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并发症鉴别诊断治疗 9787502367930

风湿病并发症鉴别诊断治疗 978750236793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德才,游运辉 著
图书标签:
  • 风湿病
  • 并发症
  • 鉴别诊断
  • 治疗
  • 临床医学
  • 内科学
  • 风湿免疫学
  • 疾病诊断
  • 医学参考
  • 医学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琅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技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2367930
商品编码:2962070038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风湿病并发症鉴别诊断治疗 作者 杨德才,游运辉
定价 52.00元 出版社 科技文献出版社
ISBN 9787502367930 出版日期 2011-02-01
字数 533000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2k 商品重量 0.558Kg

   内容简介

  风湿病学是一门与多学科、多专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学科。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可累及全身多系统、多器官。本书介绍了常见风湿病的诊断标准及治疗常规,重点介绍了常见风湿病并发症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和预防。
  本书由长期从事风湿病专业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的专家撰写,内容与临床实际密切结合,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实用性,并且内容丰富、新颖,反映了该学科的*进展。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现代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管理与个体化治疗策略 图书简介 本书系统梳理了当代心血管疾病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诊断标准及个体化治疗方案,旨在为临床医生、科研人员以及相关医学生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具有高度实践指导意义的专业参考书。全书内容紧密围绕当前心血管医学面临的主要挑战,特别是复杂疾病的精准诊疗和多重共患病管理,聚焦于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最新成果。 第一部分:心血管疾病的精准诊断与风险评估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心血管疾病诊断范式的转变,强调了整合多模态数据进行精准风险分层的重要性。 第一章:心血管影像学技术的最新突破 详细介绍了心脏超声心动图(包括三维、负荷超声)、心脏磁共振成像(CMR)的序列优化与定量分析,以及在心肌疾病、心瓣膜病诊断中的独特价值。重点讨论了CT血管造影(CCTA)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评估和易损斑块识别方面的临床应用进展,以及如何利用AI辅助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第二章:生物标志物在心血管疾病管理中的前沿应用 超越传统的肌钙蛋白检测,深入剖析了高敏肌钙蛋白的动态监测、BNP/NT-proBNP在心力衰竭分级和预后判断中的精细化应用。同时,阐述了新兴的炎症标志物(如hs-CRP、IL-6)、内皮功能标志物以及基因标志物在早期风险预测中的潜力,为构建个体化的心血管风险谱提供了新的工具。 第三章: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模型的迭代与优化 回顾了Framingham、SCORE等经典模型,并重点介绍了新型的、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预测模型。讨论了如何将生活方式干预、社会经济因素纳入更全面的风险评估框架,特别是针对年轻人群和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长期风险预测策略。 第二部分:冠状动脉疾病的阶梯式管理 本部分聚焦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全程管理,涵盖了从一级预防到复杂介入治疗的各个环节。 第四章: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治疗新策略 详述了抗缺血药物(如新型P2Y12抑制剂、新型β受体阻滞剂)的选择原则和联合应用方案。重点讨论了基于患者症状、心率控制目标和共存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的个体化药物剂量调整策略,强调了症状指导治疗(Symptom-Guided Therapy)的重要性。 第五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早期救治与再灌注治疗 深入分析了STEMI和NSTEMI的最新指南推荐。详细阐述了最佳的溶栓指征、PCI术前的准备与术中优化技术(如血栓抽吸、新型支架技术)。探讨了延迟PCI、急诊PCI的决策流程,以及ACS后高危患者的长期抗栓治疗方案的权衡与调整。 第六章: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长期管理与抗栓策略 系统总结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的时长、强度选择,以及何时需要转向三联抗栓治疗(TAT)。对不同类型支架的特点、术后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如利用PRECISE-DAPT评分)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 第三部分:心力衰竭的综合管理与再生医学展望 本部分着眼于心力衰竭(HF)的四大基石治疗及未来发展方向。 第七章:心力衰竭的现代药物治疗(GDMT)精细化应用 详细解读了SGLT2抑制剂、ARNI在HFrEF、HFpEF、HFmrEF中的应用地位。探讨了在低血压、肾功能不全等特殊情况下,如何安全地启动和滴定四联药物疗法(β受体阻滞剂、ACEI/ARB/ARNI、MRA、SGLT2i)。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优化和生活质量改善进行了深入讨论。 第八章:心力衰竭的器械治疗与心脏康复 阐述了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适应症选择标准,特别是针对心电图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的CRT优化技术。详细介绍了多学科心脏康复在HF管理中的作用及其标准化流程。 第九章:心力衰竭的创新疗法与再生医学 概述了针对晚期心衰患者的机械循环支持(MCS)技术,如IABP、ECMO、LVAD的选择与管理。前瞻性介绍了干细胞移植、基因编辑技术在修复心肌损伤方面的基础研究进展及早期临床试验结果。 第四部分:心律失常的诊断与导管消融进展 本部分聚焦于复杂心律失常的机制理解和治疗手段的进步。 第十章:房颤(AF)的抗凝治疗与导管消融策略 深入比较了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与华法林在不同合并症患者(如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中的应用选择。全面回顾了导管消融的技术流程,包括肺静脉隔离(PVI)、基质消融(如复律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并讨论了AF射频消融术后的长期复律管理。 第十一章:室性心律失常(VT/VF)的防治与除颤技术 重点分析了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如心梗后心肌病、心肌病)中室速(VT)的诱发机制和风险评估。详述了ICD植入的适应证,以及针对ICD不适当放电的预防策略。详细阐述了室速的导管消融技术,包括心外膜消融的适应症和导航系统应用。 第五部分:特殊人群与共患病管理 本部分强调了心血管疾病管理的复杂性,即必须考虑患者的合并症和特殊生理状态。 第十二章: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肥胖的协同管理 详细探讨了SGLT2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在心血管高危糖尿病患者中的心肾保护作用。讨论了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与抗心衰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强调了代谢干预在改善心血管预后的核心地位。 第十三章:老年心血管疾病的特殊考量 针对老年患者的药物代谢特点、多重用药(Polypharmacy)风险及对降压目标值的调整进行了专门论述。讨论了老年患者的瓣膜病(如TAVR/TMVR)治疗获益与风险的评估,以及老年心衰患者的姑息治疗与生活质量维护。 第十四章:心血管疾病与慢性肾脏病(CKD)的相互影响 分析了CKD如何加速心血管事件发生。详述了在不同CKD分期中,抗高血压药物、降脂药物的选择限制与剂量调整,特别是肾性贫血和矿物质代谢紊乱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处理策略。 全书汇集了多位国内外知名心血管专家的临床经验与研究成果,图文并茂,配有大量流程图和临床病例分析,力求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前沿且可操作的现代心血管疾病管理蓝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它对“鉴别诊断”这一核心内容的深入剖析。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本身就极为复杂,许多疾病之间症状高度重叠,容易混淆,这也是很多患者求医问药过程中最容易遇到的难题。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非常耐心地引导读者去辨析那些细微的差别。它不仅仅是列举了A疾病可能出现的症状,然后说B疾病也有类似症状,而是详细地阐述了A疾病和B疾病在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方面的关键差异点。举个例子,在讨论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时,这本书会详细对比两者在晨僵时间、关节肿痛的分布特点、X线片上的改变(如侵蚀性关节炎 vs 骨赘形成)等方面,并配以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同样是关节疼痛,其背后的病理机制和诊断思路可能截然不同。这种“抽丝剥茧”式的讲解,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疾病的独特性,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一种科学的、逻辑性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在面对相似症状时,能够更好地与医生沟通,甚至对自己的初步判断有所启发。

评分

对于临床工作者而言,这本书的实用性毋庸置疑。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知识的汇集,更是一本能够直接指导临床实践的工具书。在治疗方面,作者非常注重结合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同时又不忽视个体化治疗的理念。书中对于不同疾病的分期、分型,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都给出了详细的治疗建议,包括药物的选择、剂量、疗程,以及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例如康复锻炼、心理支持等。特别是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章节,它会列举多种治疗方案,并分析各自的优缺点、适用人群以及潜在的副作用,为医生提供了丰富的决策依据。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于一些新出现的治疗方法,比如生物制剂的使用,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其作用机制、疗效、安全性以及监测要点。这对于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的医生来说,非常有价值。而且,书中的参考文献引用也十分严谨,使得内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可信度。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温度”。风湿病常常是一个慢性、反复发作的过程,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巨大,除了身体上的痛苦,心理上的压力同样不容忽视。这本书在介绍疾病的同时,也融入了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关注。在治疗章节,除了药物和器械,作者还多次强调了与患者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疾病管理教育,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疾病,积极参与治疗。例如,在谈到类风湿关节炎的长期管理时,书中会提到如何帮助患者应对关节僵硬带来的日常生活不便,如何调整情绪,如何进行居家康复锻炼等,这些内容都充满了人文关怀。虽然是一本医学专著,但读起来并不冰冷,反而能感受到作者对病患的深切理解和真诚帮助。这对于希望从疾病中获得更多支持的读者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慰藉。

评分

这本书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的整个流程中,都非常注重细节的呈现。比如,在描述某个关节炎的早期症状时,作者会细致到“凌晨3点开始出现晨僵,可持续2小时”,这种精确的时间描述,对于临床医生进行病史采集非常有帮助。同时,书中对于一些辅助检查结果的解读,也给出了非常详尽的指导。不仅仅是告诉你CRP升高,而是会分析CRP升高的幅度、与其他炎症指标(如ESR)的联合解读,甚至会提及在某些特殊情况下CRP可能出现的“假阴性”或“假阳性”。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各项检查的临床意义。而且,书中在讨论治疗方案时,也会考虑到治疗过程中的一些“小插曲”,比如药物过敏的处理,或者治疗效果不佳时的调整策略,都给出了详细的应对方案。这些细节的处理,使得整本书的内容更加饱满,实用性更强。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色彩搭配沉稳而不失活力,拿到手里就有一种专业书籍的厚重感。打开后,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触感细腻,印刷清晰,文字大小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疾病的分类和章节的划分非常清晰明了,每个章节都有一个明确的标题,并且采用了小标题和项目符号的方式来组织内容,使得信息的获取效率大大提高。例如,在介绍某个常见风湿病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罗列症状,而是先从该疾病的病因、流行病学入手,然后逐步深入到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最后再详细阐述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来说,能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全貌,而不是被零散的医学术语弄得晕头转向。而且,书中穿插的一些图表和流程图,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将复杂的诊断思路和治疗流程可视化,直观易懂,即使是对于医学背景不深的人,也能快速抓住重点。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阅读体验,更体现了编者在内容组织上的用心良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