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看清你的心理类型
:39.80元
售价:29.9元,便宜9.9元,折扣75
作者:卡尔·荣格;常春藤国际教育联盟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14356748
字数:
页码:23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荣格把心灵当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他认为,心灵是一个先在性的概念,与精神和灵魂相等。
在荣格看来,心灵或人格结构是由意识(自我)、个体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等三个层面所构成。
内倾向性格和外倾向性格、心灵四层次、集体无意识、情结与原型等研究让荣格占据了20世纪心理学领域的制高点。
《看清你的心理类型》集合了荣格对于心理类型的理论,是他在心理学领域工作二十年的心血结晶。书中内容主要来源于荣格在治疗各种心理疾病时的经验总结以及他在实践中的无数探索,也有他和多位心理学家的接触沟通、他对心理特性的自我批判的成果。
《看清你的心理类型》前半部分主要讲述了古代和中世纪时期的思想史和那个时期的人格特点,其中*主要的就是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两种不同的心理学体系。
《看清你的心理类型》后半部分主要介绍了美学、艺术所表现的心理特点,还对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的理论进行了辩证的分析,以使读者对心理类型在各个领域引发的观点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瑞士心理学专家,苏黎士大学心理学终身教授,曾任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会长、国际心理治疗协会主席等,并创立了荣格心理学学院。早年与弗洛伊德发展并推广精神分析学说6年之久,后又自己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总结出了“情结”的概念,将人格分为两种,分别为内倾和外倾,并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他的理论在现代仍然对心理学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1. 在斯比特勒类型学中找寻自己的影子
如果说类型问题是合理的,那就只有一种说法:对于诗人来说,其情感生活的复杂性主题是由类型问题提供的,而除此之外,类型问题没有扮演任何角色。很明显,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因为类型问题在席勒身上已经做出了“证明”,作为思想家和诗人的席勒一生都在受它的影响。本章致力于探讨斯比特勒于 1881 年创作的诗集《普罗米修斯与埃庇米修斯》,这是一本专门讲述类型问题的诗集。
有一种说法指出,普罗米修斯是一位内倾型的先知先觉者,而埃庇米修斯是一位外倾型的后知后觉者和实践者。对于此,我无法过早地给出一个定论。抛开这些说法,从本质上看,二人的冲突是外倾和内倾这两种发展倾向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了出来。而斯比特勒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从而把二人独立的人物形象与他们各自的命运类型所产生的冲突具体化了。
诗集很明确地刻画出了普罗米修斯的内倾型性格,这表现在他时刻都会关注自己的内在世界,同时一直忠诚于自己的灵魂。
忠诚于灵魂就意味着屈从于自己,普罗米修斯个人的荣辱或是耻辱都源自于灵魂,他认为自己的灵魂是他的女主人和向导,而埃庇米修斯则是使自己屈从于外部世界。普罗米修斯屈从于灵魂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把自我献给了灵魂,从而变得非个人化了;其次,他无条件地屈从于灵魂,以至于把自己置于与外界完全隔绝的境地,丧失了人格面具的抗衡力,同样也使自己丧失了被外界矫正的可能,很明显,这样的情况是无法被现实情况所容纳的,这也就是天使会化作世界秩序的代表出现在他面前的原因;后是心理学的层面,把适应现实作为目标已经成为了普罗米修斯所倾向的角色。
天使曾对普罗米修斯有过这样的劝诫:“倘若你无法驾驭自己难以战胜的灵魂,从而使得自由无望,那么你将会面临多年来所收获的荣誉、赞赏、喜悦以及成果毁于一旦的局面。你将被驱逐出荣耀之国,灵魂的眼中没有神,更没有法律,于你的灵魂而言,天堂和一样,都不具备神圣的性质。”
普罗米修斯形成了一个片面的灵魂定位,也就是在他面前,所有外在世界的倾向都处于被压抑和无意识状态,即便是这些倾向可以被感知到,其表现形式也不过是投射而已,算不上是自己的人格。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普罗米修斯所信奉的灵魂存在于他的意识当中,而同时又只呈现为一种投射。
人格面具有一种联系的功能,这同样是灵魂的功能,灵魂一方面属于人,一方面依附于相关客体当中,在后一种情况下,灵魂就是无意识的。我们都清楚,在心理因素之下,人们比较容易承认无意识只不过是一种有条件的存在——当然,这要除去一些哈特曼哲学的追随者和拥护者。在认识论中,心理学的认识范围并不包括现实事物的本质,因此我们无法对它进行任何有效的陈述。因此在无意识的复杂心理之下,我们也不可能对客观现实提出任何有效的观点。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相对于外界的现实事物,很多人认为无意识的内容更具有现实性。人类思想史便是好的证明。说得具体一些,在人类的实际经验当中,无意识内容与意识活动存在持久的联系,因此我们有权利声称无意识内容是现实的,虽然这样的说法在客观世界中很值得怀疑。
既然明确了无意识内容具有特殊的现实性,我们就可以把无意识内容描述为一种客体。人格面具会受到外在客体的制约,而同样具有联系功能的灵魂也是一样,只不过制约它的是内在的客体。因此,灵魂与主体是区分开来的,灵魂在普罗米修斯的身上便表现为一种与自我主体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天使劝诫普罗米修斯按照事物的发展要求去适应事物,但条件是他贡献出自己的灵魂,普罗米修斯没有答应,于是天使所说的厄运便降临了。从本质上看,主体(也就是普罗米修斯本人)是人性的,但他的灵魂却是魔性的。无意识内容在人类的心理历史背景中融入了全部的心理印痕承续过程,这些心理印痕有一些典型特征,那正是人类心理使用频繁和密集的功能。它们通常会以神话主题和神话意象的形象表现出来,并且在世界所有的种族中以一种惊人的相似性出现。
无意识作为一种意识世界,和现实一样拥有范围广阔的领域。普罗米修斯屈从于灵魂,但灵魂却是无意识的恶魔的化身,当主体与这样的灵魂相遇时,意象世界的整体及其性和矛盾性就被体现了出来;屈从于外部世界的埃庇米修斯所信奉的现实事物的形式总会与无意识相遇,这时候,他的本性和外在世界就产生了一定的矛盾。而以上两种现象都存在于常态之外,对于大多数走中间道路的常态人来说,这两种根本就是野蛮、无法想象的东西,在他们的认识观念中,它们是不存在的,对他们来说,灵魂是人性的,并不存在隐晦的魔性特征。
普罗米修斯为了按照预见中遥远的未来进行创造,曾一度断绝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而埃庇米修斯追寻的却是世界,或者是以世界的视角看起来有价值的东西。因此,埃庇米修斯对天使说:“我的灵魂现在在我的手上,我是渴望真理的,如果能够让你快乐,还请你将‘谨言慎行’以及公平公正的良知赐予我。”
埃庇米修斯用自己的灵魂换取了天使赋予他的“谨言慎行”,于是他没有了灵魂。埃庇米修斯之所以屈从于自己的外倾,是因为外倾能够定向于外在的客体,现实世界充满了渴望与期待,这似乎对他大有裨益。随着时间的发展,埃庇米修斯受到了普罗米修斯的影响,渐渐变成了一个模仿内倾型的伪装外倾者。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性格模仿”,而且还会时常出现,所以埃庇米修斯要追求真正的外倾,这也是他向“真理”迈出的步伐,他也因此获得了一定的报酬。
普罗米修斯服从于灵魂的要求,中断了与外在客体的一切联系,这是他付出的惨烈牺牲。而埃庇米修斯既不用受制于灵魂,又可以免受屈从于外界客体所带来的危险,从而把自己安置在一个有效的避难所中。这样的庇护在良知中存在着,使得埃庇米修斯不必完全屈从于外在的客体。
良知身上的谨慎与节制就像一层纱帐,轻而易举地蒙上了埃庇米修斯的双眼,他生活在自己的神话中,但是并不清醒。不过他的生活与他一贯的期望是那么一致,以至于他的所有感觉都是正确的,作为国王,他总是能够满足所有人的愿望,因此,他总能够获得成功。人们渴望见到自己的国王,想来也是这个原因。因此,虽说埃庇米修斯后的结局并不是那么光彩,但是他在位期间从未遭受过强有力的公众舆论的攻击。他强烈的外倾型性格,这表现在他的自信、自大、健全的良知、相信自身价值的坚定以及不可置否的“正确行为”上。
作为国王的埃庇米修斯去看望自己生病的哥哥普罗米修斯的时候,带去了珍贵的药膏,他渴望哥哥能够好起来。他由左右两个侍从搀扶着,颤颤巍巍地把药膏送到哥哥面前,没想到普罗米修斯却对此厌恶至极,迅速把头偏向一边。这一下子惹恼了埃庇米修斯,他开始阐述普罗米修斯的所有过错,指出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应有的惩罚。
有人曾经指出:“一个人能够带给社会的,除了欢喜便是惊讶,如果两者都不是,那就一定是苦恼和震动。”这倒非常切合上述情景。在东方,富有的人为了炫耀自己的地位,一定要有左右两个侍从的搀扶,才会出现在公共场合,这和埃庇米修斯炫耀自己的权利和地位是同样的道理。即便这样做没有什么效果,但依然可以提升自己的气势,从而形成一种优越的气势。这不过是一种假象,却可以同实际行动一样取得成功。因此,外向型性格的人善于利用外表来达到一定的效果,而内倾型则会利用自己的实际力量去追求这样的成效,即便徒劳无功。
倘若普罗米修斯与埃庇米修斯两人的性格集中到了一个人的身上,那么这个人就会处于外表是外倾型,而内在却是内倾型的矛盾之中,并且时刻饱受两种倾向的撕扯,因为每一个倾向都想把对方拉入自己的阵营。
《看清你的心理类型》这个书名,给我一种既严谨又富有探索意味的感觉。在现代社会,我们被鼓励去追求成功、去实现价值,但很少有人真正停下来问问自己:“我到底是谁?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种对自我认知的模糊,往往是我们许多焦虑和困惑的根源。我之所以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因为它承诺了“看清”这个过程。我渴望能够拥有一套清晰的框架,来理解我的思维模式、我的情绪反应、我的决策偏好,以及我在不同关系中的定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识别出那些不易察觉的心理倾向,并且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让我能够更好地管理我的情绪,优化我的沟通方式,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健、更舒心。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学习如何与自己和解,如何与世界建立更健康连接的宝贵机会。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书名《看清你的心理类型》立刻吸引了我。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外部信息所裹挟,很少有机会慢下来,真正地审视自己。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我会在某些事情上表现得特别坚持,又在另一些事情上容易妥协?这些困惑一直伴随着我,让我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够了解自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从不同的维度去理解我的思维方式、情感模式以及人际互动中的行为习惯。我期待它能够帮助我识别出那些影响我决策和行为的深层心理因素,并且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来优化我的认知和行为模式。这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更是为了能够活得更自在、更真实。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张地图,指引我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的未知领域,发掘那些隐藏的宝藏。
评分我承认,在拿到《看清你的心理类型》这本书之前,我对“心理类型”这个概念并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知。我脑海中浮现的,更多是一些笼统的标签,比如内向、外向,或者某些星座特质之类的。但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看清”这两个字,给了我一种更深入、更细致的探索感。它似乎暗示着,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存在着很多模糊不清或者被忽略的角落。我一直觉得,一个人如果能够准确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和偏好,就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避免不必要的弯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帮助我剥离那些社会赋予的、或者我自己臆想出来的身份,去触及那个最真实的自我。我想知道,它是否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我会在某些情境下做出特定的反应,为什么我会对某些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而对另一些则毫无感觉。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种期待,一种对更深刻自我理解的期盼。
评分当我在书店看到《看清你的心理类型》这本书时,一种莫名的吸引力让我驻足。我一直认为,了解自己是人生的重要课题,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模糊地感知,而非真正“看清”。我们可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但很难说清楚为什么。这种模棱两可的状态,有时会让我感到一丝不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内心深处的一些规律,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也能更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不足。我想知道,它是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我会在某些场合感到游刃有余,而在另一些场合则如履薄冰;为什么我会对某些人和事产生特别的情感连接,又会对另一些保持距离。这本书,对我而言,不只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次深度访谈,一次与自我灵魂的对话。我期待它能带来一种全新的认识,让我能够以更成熟、更自信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可能性。
评分一本让我重新审视自我的书,虽然我还没有读到关于“心理类型”的具体内容,但单从书名《看清你的心理类型》就足以勾起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一直觉得自己对自己的了解还不够透彻,常常在人际交往中感到困惑,或者在职业选择上摇摆不定。我总是在想,如果我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驱动力,也许很多事情都会迎刃而解。这本书的出现,就像给我指明了一个方向,让我看到了探究内心世界的可能性。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会提供怎样的工具或视角,来帮助我拨开迷雾,真正“看清”自己的心理构成。我希望它能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让我能够将这些洞察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从而在生活、工作和情感上都获得更积极的改变。读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像是一次自我发现的旅程,一次与内心深处对话的邀约。我期待它能成为我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最终超越自己的有力助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