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曾国藩全集 书札
定价:106.00元
作者:曾国藩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20211188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以书生身份而克平乱世,戎马倥偬间亦为学不倦,并在事业和学问上都取得成功的人屈指可数,而曾国藩便是其中之一。他解太平军之危,救清廷与累卵之间;有家书传世,著书立说,一改桐城派的枯淡之弊。然而又有晚年对天津教案的处置不力。这一切使其文韬武略、传奇一生始终为人们评说纷纭,也使他成为近代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
曾国藩号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其集中体现就是这套《曾文正公全集》。《曾国潘全集》由曾国藩的35位门人编校而成,收录了曾国藩一生主要的学问精华,包括奏稿、批牍、书札、文集、诗集、日记、杂著、十八家诗钞、经史百家杂钞、经史百家简编、鸣原堂论文、求阙斋读书录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这位“千古*完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和实践,语言平实易懂,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人生心得。全集的编辑者在原文的基础之上,也进行了大量的加工和整理工作,力图将曾国藩的人格魅力地呈现出来,将曾国藩的学问传于后世。
内容提要
《书札》是曾国藩写给长官、朋友和僚属的私人信函。本册书信按照其写信的对象进行分类,又对每个人的信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以便读者查阅。
目录
目录
与左宗棠
致左宗棠咸丰九年正月十七夜
复左宗棠咸丰九年=月初四日
致左宗棠咸丰九年=月初十日
复左宗棠咸丰九年=月二十四日
..........
16复胡林翼咸丰九年二月十五日
17加胡林翼咸丰九年二月十七日
18复胡林翼咸丰九年二月二十二日
19复胡林翼咸丰九年二月二十六日
20复胡林翼咸丰九年三月初二日
21复胡林翼咸丰九年三月十五日
22复胡林翼咸丰九年四月十一日
23复胡林翼咸丰九年四月十五日
24复胡林翼咸丰九年五月十四日
25复胡林翼咸丰九年六月初二日
26复胡林翼咸丰九年七月十五日
27复胡林翼咸丰九年七月二十一日
28复胡林翼咸丰九年八月二十六日早
29复胡林翼咸丰九年八月二十八日
30复胡林翼咸丰九年九月十六日
31致胡林翼咸丰九年九月二十三日
32致胡林翼咸丰九年十月初八日
33复胡林翼咸丰九年十月初九夜
.........
97加李鸿章片同治六年五月二十八日
98复李鸿章同治六年七月十五日
99复李鸿章同治六年七月二十一日
100复李鸿章同治六年八月初七日
101复李鸿章同治六年九月十七日
102复李鸿章同治六年十月初六日
103复李鸿章同治六年十一月十八日
104复李鸿章同治六年十一月初九日
105加李鸿章片同治七年正月初十日
106复李鸿章同治七年正月二十三日
..............
23复李续宜咸丰十年八月初六日
24致李续宜咸丰十年八月=十九日
25复李续宜咸丰十一年九月初五日
26复李续宜咸丰十一年九月初九日
27复李续宜咸丰十年九月=十三日
28复李续宜咸丰十年十月初五日
29复李续宜咸丰十年十月=十=日
30复李续宜咸丰十一年=月=十日
...........
20复郭崑素同治二年五月十八日
21复郭崑素同治二年六月二十五日
22 复郭崑素同治二年八月二十八日
23复郭崑素同治二年十月二十日
24复郭崑素同治二年十二月十五日
25复郭崑素同治三年正月初九日
26复郭崑素同治三年三月十九日
27复郭崑素同治三年四月二十日
28复郭崑素同治三年五月三十日
29复郭崑素同治三年七月二十四日
30复郭崑素同治三年八月十六日
31复郭崑素同治三年十一月初五日
32复郭崑素同治四年正月十八日
33致郭崑素同治四年闰五月初五日
34复郭崑素同治五年正月十八日
35复郭崑素同治五年五月初四日
36复郭崑素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37复郭崑素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日
38复郭崑素同治七年六月二十三日
作者介绍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高统帅,后世曾誉为“千古完人”,被梁启超称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曾国藩1811年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今娄底市县),1838年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辉煌的仕途生涯,曾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是清朝历史上汉族文人为官的高峰,谥号“文正”即为清朝文官的高谥号。曾国藩一生以创立湘军、开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以及在识人用人方面的成就而为世人所熟知。
文摘
序言
初读《曾国藩全集·书札》,我便被其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深刻智慧和人生哲理所深深吸引。不同于市面上许多以猎奇或传奇为主的传记类书籍,这套由河北人民出版社精心编纂的《曾国藩全集·书札》,更像是一扇通往曾国藩内心世界、思维轨迹的窗口。通过这些泛黄的信札,我得以窥见这位晚清重臣在家国大事、个人修养、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所秉持的态度与原则。书中反复出现的“恒心”、“忍耐”、“务实”等词语,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他用一生实践的行动指南。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反复揣摩他写给家人、门生、友人信中的字句,试图从中汲取应对当下生活中种种困境的启示。
评分总而言之,《曾国藩全集·书札》是一套值得反复品读的书籍。它不仅仅是历史的文献,更是人生的智慧宝典。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如何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如何做一个内心平静的人。这套书提供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力量,能够帮助我们在复杂的人生道路上,找到方向,坚定前行。它让我想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那些信札中的道理,需要我们去体会,去实践,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力量。
评分我曾尝试阅读过一些关于曾国藩的“解读”类书籍,但往往觉得隔靴搔痒,未能触及核心。而这套《曾国藩全集·书札》,却恰恰提供了一个最直接、最纯粹的视角。他写给儿子的信,字字句句都饱含着期望与教诲;他写给朋友的信,真诚而坦率。我从中学习到,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华丽的辞藻,而在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和对人生深刻独到的思考。他的人生哲学,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评分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套《曾国藩全集·书札》,其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散发着一种沉静内敛的气质,恰如曾国藩本人。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捧着这套书,细细品读。每一封信,都像是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他谈论治军,字句间透露出严谨与担当;他谈论家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父爱与夫情。我从中看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曾国藩,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凡人,同时也是一位肩负重任、经天纬地的伟人。这种真实感,是许多演绎性传记难以比拟的。
评分从《曾国藩全集·书札》中,我看到了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如何保持清醒头脑、坚守底线的人物。他身处官场,却能做到“功成不居”,甚至在功名达到顶峰时,仍能保持内心的警醒。这种“不为物役”的精神,在当今社会尤为珍贵。他对待敌人,有策略,有分寸,并非一味地赶尽杀绝;他对待下属,有原则,有爱护,懂得恩威并施。这些信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复杂而又充满智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形象。
评分阅读《曾国藩全集·书札》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他反复强调的“勤能补拙”、“寡欲”、“慎独”,这些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依旧闪耀着光芒。我发现,许多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和困惑,曾国藩在两百多年前就已经思考过,并且给出了他的解答。例如,他关于如何处理诱惑、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这些论述对我影响深远。他并非鼓励我们固步自封,而是教导我们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自我,不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与力量。
评分在阅读《曾国藩全集·书札》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曾国藩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他长期以来不断自我反思、自我修炼的结果。他提出的“改过”、“慎独”等修身方法,并非高不可攀,而是人人都可以践行的。他对待挫折的态度,也给我很大的启发。他并非一蹶不振,而是从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行。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他在乱世中能够立足的重要原因。
评分这套《曾国藩全集·书札》带来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滋养。曾国藩在信中提到的许多治家、治学之道,都非常实用。他教育子女,注重品德的培养,强调勤奋和担当。他对待学问,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追求内心的充实与提升。我从中深受启发,开始反思自己对待工作、对待学习的态度,以及与家人之间的沟通方式。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任何说教式的书籍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翻开这套《曾国藩全集·书札》,仿佛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曾国藩的信札,不仅仅是记录事件的文字,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他对待读书,有“刻刻留心,常常讲求”的执着;对待做官,有“功成名就,不如独善其身”的清醒;对待交友,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珍视。这些看似朴素的道理,却蕴含着大智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他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部分印象深刻。他并非一味地圆滑世故,也并非一味地刚直不阿,而是在坚守原则的同时,懂得变通和妥协,这是一种高明的处世之道,也是现代人在复杂社会中值得学习的宝贵经验。
评分这套由河北人民出版社整理出版的《曾国藩全集·书札》,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其“真”。曾国藩的信札,没有经过过多的修饰和包装,完全是他在不同人生阶段、不同情境下的真实流露。他会谈论身体的不适,会流露出对家人的思念,也会对某些事情感到烦恼和困惑。正是这些“不完美”,使得他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更加 relatable。我从中看到了一个伟人背后,也有普通人的情感与挣扎,这让我觉得,他的智慧也更具有实践的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