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小团体动力心理学
定价:58.00元
售价:43.5元,便宜14.5元,折扣75
作者:林昆辉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12127798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小团体动力学是指:对于人类潜能的开发以及人格与人际关系之自识与重建的运动。这个名词的涵义包括:感受力训练、训练团体、会心团体、马拉松团体、成长团体、治疗团体……等。小团体动力学是指谓:「对于人类潜能的开发以及人格与人际关系之自识与重建的运动。」这个名词的涵义包括:感受力训练、训练团体、会心团体、马拉松团体、成长团体、治疗团体……等。本书以完形心理学的Gestalt现象,及现象学存而不论的方法,建构一套描述人之本体与现象的符号系统,再运用此一符号系统建构小团体动力学之观点(同构于社会心理学之观点)。而后立基于此一观点,向前开出小团体动力学的哲学,向后开出小团体动力学的人格、人际、咨商、与小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技巧)。 人之生命的探索与心理卫生(重)建构的方法,这种人类潜能探索及演化(成长)之可能性的尝试,即为本书努力的目标。
希望24热线 华人生命教育与危机干预中心学术总监 现任台湾大观心理治疗所院长,自杀防治协会秘书长。 数十年来在台湾地区致力于企业、学校、家庭、社区积极心理教育与自杀防治的推展,在生命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自杀防治、灾后心理重建与团体动力学等领域自成一家,著述丰硕。 开创*本土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派:非事件量化S-R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派,在台湾地区已成功举办非事件培训42期,大陆第8期培训于2015年4月上旬圆满结业。 因其在心理与教育方面的贡献,获台湾“教育部”推展社会教育有功个人奖。 担任广告业、餐饮业、营建业、制造业、服务业、流通业、印刷业、彩券业、数十家公司企业经营管理顾问、EAP顾问。 举办各种企业团体动力培训,心理治疗技术课程、心理治疗、生命教育工作坊与大型动力团体训练营数千场。 台湾临床心理师证号00544号 台湾“内政部”警政署 心理辅导委员 台湾大观心理治疗所 院长 台湾自杀防治协会 秘书长 台湾中山医学大学 讲师 台湾“行政院”地方研习中心 讲师 台湾乐安医院临床心理科 主任 台湾冈山秀传医院前心理治疗室 主任 台湾人爱医院前临床心理科 主任 上海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 会员 上海海关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学术顾问与高级督导 上海中医药大学 心理健康学术顾问暨高级督导 上海SR非事件心理治疗研究院 院长 湖南省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客座教授 中国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编号:1404000008200144) 中国(师资级)团体心理培训师(师资证PXSZ00111080664) 中国心理干预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国际亚健康协会 特聘专家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深邃的蓝色背景,配上一些抽象的几何图形,隐约透出一种复杂而又神秘的气息。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摸起来厚实而光滑,给人一种可靠的感觉。翻开扉页,作者的简介虽然简短,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学识功底不容小觑。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剖析人际关系中的微妙之处的书籍,尤其是在小团体中,那种无形的张力、群体思维的形成以及个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都让我感到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理论框架,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某些小群体中,意见会迅速统一,又或者为什么会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我期待它能通过生动的案例,例如某个公司内部的小团队协作,或者某个兴趣小组的成员互动,来展示这些心理学原理是如何实际运作的。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领导者在小团体动力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和管理来提升团体的整体效能。这本书的出版信息看起来相当权威,出版社和出版时间都表明了其学术价值,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拿到这本书后,我第一反应就是它的厚度。一本心理学书籍,尤其是关于“动力学”的,能够做到如此详实的篇幅,着实让我感到惊喜。我猜想,这一定是一本内容非常充实的读物,不会流于表面。我一直对“群体思维”现象非常着迷,总觉得它既是人类社会运作的基石,又潜藏着巨大的风险。想象一下,在一个小团体里,少数几个声音如何能影响到整个群体的判断,甚至演变成盲目的集体行动,这其中的心理机制究竟是什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些隐藏的逻辑。我特别期待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比如著名的阿希从众实验,或者菲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它们在解释小团体行为方面应该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教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识别和应对群体压力,做出更理性的决策。这本书的排版看起来也很规整,字号适中,易于阅读,这对于长时间的阅读来说非常重要。
评分我一直对“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歧视”这类社会心理学概念非常感兴趣,而“小团体动力”无疑是这些概念最直接的应用场景。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详细探讨,为什么我们总是更容易信任和支持与自己属于同一群体的人,即使我们对对方的了解并不多。同时,我也好奇,在小团体中,群体边界是如何被构建和维护的,以及外部的个体或群体是如何被“他者化”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打破群体隔阂、促进跨群体交流的理论和方法。或许,书中会引用一些历史事件作为案例,比如某个特定社会群体之间的冲突,或者某个组织的内部派系斗争,来阐释小团体动力学的负面影响。但我也相信,积极的小团体动力同样能够带来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如何引导小团体的力量,使其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它的封面设计并没有过于花哨,而是选择了一种沉稳的风格,这反而让我觉得这本书内容会更加扎实。
评分我对于“社会认同”理论在小团体中的体现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个体是如何通过加入一个特定的小团体来塑造和强化自身的身份认同的。在这个过程中,群体规范、价值观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会扮演怎样的角色?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案例分析,例如某个新加入某个职场小团队的成员,如何逐渐适应并融入群体,其心理转变过程是怎样的。此外,我也对“群体极化”现象很好奇,即在群体讨论后,原本就存在的观点会变得更加极端。我期待书中能解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这本书的条形码和ISBN号码清晰可见,这表明它是一本正规出版的图书,而非网络上随意传播的资料,这让我更加安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心理学工具,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在小团体中的行为模式,从而在人际交往中更加游刃有余。
评分阅读关于“群体决策”的书籍一直是我的一大爱好,而“小团体动力学”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详细分析,在小团体中,信息是如何被共享、过滤和处理的,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最终的决策结果。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群体盲思”现象,即群体成员为了维持和谐而压抑自己的不同意见,从而导致做出错误的判断。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识别和应对“群体盲思”的策略。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介绍一些提升小团体决策质量的方法,比如如何鼓励开放的讨论、如何引入外部视角,以及如何利用集体智慧来解决复杂问题。这本书的印刷质量看起来很好,纸张洁白,字体清晰,这对于阅读体验来说非常关键。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小团体中各种微妙的互动,以及如何有效地引导这些动力,从而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