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
定价:49.00元
作者:王大勇,吕德和,梅墨生,李树峻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15407791
字数:
页码:332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太极拳大师李经梧的又一力作
n集中展示李经梧所传授的陈式吴式太极拳械
n收入李经梧入室弟子、再传弟子名录
n内容提要
李经梧(1912~1997)为中国20世纪一代武术大师,太极拳家。他在武术上融吴式、陈式、杨式、孙式等四家太极功夫于一体,臻于化境。
n本书为《大道显隐——李经梧太极人生》(2007年版)、《李经梧太极内功及所藏秘谱》(2010年版)的续篇,集中收入了李经梧学习并传授的陈式和吴式太极拳械的主要套路。内容有陈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炮捶),吴式太极拳、剑、刀,太极推手和太极杆,同时也收入了李经梧入室弟子、再传弟子名录。
n目录
编者前言 / 1
n原序一王培生 / 4
n原序二冯志强 / 6
n原序三门惠丰 / 7
n原序四李德印 / 9
n原序五李秉慈 / 11
n章 太极拳基础知识 / 1
n练习太极拳要领 / 3
n练习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 / 5
n第二章 陈式太极拳路 / 6
n关于动作图解的说明 / 6
n陈式太极拳路拳目 / 6
n陈式太极拳路动作解说 / 8
n第三章 陈式太极拳第二路(炮捶) / 85
n陈式太极拳第二路(炮捶)拳目 / 85
n陈式太极拳第二路(炮捶)动作解说 / 86
n第四章 吴式太极拳 / 126
n吴式太极拳拳目 / 126
n吴式太极拳动作解说 / 128
n第五章 吴式太极剑 / 179
n吴式太极剑简介 / 179
n吴式太极剑剑目 / 180
n吴式太极剑动作解说 / 181
n第六章 吴式太极刀 / 234
n太极刀简介 / 234
n刀诀 / 235
n吴式太极刀动作解说 / 235
n第七章 太极推手 / 253
n定步推手法 / 254
n陈式太极拳推手法 / 257
n活步推手大 / 260
n第八章 太极杆、太极粘杆 / 266
n抱杆势 / 266
n单人扎杆法 / 267
n单人四杆法 / 268
n双人四进四退扎杆法 / 272
n要求与要领 / 277
n附录一太极先贤轶事梅墨生 / 278
n附录二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记秦皇岛市武协
n主席李经梧梅墨生王大勇 / 289
n附录三李经梧传人名录 / 294
n作者介绍
吕德和,1955年生,李经梧先生入室弟子,在河北省总工会工人疗养院教授太极拳。现为秦皇岛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在德国、澳大利亚分别创办“德和国际太极拳学院”,多次在全国、省级太极拳比赛中获奖。出版有《传统陈吴太极拳械》。
nn
王大勇,1942年生,1962年投帖拜从李经梧先生遍习太极拳械。曾出任河北省武术协会委员、秦皇岛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秦皇岛市太极拳研究会主席。其弟子多人多次在国际重大赛事中夺得,并有多人获评武术段位六段、七段。其业绩载入《中国太极拳大百科》等辞书。
nn
梅墨生,1960年生,李经梧先生入室弟子,道家内丹学者胡海牙先生弟子。现为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武当百杰、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科学与养生委员会委员。中国武术七段。书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供职于中国国家画院。编著有《大道显隐——李经梧太极人生》《李经梧太极内功及所藏秘谱》,其业绩载入《中国太极拳大百科》等辞书。
nn
李树峻, 1942年生,李经梧先生次子,幼承庭训。现为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武术七段。1958年和1962年曾两次获得北京市武术比赛太极拳冠军。退休前为618厂下属101厂厂长。
n文摘
练习太极拳要领
n一、以意导动,不用拙力
n人体的任何动作,都是意识支配的。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也要求用意识引导动作,把全神贯注到动作中去。首先做到“松静”,即:使中枢神经“静”下来,周身肌肉关节放松下来。在运动中,身体各部位要保持中正安舒,举手投足,均要轻松柔和,不用拙力,不使僵劲,即所谓“用意不用力”,做到“神为主帅”,“神为驱使”,“以静御动”,“动中求静”。经久锻炼,即可收到“外示安逸,内含坚刚”,“意动身随”,手到劲发的锻炼效果。
n二、虚实分清,轻灵稳定
n太极拳的每一动作,都是在虚实变化中进行的。古人把虚实,用阴阳作代表。太极拳家在总结练拳经验中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只有分清虚实,才能稳定地把握身体重心,求得轻灵。因为每个姿势的变换,都贯穿着身法、步法、手法的虚实变化和身体重心的移动。如果虚实变化不清,进退变换就不灵,就不能达到“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轻灵沉着的境地。初练太极拳首先要弄清两腿的虚实变化,进而明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处处总有一虚实的深刻道理,只要一动,就分虚实,这也是“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的含义所在。
n三、上下相随,动作协调
n太极拳是一种使身体得到全面锻炼的体育项目,拳论中说练拳时要“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这些都是对周身协调、手足呼应关系所提的要求。打太极拳时要做到动作协调,上下相随,内外一体,身体各部位紧密配合,离开“以腰为轴”的作用是办不到的。腰为一身之主宰,腰一动周身俱动,否则全身劲力不整,不协调,会出现呆滞散乱的现象。
n四、圆活自然,连贯柔和
n太极拳架式平稳舒展,动作是以各种圆弧和曲线构成的,练起来灵活自然,衔接合顺,各式节节贯通,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姿式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在练拳过程中避免“缺陷处”、“凸凹处”、“断续处”和直来直去的现象。通过弧形动作锻炼,有利于体现圆活自然、柔和连贯的特点,使全身各部分得到均匀的发展,所以久练太极拳者,均有“流汗而不气喘”的体会,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n五、动作呼吸,自然结合
n太极拳呼吸深长细匀,通顺自然。初学太极拳的人,首先要注意保持自然呼吸,这就是说,在做动作时,练习者应照自己的习惯和当时的需要进行呼吸,该呼的呼,该吸的吸,动作和呼吸不要互相约束。
n随着练功的时间增加,动作熟练,可以根据个人锻炼的体会和需要,在合乎自然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引导呼吸,使其更好地适应劲力与动作要求,按照“动之则吸,静之则呼”,“开吸合呼”的规律,使呼吸与动作自然结合,这与我们在生活、劳动以及其他运动中的习惯和生理需要是一致的。以前太极拳家总结出“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和“以意行气,非以力使气”的经验。这就是说动作呼吸要力求自然协调配合,不可机械勉强。再就是动作呼吸要因人因势而异,不能强求一律。要保持呼吸的自然顺遂,不能违背呼吸的自然规律和“气以直养而无害”的原则,以免有害身体。
n练习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
n(一)头:头顶正直,用意虚虚领起,不要前俯后仰,左偏右斜,如悬于半空,术语叫“立顶”、“虚领顶劲”、“顶头悬”。下颌自然内收,口微闭,舌抵上腭与上齿之间,眼神随身体转动,注意前方或随手动。
n(二)颈:自然竖立,肌肉不可紧张。
n(三)胸:胸要含蓄,不可外挺,也不要过分内缩,应保持自然。含胸则能气沉丹田。
n(四)背:背部肌肉自然放松,背要舒展拔抻不可弓背。含胸拔背是互相联系的,如是才能收到“来往气贴于背”、“力由脊发”的锻炼效果。
n(五)腰脊:“腰脊为之主宰”,是力量之源。无论进退转换都离不开腰的作用,所以练习太极拳要求“松腰”,不可前挺或后弓,要保持“立身中正”,以保持在运动中运转灵活,重心稳定,发力完整。
n(六)肩:保持松沉,切忌上耸,也不可后张前扣。
n(七)肘:自然松垂,不可外翻或扬起,两臂自然弯曲,保持所谓曲中求直,蓄而后发之意。松肩垂肘两者联系紧密,否则气浮于上。
n(八)臀胯:臀要敛收,谓之敛臀或溜臀。胯要松,以保持下盘稳定。
n序言
这本书的名字很有意思,叫《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光是这个名字,就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李经梧,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看到一位武术大师的身影。而“传陈吴太极拳械集”,这几个字更是点睛之笔,明确了书的主题——陈氏和吴氏太极拳的器械套路。要知道,太极拳大家庭中,器械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陈氏和吴氏,作为太极拳的两大主流,其器械的独特性和系统性早已名声在外。我一直以来对太极拳的器械练习都抱有极大的兴趣,但市面上真正能够系统、深入地讲解这两大流派器械的书籍却并不多见。很多时候,看到的都是一些零散的介绍,或者是一些套路分解,但往往缺乏了传承的脉络和深入的理解。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我非常期待它能够详细地展现李经梧先生对于陈吴太极拳器械的传承和发展,是不是有他独特的见解和解读。尤其是“集”字,让我预感到这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可能会囊括这两大流派的经典器械,例如陈氏的刀、枪、剑、棍,以及吴氏的枪、剑等,并且不仅仅是简单的动作展示,更可能包含了套路的要领、功法、以及在实践中的体会。我猜测,书中可能会有非常详尽的图文解析,甚至可能辅以视频或二维码,来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动作的细节和神韵。作为一名太极拳爱好者,能够获得这样一本集大成之作,无疑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我非常好奇书的装帧设计,是否也能够体现出太极拳的含蓄内敛或刚柔并济的特点。
评分拿到《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这本书,我首先被其沉甸甸的分量所打动,这让我预感到它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内涵。我一直对李经梧先生这位武术名家心怀敬意,他所传承的陈吴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瑰宝。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详细介绍李经梧先生与陈氏、吴氏太极拳器械之间的渊源的。他是否会在书中,分享自己学习和钻研这些器械的历程,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感悟?这对于理解一位大师的成长和武术思想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期待书中能够以一种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分别介绍陈氏和吴氏太极拳的器械套路。在陈氏太极拳器械部分,我希望能够看到对陈氏刀、枪、剑等经典器械的详细讲解,包括它们的动作特点、发力方式、以及在技击中的应用。例如,陈氏刀的“缠绕”、“挂削”等技法,以及陈氏枪的“进步”、“退步”、“缠枪”等要领。在吴氏太极拳器械部分,我期待能够看到对吴氏枪、剑等器械的深入解析,比如吴氏枪的“抖弹”、“穿插”、“扫荡”等技法,以及吴氏剑的“挑、拨、刺、点”等剑法。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器械练习与拳术练习之间的联系,器械练习如何反哺拳术,以及拳术的原则如何在器械上得以体现。或许,书中还会提供一些关于器械的“劲力”的修炼方法,例如如何通过特定的呼吸和意念,来培养器械的“穿透力”、“爆发力”或者“粘黏力”。
评分《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个钟情于太极拳器械的习练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我一直深信,器械是太极拳技术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极大地拓展拳术的技击应用,并深刻地影响习练者的身法、劲力和心法。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呈现李经梧先生,这位在太极拳界享有崇高声誉的大师,是如何传承和发展陈氏、吴氏太极拳器械的。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李经梧先生对陈氏太极拳器械的理解,例如他在陈氏刀法中的“身法与刀法合一”的理念,或者在陈氏枪法中的“枪随身转、腰脊发力”的要诀。同时,我也非常想了解他对吴氏太极拳器械的独到见解,比如吴氏枪法中的“松活弹抖”,以及吴氏剑法中的“圆活走化”。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动作的表面,我更希望它能深入挖掘器械背后的技击原理和功法要领。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关于器械的“劲力”的阐述,比如如何通过特定的训练来培养器械的“穿透力”、“爆发力”或“粘黏力”。或许,书中还会包含一些关于器械的“拆招”或者“对练”的内容,这对于理解器械的实战运用至关重要。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深入学习和理解陈吴太极拳器械的宝贵指南,让我能够更好地领略太极拳器械的无穷魅力。
评分作为一名多年潜心研究太极拳的习练者,我对《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这本书的期待,已经超出了寻常的“学习”范畴。我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溯源”和“参悟”的途径。我深知,太极拳的器械练习,绝非简单的模仿动作,而是对身体素质、内在劲力、以及武术理论的综合运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宝贵的视角,去窥探李经梧先生,这位在太极拳界享有盛誉的大师,是如何理解和传承陈吴两家器械的。他是否会在书中,将自己对这些器械的多年体悟,融入到动作的讲解之中?比如,陈氏太极拳器械中那些螺旋缠绕的劲力是如何产生的,在器械上又是如何表现的?吴氏太极拳器械中那种“似柔非柔、似刚非刚”的劲力,又该如何去体会和运用?我期待书中能够不仅仅给出“怎么做”,更要解释“为什么这么做”。这种“为什么”,往往蕴含着最深刻的武术智慧。我希望书中能够有关于器械的“练法”和“用法”的详细阐述,让读者能够从“招式”走向“功理”。也许,书中会详细讲解器械的“身法”,如何通过腰脊的带动,将力量传导到器械之上;也会讲解器械的“眼法”,如何通过眼神的配合,增加气势和威慑力。我更希望,书中能够涉及到一些关于器械的“劲力”的修炼方法,例如如何通过特定的呼吸和意念,来培养器械的“穿透力”、“爆发力”或者“粘黏力”。这本书,或许还能提供一些关于器械套路之间的衔接和转换的要诀,让习练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套路的整体性。
评分读完《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的目录,我心头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光是看到“陈氏太极拳器械篇”、“吴氏太极拳器械篇”这样清晰的划分,就让我对这本书的系统性有了极大的信心。我知道,陈氏太极拳以其刚柔相济、缠绕曲折的特点闻名,而吴氏太极拳则以其圆活、轻灵、柔中有刚而著称。这两大流派在器械上的展现,无疑会是精彩纷呈。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具体呈现这些器械的。是以李经梧先生的亲传套路为基础吗?如果是这样,那么这本书就不仅仅是一本器械的教学书籍,更是一部珍贵的武术传承的记录。我想象着,书中关于陈氏太极拳器械的部分,可能会详细介绍陈氏刀的技击原理,比如“揽扎衣”在刀法中的应用,“裹打”、“撇打”等技术的发力方式。对于陈氏枪,我希望能够看到其“枪不离身,身不离枪”的独特练法,以及“进退缠绕、点拨刺挑”等基本枪法的要领。至于吴氏太极拳器械,我猜测书中会对吴氏枪的“松活弹抖”的特点进行深入剖析,以及“腰带手、手带枪”的整体协调性。而吴氏剑,我期待看到其“剑随身转、身随意动”的圆活走化。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动作的图解,更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器械背后的哲学思想和技击理念。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器械与拳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器械练习如何促进拳术的进步,以及拳术的原则如何在器械上得以体现。这本书或许还能揭示一些关于器械劲力的发法、运转的轨迹,甚至会包含一些关于实战应用的小技巧。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对太极拳的器械练习充满了敬畏和好奇。我知道,器械是太极拳的“延伸”,是将拳架中的原理和劲力外化的一种极致体现。而《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这本书,更是直接点明了其内容的核心——李经梧先生所传的陈氏和吴氏太极拳器械。这两个流派的器械,在我看来,代表了太极拳器械练习的两个重要方向,陈氏的刚劲浑厚,吴氏的圆活轻灵,都各有其独到之处。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地展现李经梧先生在传承这两大流派器械时的独到之处。他是否会在书中,揭示陈氏太极拳器械的“刚”如何与“柔”相济,例如在陈氏刀法中,如何做到“遇刚化柔,遇柔化刚”;又如何在陈氏枪法中,做到“枪似游龙,身如铁饼”?对于吴氏太极拳器械,我则希望书中能够深入讲解其“圆活”的奥秘,比如在吴氏枪法中,如何做到“身动枪随,枪随意转”;又如何在吴氏剑法中,做到“剑走虚灵,身法灵活”?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动作的演示,更要包含对这些器械的“练法”和“用法”的深刻剖析。例如,器械练习对身体的哪些方面有特殊的锻炼作用,如何通过器械练习来提升拳术的功力。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提供一些关于器械的“桩功”和“功法”,这些是支撑器械技术的基础。也许,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关于器械的“劲力”的修炼方法,例如如何通过特定的呼吸和意念,来培养器械的“穿透力”、“爆发力”或者“粘黏力”。
评分我拿到《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它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朴实而又富有力量感的风格,让我立刻感受到了传统武术的韵味。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篇关于李经梧先生的传记或者引言。我猜测,这部分内容会详细介绍李经梧先生的生平经历,他与陈氏、吴氏太极拳的渊源,以及他在武术传承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了解一位大师的成长历程,对于理解他所传授的武术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我非常期待看到他如何接触到陈氏和吴氏太极拳,又是如何学习、钻研、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传承方式的。这不仅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思想的交流和精神的延续。随后,书的主体内容就应该会围绕着陈氏和吴氏太极拳的器械展开了。我猜测,这本书很可能不会把陈氏和吴氏的器械混杂在一起,而是会分别进行详细的介绍,以保持各自流派的独特性。比如,在陈氏太极拳器械部分,可能会包含陈氏二十八式单刀、陈氏七十二式枪、陈氏六合大枪、陈氏六路剑等经典套路。而在吴氏太极拳器械部分,可能会有吴氏八卦刀、吴氏枪、吴氏剑等。每一套器械的介绍,我都希望能够看到其动作的分解,不仅仅是寥寥几笔,而是要非常详细,包括每一个动作的角度、幅度、发力方式、以及在实战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解释清楚不同器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它们在陈吴太极拳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例如,器械练习对于桩功、基本功的要求,以及器械练习对身法、步法、劲力的提升有何独特作用。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器械的桩功、功法练习,以及一些提高器械功力的秘诀。
评分在翻阅《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它可能的模样,但当真正开始细细品读时,我才意识到,它所能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此。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传承”的细节。李经梧先生作为一位重要的武术大家,他所传授的陈吴太极拳器械,必然承载着他独特的理解和感悟。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李经梧先生与陈氏、吴氏两大流派的联系,他是如何学习的,又是如何融会贯通,并最终形成自己的传授体系的。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传递,更是武术精神和思想的传承。例如,在陈氏太极拳器械的讲解中,我期待看到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陈氏太极拳“以身为轴,以腰为令”的特点如何在器械上得以体现。而对于吴氏太极拳器械,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其“圆活中正、虚实分明”的功理,以及如何通过器械的练习来达到这种境界。这本书或许会包含一些非常宝贵的口传心授的内容,那些只在师徒之间流传的精髓。我希望书中能够有关于器械动作的“神韵”的描述,而不仅仅是冰冷的动作分解。神韵,是太极拳的灵魂所在,它关乎动作的节奏、气息的配合、以及内在劲力的流动。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器械练习的“桩功”和“功法”,这些是支撑器械技术的基础。比如,对于陈氏刀的练习,可能需要特定的腰部力量和身体的转动能力;而对于吴氏枪的练习,则更需要全身的协调和灵活。这本书,或许还能为我们揭示器械套路之间的一些“暗劲”和“窍门”,这些是很多初学者难以领会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武术宝库的大门。作为一名对太极拳器械有着浓厚兴趣的习练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深入地讲解陈氏和吴氏太极拳器械的著作。我一直认为,器械是太极拳技击性和艺术性的重要体现,而陈吴两家作为太极拳的两大支流,其器械体系更是博大精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百科全书一样,将李经梧先生所传承的陈吴太极拳器械知识,以一种严谨而又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想象着,书中在介绍陈氏太极拳器械时,会详细讲解陈氏刀的“揽扎衣”、“裹打”、“撇打”等关键技术的发力要领,以及其在攻防中的应用。对于陈氏枪,我期待看到关于“枪不离身,身不离枪”的练法,以及“进退缠绕、点拨刺挑”等基本枪法的详细解析。而在介绍吴氏太极拳器械时,我则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吴氏枪的“松活弹抖”的特点,以及“腰带手、手带枪”的整体协调性。对于吴氏剑,我期待看到其“剑随身转、身随意动”的圆活走化。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动作的罗列,更能蕴含李经梧先生对这些器械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能够帮助我们领会器械背后的武术哲学和技击精髓。或许,书中还会包含一些关于器械练习的“桩功”和“功法”,这些是支撑器械技术的基础,对于提升整体功力至关重要。
评分我对《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这本书最大的期待,在于它能够为我提供一套系统、完整、且具有深刻实践指导意义的陈吴太极拳器械练习体系。我深知,太极拳的器械练习,是拳术修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能够极大地提升习练者的身体素质、劲力运用、以及技击意识。而陈氏和吴氏作为太极拳的两大主流,其器械各有千秋,又相互补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展现这两大流派器械的独特性和共性。比如,在陈氏太极拳器械部分,我期待能够看到其“刚柔相济、缠绕螺旋”的精髓如何在刀、枪、剑等器械上得到体现。而对于吴氏太极拳器械,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其“圆活轻灵、虚实分明”的特点,以及如何在枪、剑等器械的练习中将其发扬光大。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动作的图解,更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器械练习的“功理”和“用法”。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讲解器械在技击中的应用,不仅仅是孤立的招式,而是如何将套路中的动作灵活地运用到实战中去。例如,陈氏刀的“里劈外砍”、“缠绕进步”等技法,以及吴氏枪的“抖弹”、“穿插”等要领,在实战中又该如何体现。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器械“拆招”或者“对练”的内容,这对于理解器械的技击性至关重要。这本书,或许还能为我们揭示器械练习中那些“形不出,意先行”的奥秘,以及如何通过器械来“炼意”、“炼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