个定理或公理、一个理论,要搞清楚其产生的背景、提出的过程、适用范围和局限性、经过了怎么样的发展和演变等。
(五)创造习
大学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职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经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因此,在大学期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显得特别重要。大学生可以通过创造习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具体途径包括一题多解、设计实验方案、用新的理论解释客观现象、写读书报告、综述报告、完成专题报告和参加科学研究等。
……
序言
工具书>百科全书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封面上那一抹清新的绿色,让人一眼望去就觉得心旷神怡,很符合我对“健康”的想象。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翻阅起来有种踏实的感觉。内容方面,我当初是带着点好奇心去看的,毕竟“心理健康”这个词听起来就有些沉重,但这本书的开篇并没有直接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以一些生活化的场景和故事作为引子,仿佛是在拉着读者走进一个熟悉的房间,一起慢慢品味。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关于“社交恐惧”的案例,作者用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内心的纠结和挣扎,让我感同身受。读完那个案例,我感觉好像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也开始反思自己在这方面是否存在一些误区。书中提到的那些缓解压力的方法,虽然有些我知道,但作者的解读方式却让我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要做运动”,而是更深入地分析了运动如何影响情绪,以及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总的来说,这本书在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上,都显得非常用心,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获得知识,又能得到心灵上的慰藉。
评分我一直以为像“心理健康”这样的题材,多少会带点学术的严肃性,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口语化,就像是朋友之间在聊天,没有那些繁复的术语,也没有佶屈聱牙的长句子,读起来丝毫没有压力。很多时候,我甚至会忍不住笑出声来,因为作者在举例的时候,总能捕捉到一些非常生活化、非常 relatable 的细节。比如,关于“拖延症”,书中用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拖延比作“一只在你耳边嗡嗡叫的蚊子”,那种烦躁和无奈感,简直太真实了!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情绪管理”的章节,作者没有直接给出“如何不生气”的指令,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情绪的产生机制,以及如何接纳和转化负面情绪。他提到了一个“情绪消防员”的比喻,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我觉得这本书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把读者当作一个需要被“拯救”的对象,而是将读者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帮助读者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鼓励读者积极地去探索和成长。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心理健康”这个概念的理解非常片面,总觉得那是“生病的人”才需要关注的东西。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角度,阐述了心理健康对我们每个人生活的重要性,不仅仅是避免“疾病”,更是关于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更充实、更快乐地度过每一天。书中关于“人际关系”的部分,我觉得写得特别好。作者并没有像很多书那样,简单地给出“如何交朋友”的套路,而是深入探讨了关系的本质,以及如何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保持自我。他提到了“边界感”的重要性,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疲惫,就是因为不懂得拒绝,不懂得为自己划定一个安全的空间。书中的一些练习题,也很有针对性,引导我去思考自己在不同关系中的定位,以及如何更好地与他人互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视野开阔了很多,也对生活有了新的期待。
评分这是一本读起来非常有力量的书。它不是那种鸡汤式的说教,而是通过扎实的论据和细腻的案例,一点点地触动你内心最深处的东西。我最喜欢的是关于“自我认知”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你“你应该是什么样的”,而是鼓励你去探索,去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以一种接纳的态度去看待它们。他提到了“阴影面”的概念,让我第一次意识到,那些被我们压抑和否认的部分,其实也是构成我们完整人格的一部分。书中还有一个关于“选择”的讨论,让我觉得非常深刻。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做出选择,而这些选择,也在塑造着我们的人生。作者用一种非常温暖的笔触,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做出更符合自己内心需求的选择,而不是被外界的期待所左右。读这本书,我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更加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和逻辑性非常强,每一章都像是一块块精心打磨的拼图,最终汇聚成一个完整的图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心理学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比喻,让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理论,变得生动而易于理解。比如,在解释“认知失调”时,作者用了一个“吃错药”的比喻,瞬间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书中关于“压力与应对”的分析,我觉得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它不仅列举了常见的压力源,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应对策略,并且强调了“个体化”的重要性,即没有一种方法适合所有人,关键在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积极心理学”的探讨,它让我看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也让我更加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我疗愈和成长的能力。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内容翔实、结构清晰、且极具实践意义的书籍,读完后,让人感觉受益匪浅,并且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