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要做自己 5册(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
定价:175.00元
作者: 约翰·勒华, 贝胡安爵·德拉波特
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580239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20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3-8岁
n
培养孩子一生中很重要的基础能力:自我认知。
n
内容提要
n
自我认知,是孩子很重要的一种基础能力。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做自己很重要!“我要做自己”这么大的人生道理,有时候大人都做不好,我们要如何说给孩子听呢?这套《我要做自己》给3岁到8岁孩子完美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nn
《想成为鳄鱼的河马》——让孩子学会认识自己
n一只想成为鳄鱼的河马,一番努力后,它觉得还是做自己好。——不要总是认为别人好,忽略了自己的长处。成长的步,从认识自己开始。
nn
《想变白的棕熊》——让孩子学会接纳自己
n一只因为是棕色而遭到嘲笑的熊,棕色和白色哪个好呢?——我喜欢自己的样子,我也尊重你的样子,接纳自己,也要接纳别人。
nn
《想当大灰狼的小羊》——让孩子追求个性
n调皮鬼小羊要当大灰狼,因为坏蛋太受关注了。它能实现愿望吗?——尊重有个性的人,不排挤有个性的人,勇敢做有个性的自己。
nn
《想成为老虎的猫》——让孩子学会找对位置
n一只小猫为了成为老虎,每天都努力着。——清楚自己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价值,收获自己的幸福。
n
目录
作者介绍
文/约翰勒华
n1975年出生于法国,曾经是一名学校老师,从2010年开始成为一个职业作家。父亲帮助修改的篇散文激发了他写作的热情。他一开始独自创作小说,之后和朋友一起写儿童系列故事。在《想成为老虎的猫》大获成功后,他又陆续创作了这个系列的三个故事。
nn
图/贝胡安爵德拉波特
n法国插画家、儿童文学作家。当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父亲总爱给她画一些大灰狼吃小鸡的图画--这就是她美术生涯的启蒙。随着渐渐长大后,她开始给大灰狼穿上鞋子,然后是狐狸、猫、兔子、小猪,还有鳄鱼……之后,作者从巴黎来到斯特拉斯堡,完成了五年高等美术造型艺术学业,这为她今后从事这份世界上美丽的职业打下了深厚的基本功。《我要做自己》是她的代表作品之一。
n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坦率地说,一开始吸引我的是那种简约而有力量感的配色。我是一个对书籍的“第一印象”非常看重的人,而这套书的视觉呈现,没有那种过度煽情或故作高深的文字堆砌,反而给人一种沉稳可靠的感觉。翻开内页,排版清晰得令人舒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拿捏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负担明显减轻了。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划分上的细致考量,每一部分似乎都像是精心设计的一段旅程,引导你逐步深入。例如,在探讨如何应对突发的情绪波动时,作者没有直接给出“你应该如何”的教条,而是先用几个非常贴近生活的小场景来描述那种无助感,让我立刻产生了共鸣,仿佛作者就坐在我对面,理解我所有的挣扎。这种以人为本的叙事方式,比起那些冷冰冰的理论说教,显然更有说服力,让人更愿意主动去接纳书中的观点和方法。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在一边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引导者,让你在每一次翻阅时,都能找到新的体会和感悟,甚至能从中发现自己过去未曾察觉的思维定式。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好书的价值所在。
评分我最近的心态起伏比较大,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让我感觉自己像一个随时会爆裂的气球,迫切需要一些实际有效的“减压阀”。这套书里关于“情绪能量”的解读方式,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不像有些心理学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非常日常的语言,将复杂的情绪机制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我最喜欢它在处理“负面情绪”时的态度——它不是让你去压抑或否认它们,而是强调要学会“与情绪共处”。书中提供的那套“情绪观察日志”的模板,让我第一次真正有机会冷静地“审视”自己的愤怒或焦虑,而不是被它们牵着鼻子走。我开始注意到,很多时候,我们感受到的强烈情绪,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需求未被满足。这个发现对我意义重大,它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情绪承受者,转变成了可以主动进行“需求谈判”的沟通者。以前,一点小事就能点燃我的导火索,现在,我能多给自己留出几秒钟的缓冲时间,去问自己一句:“我现在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这种自我觉察的微小进步,带来的内心平静感是巨大的,它让日常的琐碎也变得不那么令人窒息了。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对自我认知有强烈渴求的人,总想搞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反应”。这套书在性格培养这一块的处理方式,可以说是相当的细腻和立体。它没有简单粗暴地给每个人贴上标签,比如“内向”或“外向”,而是深入探讨了我们性格形成的底层逻辑——早期的经历、核心信念是如何塑造我们今天的行为模式的。我发现书中对“完美主义”的剖析特别到位,它将完美主义描绘成一种披着“高标准”外衣的“恐惧”,即害怕失败和被评判的恐惧。当我看到这段文字时,我甚至有点心惊,因为它精准地描述了我过去很多不愿承认的动机。更重要的是,作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重构”路径,比如如何通过设定“足够好”的标准来替代“绝对完美”,以及如何有意识地去尝试那些会让自己感到不适但又必要的“小失误”。这种由内而外的校准,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过去的阴影所定义,而是拥有了重新设计自己人生脚本的可能性。这种赋权感,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很少体会到的深度。
评分这套书的结构设计,给我的感觉是极其连贯且具有递进性的,它不是零散观点的集合,而是一个有逻辑的系统工程。前几册可能侧重于“识别与接纳”——明白情绪是什么,性格的影子在哪里;而后续的册子则明显转向了“实践与转化”——如何将这些认知应用于日常的冲突解决和人际互动中。我特别欣赏它在讨论“沟通障碍”时所采取的视角。它没有把问题完全归咎于对方的表达不清或态度恶劣,而是引导读者反思自己内在的防御机制在沟通过程中是如何“添油加醋”的。例如,它阐述了“投射”心理在争吵中的作用,让我瞬间明白了为什么有时我会把自己的不安强加到伴侣身上。书中提供的那些角色扮演式的对话练习,非常实用,让我能提前在安全的环境中演练那些棘手的场景。这种将理论与实战无缝连接的编排,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直接作用于我的人际关系质量上,带来的改变是立竿见影的,这对我来说,这本书的价值瞬间翻倍。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阅读体验来说,这套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亲和的坚定感”。它既不故作高深,用词精准,又不失温度,读起来让人感觉像是和一个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长辈在交谈。我之前试过几本关于自我提升的书,要么过于学院派,让人望而却步;要么过于鸡汤,读完之后内心激动,但一遇到实际问题立马打回原形。而这套书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用严谨的心理学洞察为骨架,却包裹着一层非常温暖、充满理解的叙事外衣。它会告诉你“是的,你感到很辛苦,这是人之常情”,但紧接着会提供一个坚实的、可操作的工具,让你知道如何带着这份辛苦,继续向前走。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自省”这个听起来略显沉重的过程,变成了一种积极的、充满希望的探索之旅。它没有贩卖廉价的乐观,而是教导我们如何在不完美的世界里,构建一个更坚韧、更自洽的内在自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