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中民: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广东省光纤激光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院长、科技部“863”计划主题专家、第七届***科技委学部委员、十三五重点专项“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联盟副理事长。 主要从事光纤与光纤器件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军品配套以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申请专利80余项,授权40余项。先后发表SCI收录论文170余篇。获**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排名**和3)、***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排名第2);获广东省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南粤百杰)、南粤创新奖以及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
前言
**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发光离子的能级跃迁
1.2.1 发光离子的能级
1.2.2 发光离子的能级跃迁
1.3 谱线展宽
1.3.1 均匀展宽和非均匀展宽
1.3.2 介质中发光粒子的光谱
1.3.3 谱线展宽与激光
参考文献
第2章 单频光纤激光的基本特性及测量方法
2.1 单频光纤激光的基本参数
2.1.1 功率、波长以及光谱特性
2.1.2 单纵模特性
2.1.3 模式质量
2.1.4 偏振态
2.2 单频光纤激光线宽特性及测试方法
2.3 单频光纤激光噪声特性
2.3.1 强度噪声的定义及测试方法
2.3.2 频率噪声的定义及测试方法
参考文献
第3章 单频光纤激光的产生
3.1 单频光纤激光器的分类
3.1.1 分布布拉格反射(DBR)型单频光纤激光器
3.1.2 分布反馈(DFB)型单频光纤激光器
3.1.3 环形腔单频光纤激光器
3.2 短线型DBR腔单频光纤激光器
3.2.1 高增益光纤材料的制备
3.2.2 异质光纤熔接技术
3.2.3 连续单频光纤激光腔的设计与制作
3.2.4 脉冲单频光纤激光器
3.2.5 频率调制单频光纤激光器
参考文献
第4章 单频光纤激光噪声产生机理及其抑制技术
4.1 噪声产生机理分析
4.1.1 强度噪声机理
4.1.2 频率噪声机理
4.2 噪声抑制技术
4.2.1 强度噪声抑制
4.2.2 频率噪声抑制
参考文献
第5章 单频光纤激光线宽控制与稳频技术
5.1 单频光纤激光的线宽控制
5.1.1 线宽压窄技术
5.1.2 线宽展宽技术
5.2 单频光纤激光器的稳频技术
5.2.1 单频光纤激光器频率稳定方法
5.2.2 DBR短腔单频光纤激光器稳频实例
参考文献
我花了不少时间钻研了这本书中关于非线性光学效应的部分,讲得深入且全面。作者对于拉曼散射和布里渊散射在光纤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效应来进行传感和信号放大,描述得非常到位。特别是它对高阶非线性效应,比如自相位调制和交叉相位调制,如何影响超快光脉冲的传输,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我发现书中对这些现象的数学描述非常严谨,引入了非线性薛定谔方程(NLSE),并清晰地解释了各个参数的物理意义。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在讨论如何实际抑制这些非线性效应时,例如使用特定的光纤结构或调制技术,论述略显保守,更多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一些最新的、工程实践中的解决方案案例。如果能增加一些近五年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实际工程应用中的优化策略,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会更上一层楼。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表达方式,虽然严谨,但略显生硬,读起来需要全神贯注,否则很容易漏掉关键的连接词和限定条件,导致对句子核心意思的把握出现偏差。例如,在描述特定工作模式的稳定性判据时,一个“除非”或“仅当”的使用,完全改变了结论的适用范围,这在科研中是致命的。我感觉作者的思维可能完全是按照物理模型的逻辑链条在构建文本,缺乏一些面向读者的过渡和解释性的“润滑剂”。这使得初次接触这些复杂概念的读者会感到吃力,就像在阅读一份极其详尽但缺乏导读的官方技术规范。如果作者能够在关键的转折点增加一些口语化或类比式的解释,帮助读者建立直观认知,而不是仅仅依赖于纯数学的推导来支撑论点,这本书的教学效果会得到极大的提升,更容易成为被广泛推荐的入门首选,而不是仅限于资深学习者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学术化,逻辑严密,层次分明,适合已经具备一定光学基础的研究生或工程师。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从基础的光波导理论讲起,逐步过渡到有源器件的设计与特性分析。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DFB和DBR激光器原理时的那种抽丝剥茧式的分析,它不仅仅停留在L-I曲线和光谱特性的描述上,还深入探讨了反馈结构对边模抑制比和线宽的影响机理。但是,这种深度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门槛。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大多是经典文献,这固然保证了理论的权威性,但对于渴望了解当前产业前沿动态的读者而言,可能会觉得信息更新稍显滞后。比如,对于近期备受关注的硅光子集成技术与光纤激光器的融合趋势,书中探讨得不够深入,这使得这本书在对接现代集成化光子学应用方面略显不足,需要读者自行查阅大量期刊文章来补充背景。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就感觉沉甸甸的,很有分量,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几乎看不到墨点,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大量的图表和实验照片,它们不仅仅是文字内容的补充,更是直观地展示了复杂的光学原理和器件结构。比如在介绍光纤耦合器时,作者不仅有详尽的理论推导,还配上了高精度的结构剖面图,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大致理解其工作机制。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图文并茂,但某些章节的公式推导步骤跳跃得有点快,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多花一些时间反复琢磨,建议出版社在再版时考虑增加一些中间步骤的详细解释或者提供在线资源链接,以便读者能够更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整体来说,作为一本专业教材或参考书,其物理呈现质量是顶级的,能让人愿意长时间捧读。
评分从应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更偏向于基础科学研究和原理性的阐述,而非面向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化设计。例如,在讨论光纤放大器的增益特性时,对掺铒光纤(EDFA)的能级结构、反转粒子数密度和泵浦效率的计算模型讲解得非常透彻,这对于理解放大机制至关重要。但是,当我试图寻找关于光纤疲劳、温度漂移对长期稳定性的影响,或者如何在极端工作环境下(如高湿度、高振动)保证激光器输出功率和波长精度的具体工程经验时,发现这方面的内容非常稀疏。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如何制造一个理想的激光器”的指南,而不是“如何在充满干扰的真实世界中让这个激光器持续稳定工作”的经验手册。对于想从事产品可靠性测试和长期维护的工程师来说,可能需要结合其他侧重于环境适应性的书籍来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