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任务驱动学电视机维修技术
定价:35.00元
作者:王忠诚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1212044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通过文字、图片、表格、实例等创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真实情境,引导读者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完成任务,使学习更具直观性、趣味性。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立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新型学习模式。
内容提要
本书是依照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编著而成的。全书由11个教学情境构成,先后讲述了数码彩电和液晶电视机的电路结构及维修技巧。通过多媒体手段和实训手段来完成11项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使初学者逐步掌握电视机维修技术。全书内容精彩,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充分展现了师在“做”中教,徒在“做”中学的教学特色,大大减少了教学的疲劳感,使得教与学都变成了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目录
作者介绍
王忠诚,作者,主要从事中职学校电子类课程教学工作,在我社已出版家电维修与电子技术类图书30余本。由于立足于读者实际需求,所出图书均有不错的。
文摘
序言
这本书,说实话,初看书名《任务驱动学电视机维修技术》,我满心期待能找到那种手把手、从零开始教你拆解电路板、识别故障元件的宝典。毕竟,市面上很多技术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堆砌着晦涩难懂的电路图和公式,要么就是零散的经验分享,不成体系。我希望能找到一本结构清晰、以实际操作为导向的指南。然而,当我翻开目录,再细读了几章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完全不在那些我预期的“硬核”维修技术上。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组织和管理维修项目的流程手册,或者说,是如何将维修工作流程化、标准化的一套方法论。书中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如何接收客户需求、如何建立故障诊断的初步判断模型,甚至还有关于客户沟通技巧和售后服务规范的章节。这些内容对于一个想快速上手更换电容、焊接故障点的技术人员来说,显得有些“虚”和“务虚”。我理解项目管理和流程优化在现代技术服务中的重要性,但对于一本挂着“电视机维修技术”招牌的书籍,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对电源板、主控板、T-con板等核心部件的深入剖析,对常见故障代码的深度解读,以及不同品牌、不同年代电视机特有的“疑难杂症”的解决方案。这本书提供的更多是“如何把活儿干得漂亮”的框架,而不是“如何把活儿修好”的具体技术细节。这让我感到有些失落,仿佛买了一本关于如何管理餐馆的书,却发现里面没有一道菜谱的详细做法。如果我是想学习维修管理,这本书或许很有价值,但作为一本技术学习资料,它的技术深度明显不足。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刻印象是其对“工具”和“环境”的重视程度,远远超出了对“技术本身”的关注。书中有一章专门详细列举了推荐的维修工具清单,从高精度示波器到特定型号的螺丝刀头,甚至包括了工作台的照明标准和防静电措施的规范。这部分内容详尽到近乎苛刻,似乎在暗示,没有达到书中规定的工具配置,任何维修尝试都是不规范的、注定会失败的。虽然良好的工具是成功维修的基础,但这本书似乎将“拥有正确的工具”等同于“掌握了维修技术”。这种对外部条件的过度强调,掩盖了核心技术的缺失。我反复寻找关于特定集成电路芯片的功能定义、常见故障芯片的代换型号或者软件层面的刷新、校准步骤等关键信息,但这些内容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完全没有涉及。它更像是给一个已经有了成熟技术团队的公司写的标准操作手册(SOP),旨在确保所有新加入的成员都能在统一的规范下工作,而不是一本教授新手如何掌握维修这门手艺的入门教材。这种本末倒置的倾向,使得这本书在实际的“技术学习”层面上价值有限。
评分这份阅读体验,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它缺乏对“故障演变”的深入剖析,而这恰恰是高级维修技术的核心魅力所在。电视机故障往往不是突发的,而是有一个从轻微到严重的演变过程,比如电容的鼓包、焊点的虚焊、或者某个芯片的间歇性发热导致的周期性花屏。真正的高手往往能通过前期的细微迹象判断出未来的隐患。然而,这本书对故障的描述多是“非黑即白”的——要么工作,要么不工作,然后直接跳到标准化的检测步骤。它没有提供足够的案例来展示如何“追踪”一个隐性故障的产生路径。例如,当电源部分出现轻微的电压不稳时,这本书会建议你检查输入端的电容,然后如果发现电容正常,就推荐你进入下一个标准化检测模块,而不是引导读者去思考电压不稳对后级数字电路可能产生的长期累积影响。这本书提供的是一个“快速定位”的流程,它能让你在半小时内大致判断出问题所在,但它无法教你如何在面对一个没有明确症状、所有参数都在“勉强正常”范围内的老旧机器时,进行深度的“技术侦查”。总而言之,它教的是如何“高效地解决已知问题”,而不是如何“智慧地发现和攻克未知难题”。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叙事节奏,给我的感觉非常像是一份经过多次打磨的企业内训PPT,被强行拉伸成一本完整的书籍。它的特点是高度的概括性、严谨的结构划分,以及大量使用带有“最佳实践”、“标准化流程”等企业管理术语。例如,在讨论故障记录和档案建立时,书中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强调数据收集的必要性、信息录入的规范性,以及数据分析在预测未来故障模式中的潜力。这些内容固然重要,但对于一个急需知道如何分辨CRT彩电和现代LED背光电视机在电源滤波电容替换上的细微差别的读者来说,这些“宏大叙事”显得太空泛,缺乏落地的具体指导。我期待的是那种略带“江湖气”的技术分享,那种描述某次维修中如何用土办法解决棘手问题的生动案例,而不是这种处处体现着“流程合规性”的文字。它仿佛在告诉我:“优秀的维修技术人员,首先是一个优秀的流程遵守者。”这种强调组织效率胜过个体技术深度的倾向,让这本书的实用性大打折扣。它更像是在教你如何成为一个高效率的“工具人”,而不是一个能独立解决复杂技术难题的“技术专家”。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后,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错位感”。这本书的书名定位是“任务驱动学电视机维修技术”,我本意是想学习如何针对电视机的具体故障点,驱动我的维修任务,找到并解决问题。但书里描绘的“任务驱动”似乎更侧重于“任务分解”和“资源分配”,而不是“技术攻坚”。例如,书中详细描述了一个“电视机无图像故障”任务应该被拆解成哪几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需要多长时间的预估,以及需要准备哪些通用工具。这套体系化描述的背后,却鲜有对“为什么会无图像”进行电气原理层面的深挖。它给出的指导是:“根据经验,此故障通常是背光驱动板故障,请优先检测背光驱动板。”这种基于经验的判断,虽然在实践中高效,但对于希望理解底层原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隔靴搔痒。我更希望看到的是,背光驱动电路的工作原理、可能出现的电压异常范围、以及如何通过示波器观察信号波形来确定故障点。这本书似乎假设读者已经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它只是在教你如何“套用”这些知识去完成一个被定义好的“任务”。这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面向技术团队主管或服务经理的培训材料,而不是一线维修工的实战手册。那种“手握万用表,直面故障源”的激动人心的技术体验,在这本书里被规范、被流程化,甚至被削弱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