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电子战原理与应用
:58.00元
售价:42.3元,便宜15.7元,折扣72
作者: David L.Adamy(戴维 L.阿达米);王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121314742
字数:
页码:35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由上篇《电子战基础》(EW101)和下篇〈电子战进阶》(EW102)两部分组成,其中上篇内容包括:基本的数学公式、天线类型与定义、接收机、电子战处理、辐射源定位、干扰与雷达诱饵等;下篇内容包括:威胁、雷达特性、红外与光电、对通信信号的电子战、辐射源定位精度、通信卫星链路等。书后附录为《电子战基础》和《电子战进阶》的问题与解答。全书从*基础的数学公式开始,由浅入深,图文并茂,全面讲述了电子战所涉及的各种基础技术,是电子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校师生的实用参考资料。
David L. Adamy拥有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学位和圣克拉拉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他已撰写了多年的EW 101专栏。他也是军队和工业领域的EW专家(自豪地称自己为“乌鸦”)。作为系统工程师、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主管、项目经理,Adamy先生直接参与了从潜艇到太空等多种平台的EW系统项目。
作为一名资深的电子工程师,我阅读这本书的目的主要是想更新一下在对抗侦察领域的一些过时知识,并了解当前行业内最新的技术趋势。这本书在“威胁认知”这部分做得尤为出色。它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干扰和欺骗,而是着重探讨了现代频谱态势感知(Spectrum Situational Awareness, SSA)的重要性。书中详尽介绍了多域融合的概念,即如何将雷达、通信和红外信息整合起来,构建一个全面的战场图像。关于信号智能截获和特征提取的部分,涉及了大量的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算法在电子战中的应用,比如如何利用深度学习模型来快速识别新型的调制方式。这部分内容非常前沿,虽然公式推导略显繁复,但它确实指明了未来电子战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智能化、自主化。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已经具备扎实电子信息基础的专业人士准备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先啃完信号与系统等基础课程。
评分我是一位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对现代通信安全和反侦察技术抱有浓厚兴趣,所以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这本“电子战”主题的书籍。坦白说,一开始我对它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它能像一本武林秘籍一样,揭示一些“不为人知”的绝招。实际阅读下来,它更多展现的是一种扎实的“内功心法”。书中对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剖析得非常到位,从脉冲压缩到合成孔径雷达,每一个模块的理论基础都讲解得极为清晰,这让我对“被动侦察”和“主动干扰”有了全新的理解。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关于电子战效能评估那一章。作者没有停留于简单的定性描述,而是引入了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包括信噪比的门限分析、干扰裕度的计算等,这些内容对于理解为什么某些电子战设备在特定场景下表现优异,而在另一些场景下则效果不佳,提供了关键的量化依据。当然,书中涉及的编程实现部分相对较少,如果能增加一些MATLAB或Python的仿真代码示例,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动手验证想法的爱好者来说,会更加完美。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质质量非常不错,厚厚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这似乎也暗示了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主要关注的是其中关于“抗干扰通信”的章节。现代战场环境下,信息链的生存能力是重中之重,如何确保己方指令不被有效截获和破坏,是设计的核心难点。这本书系统地梳理了包括直扩序列(DSSS)、跳频(FHSS)以及更复杂的超宽带(UWB)技术在电子对抗背景下的应用与局限性。作者对这些技术的物理层安全性分析得非常深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技术参数,而是从信息论的角度去探讨了信息熵和加密效率之间的关系。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自适应干扰对策”的讨论,书中详细分析了接收端如何根据接收到的干扰信号特征,实时调整滤波器的参数,以达到最佳的抗噪效果。这种动态博弈的思想,使得整本书的层次感一下子提升了好几个档次,不再是静态的理论介绍,而是充满活力的系统对抗。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给人一种非常专业、严谨的印象。我特地挑选它来深入研究一些基础概念,比如信号的产生、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电子对抗系统架构。作者在开篇部分花了不少篇幅梳理了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这点对我理解后续的干扰和欺骗技术至关重要。特别是关于频率捷变和跳频技术的介绍,不仅有详尽的数学模型支撑,更有不少结合实际工程案例的分析,让人能清晰地看到理论是如何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书中对干扰源的分类和识别方法论述得极为透彻,从宽带干扰到窄带干扰,再到更有针对性的欺骗式干扰,每一种都配有清晰的波形图和频谱分析,读起来毫不费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章节末尾设置的“思考与实践”环节,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习题,更像是引导读者去思考系统设计中的权衡取舍,比如如何在覆盖范围、功率消耗和抗干扰能力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虽然有些高级的数字信号处理部分需要结合其他DSP教材一起研读,但作为一本奠定坚实基础的入门和进阶参考书,它绝对是首选。
评分我对军事电子学一直有着近乎痴迷的兴趣,过去读过不少国外引进的教材,但很多都因为翻译问题或者水土不服而弃读。这本国内出版的教材,在理论的严谨性和本土化的案例结合上做得非常平衡。书中对电磁兼容性(EMC)在电子战系统设计中的影响进行了专门的探讨,这往往是很多同类书籍会忽略的实际工程约束。如何设计一套既能有效干扰敌方,又不会因自身辐射过强而暴露或干扰己方其他系统,这个“度”的把握,书中给出了不少实用的指导原则。此外,关于电子支援(ESM)接收机架构的演进,从传统的超外差到零中频接收机的比较分析,清晰地展示了器件性能提升对系统灵敏度和识别速度带来的质变。整本书结构清晰,逻辑严密,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看到一个完整的电子战系统从概念设计、模块实现到最终测试评估的全过程,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