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
:58.00元
售价:42.3元,便宜15.7元,折扣72
作者: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1010860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081kg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3辑)》(作者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收录了《朱子与中国文化》、《朱熹“主静”思想的现代诠释》、《朱熹诗经学与宋人关系考》、《论朱熹的科学思想方法》、《太谷学派的道统渊源及其思想特点》、《道教对人类生命起源的追索》等文章。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陆深《俨山集》中的《诗微》研究朱子与中国文化朱熹“主静”思想的现代诠释《资治通鉴纲目》及其注释、阐发与御批朱子论子思《中庸》之道统朱熹诗经学与宋人关系考论朱熹的科学思想方法太谷学派的道统渊源及其思想特点道教对人类生命起源的追索关于妈祖其人及生辰祭日若干问题的考析边塞环境与河陇历史文化地理格局海洋环境与闽南文学的创作意识传统思想与地域文化对严复早年的影响西学东渐中的“林译小说”基督教对郑振铎新文学观生成的影响日本明治后期北京官话语法教学理论——读1905年版《清语文典》周澍与《台阳百咏》述略
从一个普通文化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集刊的价值远超其学术属性本身。它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平台,让那些沉睡在浩如烟海的古籍和故纸堆中的精微见解得以重现天日,并用清晰易懂的现代语言进行阐释。我发现自己不再需要费力地去猜测古人的本意,而是可以直接接触到被精心梳理和论证过的观点。比如,其中关于某一特定历史事件的考证部分,作者不仅提供了详实的证据链,还辅以地图和时间轴的辅助说明,这对于提升普通读者的历史代入感非常有帮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它让我对自己所处的文化根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自豪感。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深奥的学院派研究与渴望知识的民间读者,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贡献。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集刊的编辑团队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这体现在它对学术规范的恪守与创新上。排版布局的处理非常到位,无论是引文的标注、注释的体例,还是段落之间的逻辑连接,都遵循了最严格的学术标准。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大量引用和交叉参考的研究者来说,一套规范的引用格式意味着巨大的便利和准确性。更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内容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从先秦诸子到近现代思潮,但整体的阅读流畅度并没有受到影响。这说明在将不同领域专家的稿件汇编成册的过程中,编辑团队做了大量的、幕后的协调工作,确保了整本刊物风格上的统一性和专业性上的高度一致。它不是零散文章的堆砌,而是一个有机整体,这是非常不容易达成的成就。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古朴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种庄重而又深邃的学术氛围之中。拿到手里掂了掂,分量感十足,这可不是那种轻飘飘的、随便翻翻的杂志能比的。我特别留意了一下纸张的质感,内页用的是那种偏哑光的上好纸张,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对着密集的古文和注释,也不会有那种油墨反光带来的疲惫感。这种对细节的考究,无疑体现了出版社在出版学术典籍上的用心良苦。要知道,对于国学研究者来说,阅读体验和书籍的耐用性同样重要,这本集刊显然在这两方面都下了大功夫。我个人很喜欢它那种略带厚重的历史感,仿佛每一次翻阅,都能触摸到传统文化的脉络。当然,审美是非常主观的,但就书籍本身的物理属性而言,它无疑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自带一种书卷气,让人心生敬意。
评分坦率地说,最初我对于“集刊”这类出版物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通常认为它们更偏向于内部交流或极小众群体的专业工具书。然而,阅读完这本《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后,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它所展现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对跨学科议题的探讨,让我意识到这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高水准的综合性学术年刊的地位。我特别欣赏它对于“传统在当代语境下的激活”这一核心命题的持续关注。它没有固步自封于纯粹的文献考证,而是积极地去探讨古老的哲学思想如何指导我们应对当下的社会挑战,比如伦理困境或者文化认同问题。这种与时俱进的姿态,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更具备了现实关怀的重量,是任何关注中国文化未来走向的人都应该认真对待的参考资料。
评分阅读这本集刊的体验,更像是一次与古代先贤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尝试着从不同的篇目入手,发现里面的文章选题极其丰富,绝非是那种题材单一、论证浅薄的“快餐式”学术成果。比如,其中一篇关于宋代理学中“心性论”的辨析,作者从大量的原始文本中梳理出了几个流派之间微妙的语义差异,那份严谨和细致,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我以前对这块内容一直有些模糊的认识,读完后豁然开朗,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另一个角度来看,它对于当代学术研究的启示作用也是巨大的。它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的研究,而是将古典的智慧与现代的学术范式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现代的工具去审视和阐发传统的核心价值。这种深度的介入和批判性的继承,是真正的国学研究应有的面貌,它让我们看到了学术生命力的持久与新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