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区域治理研究报告2016-(区域政策与区域合作)
定价:89.00元
售价:66.8元,便宜22.2元,折扣75
作者:杨龙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203113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部分对中国区域政策进行了总体性研究,分析了区域政策的结构、功能,及其在中国政策体系中的地位,回顾了区域政策在中国的演变,总结了国内有关区域政策的研究,其特点是使用政策学的研究视角。第二部分研究中国的区域协调机制,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和区域合作效果的评价指标,其特点是研究了区域间的协调问题,提出关于区域合作效果的评价指标。第三部分从中国省级区域合作、省内区域合作和省交界地区的跨界合作三种主要区域合作中分别选取京津冀协同发展、珠三角洲区域合作、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进行案例研究,其特点是侧重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方面的分析。
目录
目录
章中国区域政策概述
一 中国的区域政策及其功能
(一)区域政策在中国政策体系中的地位
(二)中国区域政策的结构
(三)中国区域政策的功能
二 中国区域政策的构成
(一)全局性区域政策
(二)具体区域政策
三 中国区域政策的效果
(一)中央区域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
(二)中央区域政策对重点支持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中央区域政策对非支持地区经济发展的限制作用
(四)地方区域政策的影响与作用
四区域政策在中国政策过程中的作用
(一)区域政策成为中央与地方互动的平台
(二)试验区的设立体现中央的政策意图
(三)地方因素已经进入国家的区域政策
(四)央地互动提高区域政策的针对性
(五)中央引导地方间的竞争与合作
(六)中央与地方在区域政策过程中的博弈
第二章中国区域政策研究综述
一关于区域政策整体的研究
二关于主体功能区规划及其推进的研究
三关于对口支援政策的研究
四关于经济功能区的研究
五关于区域协调机制的研究
六关于区域扶贫政策的研究
七生态功能区政策
第三章中国区域政策的演变
一中国区域政策及其理论基础演变的总体特点
(一)中国区域政策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二)中国区域政策理论基础的演变
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提出与发展
(一)东部率先发展及其政策演变
(二)西部大开发及其政策演变
(三)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及其政策演变
(四)中部崛起战略及其政策演变
三 中国区域政策的细化
(一)中国形成城市群主导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区域规划被赋予不同功能定位
四 提出主体功能区规划
(一)主体功能区的概念
(二)主体功能区的提出和发展
(三)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地方开发行为的影响
(四)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区别
五 中国区域政策演变的特点
(一)区域问题一直是中国重要的政策问题之一
(二)中国区域政策处于持续创新演进之中
(三)中国的区域政策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四)中国区域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五)中国的区域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以来区域政策发展的新趋势
一 区域合作力度空前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二 横贯全国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三 国际战略与国内区域政策相结合的“一带一路冶建设
四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五 区域政策新发展的总体特点
第五章 中国区域协调机制研究
一 区域协调机制的概念及理论
(一)区域间利益冲突
(二)区域间利益协调
(三)区域间利益协调相关理论
二 我国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构建及运作现状
(一)我国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的类型
(二)区域利益协调机制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 区域间利益协调的国际经验
(一)欧盟的区域协调经验
(二)美国的区域协调经验
四 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的制度创新
(一)促进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的立法保障
(二)推动区域政策的精细化
(三)设置区域间利益的协调机构
(四)制定区域协调发展的激励制度
(五)适当调整行政区划
(六)发挥社会力量的协调功能
第六章 中国区域政策效果的评价指标
一 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
(一)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的含义
(二)基于区域经济学的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评价
(三)对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多指数评价
(四)多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
二 区域合作效果的状态评价指标
(一)评价区域合作效果的主要指标
(二)区域合作效果的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第七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
二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基础
(二)京津冀生态环境现状
三 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四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路
(一)京津冀地区的城市等级区分
(二)京津冀大都市区治理的特殊性
五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策略
(一)三地调整各自的区域定位
(二)适合京津冀城市间协同发展的管理体制
(三)适合京津冀城市间协同发展的机制
第八章 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
一 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发展历程
(一)
萌芽阶段(—)
(二)
发展阶段(—)
(三)
融合阶段(—)
二 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特点
(一)较为丰富的区域合作协议体系
(二)较为完备的合作组织机构
(三)较为丰富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
(四)较为有效的区域合作保障体系
三 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成效
(一)形成了三大都市圈
(二)区域竞争力不断增强
(三)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四)珠三角地区成为“经济冶的区域
(五)区域一体化进展快
四 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区行政的传统思维与区域合作战略之间的冲突
(二)推进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还未健全
(三)珠三角九市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增加了合作的难度
(四)跨行政区合作与行政区经济之间的冲突
五 促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
(一)改进区域合作制度环境
(二)改进区域合作体制
(三)完善区域合作机制
第九 章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
一 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的独特价值
二 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居于国内地位
(一)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已经达到高级阶段
(二)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独特安排
三 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推进的策略得当
四 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创新
(一)区域协调机制的创新之处
(二)提出区域内的“次区域冶合作
五 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的其他创新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具有现代感,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的深蓝色调,搭配着简约的白色和金色字体,给人一种专业而权威的感觉。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排版疏密有致,阅读体验很舒适。虽然内容是关于区域治理的宏观研究,但作者在图表和数据的呈现上非常用心,很多复杂的概念和趋势都能通过直观的图示一目了然。特别是书中引用的一些案例分析,配上的地图和数据可视化图表,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装订非常牢固,即便经常翻阅和查阅,也不用担心书页脱落,这点对于需要反复研读的专业书籍来说非常重要。整体来看,无论是从视觉感受还是实际使用价值上,这本书都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质量和读者体验的重视。希望后续的版本能在封面设计上多一些创新,但目前的稳重大气风格已经非常适合其学术定位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逻辑严谨得像是一堂高级宏观经济学或公共管理学的研讨课。作者似乎对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区域发展脉络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的深层驱动因素。开篇提出的理论框架非常扎实,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政策评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阅读过程中,我特别欣赏它在不同区域政策工具之间的辩证分析——比如,在强调竞争与合作的平衡点上,作者给出了非常细致的权衡模型,这远比那些只宣传单一政策有效性的文章要深刻得多。文字风格偏向于学术论证,但并不晦涩,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保持了对非专业读者一定的可读性,需要注意的是,这不是一本快速阅读的书籍,更像是一份需要沉下心来细嚼慢咽的智库报告,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理解层次。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变迁的观察者,我发现这本书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其对“治理”这一核心概念的动态理解。它没有将区域治理视为一个静止的结构,而是描绘了一个不断演化、充满张力的过程。书中对不同层级政府之间权责划分的探讨,尤其是在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努力与困境,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跨区域合作机制的章节,作者细致地剖析了地方保护主义与区域协同发展目标之间的内在冲突,并提出了几条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思路。这些分析不仅仅是理论推演,明显是基于大量实地调研和政策文本解读的成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中国区域发展的“显微镜”和“望远镜”,让你既能看到微观的制度细节,也能把握宏观的战略方向,对于理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复杂性非常有帮助。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智库”的沉稳气质,行文间充满了对政策文本的精准引用和对统计数据的熟练运用。它摒弃了许多流行读物中常见的煽情或过度简化的叙述方式,采取了一种克制而客观的笔调来陈述复杂的现实。对于希望深入了解国家层面如何设计和执行区域战略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佳的参考资料。我个人特别喜欢其中对不同区域发展战略(比如某些特定的国家级新区或经济带规划)的横向比较分析,它没有预设立场,而是通过对比不同政策组合产生的实际效果,来反思政策设计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这种基于证据的论证方式,使得全书的结论更具公信力。如果你期待的是快餐式的结论,这本书可能不适合你,但如果你愿意投入时间去梳理其严密的逻辑链条,你将获得对中国区域发展深层逻辑的透彻把握。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国家战略目标与微观的执行层面所遭遇的实际阻力编织在一起。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区域合作”的探讨没有局限于传统的经济指标的简单叠加,而是深入到了制度创新和利益协调的层面。例如,书中对特定流域治理或产业转移过程中,如何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协商机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对于理解未来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至关重要。阅读过程中,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一个研究者,更像是一位资深的政策观察者,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政策执行中的“灰色地带”和非正式的权力运作。这本书的篇幅较大,内容密度极高,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政策背景知识才能完全领会其中精髓,但对于专业人士或希望进入相关领域深耕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极高起点,是梳理知识体系、把握前沿动态的必备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