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电子政务
:26.00元
售价:19.0元,便宜7.0元,折扣73
作者:徐晓林,杨兰蓉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2-01
ISBN:97870302678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本书是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系列教材。全书共10章,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电子政务基础知识、电子政务与改革、电子政务技术基础、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及电子政务的建设与管理等,对国内外电子政务应用现状及相关实例也作了简要介绍。为方便教师教学,本书配备有完善的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
本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实用性强,既是行政管理和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各级公务员培训使用及有关人员阅读。
老实说,我本来对这类偏“官方”的书籍抱着一丝谨慎的态度,担心内容会过于枯燥和晦涩,充斥着大量的术语和口号。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没有直接给我灌输知识点,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场景来展开论述。比如,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这个核心痛点,作者并没有用空泛的声明来搪塞,而是深入分析了几个国际上著名的安全漏洞事件,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技术和管理应对策略。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技术路线图时的那种前瞻性——它不仅仅在描述“现在”如何做,更在大胆预测“未来五年”技术可能会如何迭代,以及政府应该如何提前布局,避免陷入技术债务。这种带有批判性思维和前瞻视野的分析,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愉悦。读完后,我对电子政务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明白了这不仅仅是建个网站那么简单,而是一场牵动社会治理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
评分对于我这种对公共政策充满兴趣的社会学专业学生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交叉学科视角。它没有将技术视为目的,而是将其作为实现“善治”的有力工具。书中有一部分内容深刻探讨了“数字鸿沟”问题,这正是我毕业论文关注的焦点。作者不仅指出了弱势群体在使用电子政务服务时面临的障碍(如缺乏数字素养、设备可及性等),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政府在设计服务时如何通过“兜底”机制(比如保留线下服务窗口的升级版或提供远程协助)来确保服务的普惠性。这种对社会公平的关怀,让整本书的价值超越了纯粹的技术讨论。它让我看到,电子政务的终极目标不是让技术变得多么炫酷,而是要让社会治理更加精细、透明,最终提升每一个公民的福祉。这本书是理解当代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一把关键钥匙。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技术和公共服务结合充满好奇心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想了解,那些我们每天在网上办理的业务,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翻开这本书的目录,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对“数字政府”概念的深度剖析,它并没有停留在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层面,而是非常接地气地探讨了如何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来重塑政府的服务模式。尤其是其中关于“一网通办”的案例分析,让我印象深刻。作者详尽地描述了从最初的部门壁垒到最后实现数据共享的艰难历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多少复杂的法律、技术和组织架构的调整。我感觉自己像是跟随一个资深的行业专家,走进了这场深刻的变革前线。书中对用户体验的重视也让我眼前一亮,不再是冰冷的流程堆砌,而是真正以人为本,思考如何让老百姓办事更顺畅、更便捷。对于想从宏观层面理解未来政府形态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参考。
评分我是一名在地方政府工作的中层管理者,我们部门正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压力,急需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能指导实践操作的工具书。这本书的价值恰恰体现在它的“操作手册”属性上。它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解了“敏捷开发”在政府项目中的应用,这对于我们这种习惯了传统瀑布式管理模式的单位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书中细致地拆解了如何将一个大型政务项目分解成小模块、快速迭代、并及时获取用户反馈进行修正。更妙的是,它还提供了许多衡量项目成功的关键绩效指标(KPIs)的建议,这些指标不再是虚头巴脑的“满意度”,而是更侧重于效率提升和资源节约的具体数据。虽然书中的一些技术细节可能需要我反复查阅专业资料进行消化,但整体框架和方法论的清晰度,足以让我回去后就能在会议上提出更有建设性的意见。这本书,简直是政府信息化部门的“案头必备”。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像那种传统的教科书,堆砌知识点到让人望而生畏。它采取了一种“问题—分析—解决方案”的叙事模式,每当引入一个新概念,比如“跨部门协同机制”或者“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作者都会先抛出一个现实中存在的难题,比如“数据孤岛导致审批流程冗长”,然后层层递进地剖析问题的根源,最后提出基于电子政务框架下的创新性解决方案。这种阅读体验非常流畅,知识点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吸收的。尤其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进行了对比研究,比如欧洲的GDPR对数据治理的影响,和东亚地区在移动政务方面的快速推进,这些跨文化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电子政务的发展路径并非只有一种“标准答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