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
:88.00元
售价:66.0元,便宜22.0元,折扣75
作者:高嵘 屈国锋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115497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十世纪初,正当现代体育运动在中国传播普及、体育师资极度缺乏、急需体育人才之际,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的前身——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于1917年应运而生。作为开启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先河的学府,其体育专修科建立伊始,便历史性地担当起引导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的重任。
在北师大体育系初创时期,体育系充分利用地处古都文化名城、依托北师大综合院校的有利条件,汇集国内外学者,聘请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任教,将西方体育的先进的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奋发图强,严谨治学,培育英才,努力传播和普及现代体育运动。经过艰苦的十余年奋斗,北师大体育系的发展就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在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体育学术思想和运动竞技等多方面带动了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
如今,北师大体育系已经走过了一百年历程,开拓和见证了中国体育运动的振兴发展之路,为中国体育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17年是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体育学科100周年,体育与运动学院成立15周年的一年。值此双重喜庆之际,编写组在体育与运动学院领导的指导下,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九十年发展史》的基础之上,完成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百年史》的编写,这是对百年学科的一份献礼。
本书通过历史篇、人物风采篇和附录三个部分,从不同时期和不同侧面客观而忠实地记录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本书不仅是对体育学科一百年发展历程的一个简单回顾,更是希望能够借此以史为鉴,激励体育学科师生继续努力奋斗、严谨治学,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和“守正创新、坚卓致远”的院训,在教学、训练、科研和运动竞技等方面皆更上层楼,再创辉煌。
一部北师大体育史,也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史,甚至是中国近现代体育史的缩影。它集中体现了国人在逆境中奋进、在困境中拼搏、在绝望中坚守、在黑暗中探索、在顺境中创新的精神,激励着历代师大人不忘初心、践行理想,为祖国的教育和体育事业不畏困难、顽强拼搏。
目 录
章 萌芽初创(1902—1922)… …………………………………… 1
第二章 奠基领航(1923—1937)… …………………………………… 30
第三章 砥砺前行(1937—1949)… …………………………………… 76
第四章 凤凰涅槃(1949—1976)… …………………………………… 94
第五章 继往开来(1976-2001)… ………………………………… 131
第六章 创新发展(2002年至今)… ………………………………… 146
教 师… ……………………………………………………………… 187
毕业生… ……………………………………………………………… 218
附 录… ……………………………………………………………… 244
后 记… ……………………………………………………………… 364
高嵘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先后主编和参编教材和有关著作10多部;并在《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学刊》、《体育文化导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三项,并参与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的研究。2011年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专家成员。 现任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中国高等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北京市教育学会奥林匹克教育研究会理事,全国学校体育联盟副主席。
屈国锋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1997年6月至2007年8月留学日本,于筑波大学体育科学系攻读体育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7年9月起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从事体育教学科研工作。研究领域:武术史,武术文化思想,武术教学,中外武术比较研究,体育史,体育思想史。十余年来,一直从事学校和社会武术的教学训练和指导工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著作等十余篇(部)。
这本书给我一种“史海泛舟”的沉浸感,仿佛即将开启一段穿越时空的学术之旅。作为一名对教育史,特别是近现代中国体育教育发展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研究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高等学府的学科发展史,能够为我们提供理解中国社会变迁和思想演进的独特视角。北京师范大学的体育学科,作为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学科,其百年的发展历程,必然充满了值得探究的细节和深刻的洞察。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北师大体育学科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并为培养国家所需的体育人才做出贡献的。例如,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国民体魄强健的时代,北师大体育学科是如何调整其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在国家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又是如何支持国家队训练、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我希望看到,书中能够深入分析北师大体育学科在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上的创新与发展。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到现代的运动科学研究,经历了怎样的转变?是否会有具体的教学案例、课程改革的实践等内容呈现?我更关注,书中是否会展现北师大体育学科在学术研究领域的贡献,以及其在理论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希望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脉络,以及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独特价值和历史地位。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耳目一新,虽然我刚翻开它,但已经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从书名就能看出,它不仅仅是关于体育,更是关于一个百年学府的体育学科是如何一步步走来,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深入探讨北京师范大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如何将体育教育与国家需求相结合的。比如,在国家需要体魄强健的国民来建设国家的时候,北师大体育学科是如何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的?又或者,在国家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北师大的体育学科又是如何抓住机遇,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体育人才的?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挖掘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比如那些默默奉献的体育教育家们的故事,他们的教学方法、研究成果,以及他们为推动中国体育教育发展所做的贡献。我甚至设想,书中可能会有对当时体育器材、运动场地、训练方式的描述,这些细节或许能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那个时代的体育风貌。而且,我喜欢这种带有学术研究性质的书籍,它不仅仅是流水账式的叙述,更应该有深入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比如,它如何论述体育学科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变迁?它又是如何看待北师大体育学科在中国体育科学研究领域扮演的角色?这本书能否引发我们对当下体育教育的思考,是否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发展未来的体育教育?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阅读,来解答这些心中的疑问。
评分这本书给我一种“厚积薄发”的感觉,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从书名和出版社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扎实和学术的严谨。作为一名对教育科学和历史研究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研究一所大学的某个学科发展史,就像是在解读一个时代的缩影。北京师范大学的体育学科,作为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百年的发展历程,必然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阐述北师大体育学科在各个历史时期,是如何确立其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的。是怎样的思想指导着它的前进方向?是怎样的目标激励着一代代师生?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介绍,北师大体育学科在体育科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否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是否在某些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这些研究成果又是如何应用于实践,并为中国体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北师大体育学科的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的论述。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到现代的教学方法,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又有哪些创新和突破?我甚至设想,书中可能会包含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献资料,这些都能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北师大体育学科的发展历程。这本书的意义,我想不仅仅在于记录一段历史,更在于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规律的窗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显得低调而内敛,但内涵却可能十分丰富。我对这类“学科史”的图书总是充满好奇,因为它们往往能揭示出一个领域在漫长岁月中是如何成长、演变,并最终形成自身独特面貌的。对于北京师范大学这样一个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学府,其体育学科的百年发展历程,无疑是理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梳理出北师大体育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史。有哪些杰出的体育教育家、科学家曾在这里任教?他们的学术背景、研究方向、教学风格是怎样的?他们对北师大体育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关键作用?书中是否会收录一些重要的学术论文、专著、或者学术会议的记录,以展示北师大体育学科在学术研究上的成就?我期待看到,在不同历史时期,北师大体育学科是如何与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的,比如,在备战奥运会、推广全民健身、或者发展职业体育等方面,北师大体育学科扮演过怎样的角色?我更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探讨北师大体育学科在应对时代变迁中,是如何调整其发展方向和战略的。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是如何引进国外先进的体育科技和管理经验的?在互联网时代,又是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推动体育教育和研究的?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展现一个学科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通过不断的学习、创新和适应,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
评分这本书的厚重感和专业性,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学科在时间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智慧和力量。作为一名对教育史和学术发展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研究一所大学的学科发展史,能够折射出该大学乃至整个国家教育体系的发展轨迹。北京师范大学的体育学科,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中一个历史悠久的体育教育机构,其百年的发展历程,必然凝聚着一代代教育者的心血和智慧。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北师大体育学科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围绕国家发展需求,确立和调整其人才培养方向的。是怎样的教育理念和政策导向,塑造了其培养人才的特点?我希望看到,书中能够深入挖掘北师大体育学科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成就。是否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是否在某些领域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这些研究成果又对中国体育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论述北师大体育学科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上的演变。从最初的体育专业,到后来的运动训练、体育教育、体育产业管理等多个专业方向,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调整?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罗列历史事件,更能深入分析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北师大体育学科之所以能够历经百年风雨、不断发展的深层原因。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想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一个学科如何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并为社会做出其独特的贡献。
评分这本书的厚重感和内容深度,让我有一种即将踏上一段学术探索之旅的期待。我对“学科史”这个概念一直很感兴趣,因为它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对一个领域发展规律的总结和反思。对于北京师范大学这样一个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学府,其体育学科的百年发展,无疑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北师大体育学科在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科学实践等多个维度的发展脉络。比如,在科研方面,北师大体育学科是否涌现出过一批具有开创性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是如何影响了中国体育科学的发展方向的?在人才培养方面,北师大体育学科为国家输送了多少优秀的体育人才?他们都分布在哪些领域,又做出了哪些杰出的贡献?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学术思想的梳理,比如,北师大体育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是否形成过独具特色的学术流派或研究范式?是否有代表性的学者,他们的学术思想如何形成并传承?此外,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比如,北师大体育学科是如何与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学科进行交叉研究的?这些跨学科的探索又为体育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新的视角和动力?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不仅仅在于记录北师大体育学科的历史,更在于它能够为中国体育学科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评分这本带有“百年”字样的书,本身就承载着一种历史的厚度,让我对其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充满期待。作为一名对教育史,特别是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我深知北京师范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而其体育学科的百年发展,无疑是这条历史长河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篇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北师大体育学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主线,并深入分析其背后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比如,在民国时期,北师大体育学科是如何受到西方教育思潮的影响,并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的体育教育道路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又是如何响应国家号召,为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培养人才的?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学科建设的论述,包括学科的设置、专业的调整、课程的改革、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是否会详细介绍北师大体育学科在各个历史时期,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比如,在国家重大体育赛事的支持、体育科学研究的突破、或者在群众体育的推广方面,是否发挥了关键作用?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能深入分析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揭示出北师大体育学科之所以能够历经百年而不衰的根本原因。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想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演变,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在这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这本书在我手中沉甸甸的,传递着一种历史的重量和学术的严谨。作为一名对教育史和学术发展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研究一所大学的学科发展史,能够折射出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变迁和时代精神的演进。北京师范大学的体育学科,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中体育教育的早期实践者之一,其百年的发展历程,一定充满了故事和智慧。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北师大体育学科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构建其课程体系的。是怎样的教育理念驱动着课程的设置?是怎样的教学方法被推崇和实践?是否会有具体的课程大纲、教材目录等历史资料的呈现?我希望能看到,北师大体育学科是如何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吸收国际先进的体育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并将其本土化的。书中是否会重点讲述那些在中国体育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例如,北师大体育学科在推动中国大学生体育运动普及、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或者在体育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方面的贡献?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北师大体育学科在各个历史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比如,在经费不足、师资短缺、或者思想观念的束缚下,他们是如何坚持和创新的?读这本书,我想不仅仅是了解一段历史,更是希望能从中汲取智慧,理解一个学科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发展,并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沉静而庄重的感觉,恰如其分地烘托出“百年”二字的厚度。作为一名对教育史,特别是高等教育史略有研究的读者,我一直对那些历史悠久的学府的发展轨迹深感好奇,而北京师范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其体育学科的百年发展史,无疑是一个极具价值的研究课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时间轴,梳理出北师大体育学科从萌芽、成长到成熟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并且能够深入剖析每个阶段的关键人物、重要事件以及其背后的时代背景。例如,在学科初创时期,是如何借鉴西方体育教育的理念和模式的?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北师大体育学科又是如何保持自身特色并不断发展的?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学科发展的里程碑式的事件,比如第一次设立体育专业、第一次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或者在重大体育赛事中扮演的角色等等?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体育教育理念演变的论述,从最初的“体育救国”到“健康第一”,再到如今的“五育并举”,北师大体育学科的教育理念是如何随着时代进步而更新迭代的?我期待这本书能通过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生动而完整的北师大体育学科发展画卷,让我们看到一个学科学术机构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有力量,传递出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学术气息。作为一名对高等教育发展史和学术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研究一个大学的某个学科史,是了解该大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发展轨迹的绝佳途径。北京师范大学的体育学科,拥有百年的历史积淀,其发展历程中必然充满了探索、创新和挑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梳理出北师大体育学科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确立和发展其学术研究体系的。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方向被确立?有哪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被孕育?这些研究成果是如何推动中国体育科学的发展的?我希望看到,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北师大体育学科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演变。从最初的师范生培养,到后来的专业化、多样化人才培养,经历了怎样的转型?培养出的学生在社会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做出了哪些贡献?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北师大体育学科与其他高校、研究机构、乃至国际体育界的交流与合作。这些交流与合作,又是如何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和进步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静态地记录历史,更能动态地展现学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以及在时代变迁中,北师大体育学科是如何实现自我革新和发展的。通过这本书,我想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一个学科如何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并为社会进步贡献其独特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