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移动通信室内覆盖工程建设管理手册
:99.00元
售价:72.3元,便宜26.7元,折扣73
作者:吴鹏 臧晨阳 葛浩宇 姜琦 王海元 王强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115442697
字数:
页码:448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以室内覆盖工程建设全流程顺序实施开展为视角,描述工程建设由始至终的全过程要求,可以让通信行业相关专业的人员熟悉和了解室内覆盖工程建设的各环节内容,使相关人员能够从工程项目全局把控建设,减少项目建设的脱节现象,显著提高工程建设效率。本书以国内某前沿发达省份室内覆盖工程实际工作内容为样板,描述已经历多年的成熟的合理建设和管理要求经验,编制内容完全贴近实际工程建设情况,适用性高。
本书主要研究和分析移动通信室内覆盖工程全流程各阶段的工作流程、建设要求以及工程管理办法。全书包括“室分工程建设全流程阶段要求指导”和“室分工程建设管理指导”两部分内容,专门针对移动通信室内覆盖工程提出行之有效的实施和管理指导,涉及工程建设所有阶段全部流程的环节说明,可以有效提高行业人员对整体项目的熟悉程度、项目管理水平以及工程建设效率。
吴鹏,移动通信行业从业者、专家型领导,现任职位为中国移动江苏公司工程建设部副总经理。1995年毕业后直接进入江苏省移动通信局、江苏移动工程建设部工作,长期从事移动通信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主导制定了多个移动通信工程建设规范和管理办法。历任淮安、南通、扬州分公司和江苏省公司工程建设分管领导,有丰富的通信工程建设实践管理经验。在其工作期间,洞悉通信行业发展趋势,多次提出室分创新建设思路,并在江苏省内率先提出并实施立体网建设的新型室分覆盖方法,多项科研创新成果发布于通信类核心期刊。
这部大部头,说实话,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心里是有点打鼓的。毕竟“工程建设管理”听起来就够硬核了,加上“室内覆盖”,感觉像是直接面对工地上的尘土和纷繁复杂的施工图纸。我原本的期望是能找到一本能快速上手,解决眼前燃眉之急的“操作手册”,比如某个特定品牌设备安装的详细步骤,或者某种常见问题的快速排查指南。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更像是一套系统性的理论基石,它没有急着告诉我“怎么做”,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这么做”。书中对室内无线传播机理的阐述,特别是对多径效应和穿透损耗的建模分析,非常细致入微。对于一个在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来说,这些深入的原理往往是被工程实践快速迭代所忽略的。它让我有机会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在设计和优化中依赖的那些经验法则,是不是真的站得住脚。尤其是在讲解室内规划的规范性和标准化流程时,作者那种近乎教条的严谨态度,初看时略显枯燥,但仔细品味后,才体会到这是避免未来无数返工和质量隐患的“金钟罩”。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内功心法”,强调的是全局观和风险预判能力,而不是应急的“速效药”。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沉稳、克制,带着一种老派工程学特有的严谨和一丝不苟。每一章的过渡都极其自然,环环相扣,显示出作者对整个室内覆盖生态系统有着深刻的理解。从宏观的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分析,到微观的单元设备选型和信道隔离度计算,它构建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知识体系。但这种完整性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内容的密度非常高,信息量如同高压水枪一般喷射出来,几乎没有“喘息”的空间。很多关键概念的解释被压缩在短短几句话中,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捕捉到其深层含义。例如,关于室内覆盖的ROI(投资回报率)分析,书中并未采用流行的财务模型分析,而是回归到基于服务质量(QoS)和用户体验(QoE)的长期价值评估,这种分析角度虽然更本质,但在快节奏的商业环境中,可能需要读者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去消化和转化。我感觉作者更像是一位资深教授,在向他的研究生们传授“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覆盖规划者”,而不是简单地教导工人“如何正确地拧紧接头”。
评分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去研究书中关于室内覆盖优化与现有Wi-Fi网络共存的章节。这是一个在实际工作中经常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议题,因为许多室内场景下,移动通信网络和Wi-Fi网络是并存且互相影响的。我期待看到的是关于干扰抑制技术(如功率控制策略、频率规划的协同优化)的详尽对比。然而,书中对这一块的论述相对谨慎和宏观,更多的是指出了共存的挑战性,以及需要遵循的总体原则——比如“在设计初期必须进行联合电磁环境评估”。它提供的更多是“应该做什么”的原则性指导,而非“如何操作”的具体技术细节。举例来说,书中提到了AI驱动的动态功率调整在未来解决共存问题的潜力,但对于目前主流的静态或半动态功率分配方案,缺乏具体的参数调整范围或故障排除示例。所以,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高屋建瓴的“战略蓝图”,它为你指明了方向,强调了风险边界,但当你真正走到施工现场,需要打开工具箱拿出螺丝刀的时候,你可能还需要另一本更侧重于具体工具和手法的实战指南来作为补充。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专业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我这种偏向于侧重快速部署和实际操作的现场人员来说,初读体验略显“劝退”。它似乎更青睐于设计院的同行或是大型运营商的规划部门。书中关于电磁兼容性(EMC)的章节,引用了大量的国家和行业标准编号,虽然准确无误,但对于一个需要马上签署施工确认单的人来说,实时参考价值不如一个清晰的规范速查表。我期望看到的,是更具图示化、流程化的内容,比如不同场景下(商场、地铁、隧道)的最小覆盖阈值列表,或者常用馈线连接器的扭矩标准对比。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学术性的参考著作,它详细阐述了为什么某个标准是合理的,背后的物理定律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这个值就是X”。因此,我把它放在了办公室的一个固定角落,更像是一个“备查字典”,当我需要为某个设计决策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或者在面对监管部门的质询时,才能翻出它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它缺少那种随时可以带到机房里随时翻阅的便携性和即时指导性。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解决我们在老旧办公楼宇进行5G深度覆盖改造时遇到的各种棘手问题。我们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既要保证信号的无缝切换和高吞吐量,又要避免对现有弱电和消防系统造成干扰,同时还要控制好预算和工期。原本我指望书中能有大量针对性强的案例分析,比如“某某写字楼B座,采用微站组网的优化实践”之类的。但这本书的侧重点明显不在于罗列具体的“成功案例”或“失败教训”,而是构建了一个非常宏大、面向未来的管理框架。它花了大篇幅讨论了项目启动阶段的勘察精度要求、供应链的风险管控,甚至延伸到了后期的运维交接标准。这种由上至下的管理视角,虽然在解决我眼前“某个AP在哪里固定”的战术问题上帮助有限,但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在向上级汇报项目风险和争取资源时的说服力。我开始意识到,室内覆盖的挑战,往往不是技术本身,而是管理流程的断裂和跨部门协调的缺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技术管理和项目行政流程紧密地捆绑在了一起,提供了一套从概念到落地的全生命周期视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