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
定价:32.00元
售价:24.3元,便宜7.7元,折扣75
作者:玛利亚·卢甘斯卡娅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316962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教育,不仅仅是一项工作,还是亲子之间一种彼此的修行。
本书作者向我们推荐了一种全新的亲子相处法则,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究竟该如何处理,无论是刚出生的婴儿,还是学龄前儿童,还是青春期少年,亲子相处之道,在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感同身受,相互体验。让父母真正看到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在关怀下健康成长。
内容提要
孩子眼中的世界和大人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孩子对世界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即使还没学会说话,他们也能理解一切。他们的个性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的,但父母有时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孩子看到了什么。
如果所有的父母都能尝试以孩子的角度来认识世界,除了可以促进亲子之间的沟通,还可以帮助孩子发展智力、培养创造力。如何有效地沟通?如何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如何正确地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本书将为你打开思路,提供切实有效的建议。
目录
序 1
1 /章?父母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3
父母的威信 8
完整家庭中的教育 13
不完整家庭中的教育 20
培养形式 25
孩子在家庭中的角色 28
31 /第二章?孩子在成长和变化
我自己做 33
检验牢固性 38
模仿 44
孩子是否已经长大 50
65 /第三章?孩子的理解
爸爸和妈妈 67
男孩儿和女孩儿的区别 72
弟弟和妹妹 73
我是什么样的 77
父母吵架 81
忙碌的父母 86
父母离异 88
嘲笑 95
惩罚 98
表扬和奖励 106
什么可以信任 111
117 /第四章?为什么大人的威信在孩子眼中降低了
学父母的样子 120
互相给予 121
力量与责任 123
复制父母的行为 125
妈妈不爱我 126
尊重 127
教育不是宠溺 130
关心和严格要求 131
不诚实的态度 133
你更爱谁 134
没有生活能力 136
努力 137
长不大的孩子 138
伪童年 139
冷漠教育 140
不要溺爱孩子 141
不拘礼节 141
相互交流的喜悦 142
道德 144
角色更换 145
害怕失去威信 147
单亲家长的责任 147
过度保护 148
去问爸爸 149
后记 150
作者介绍
玛利亚?卢甘斯卡娅
主要进行哲学和心理学研究,从事家长和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也组织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实践活动。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名字就带着一种直击心灵的震撼力,仿佛一瞬间就能把我拉回到无数个与家人相处的瞬间。初次翻开,我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亲密感所吸引。它不像那种枯燥的说教手册,反而更像是一面映照我们内心深处、那些不愿直视的角落的镜子。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观察力,她似乎能穿透日常生活的表象,直达人与人之间最微妙的互动模式。比如,书中对于某些家庭习惯的描绘,简直就是把我自己的童年记忆翻了个底朝天,那种似曾相识的场景,让我忍不住放下书,静静地回想。这种代入感极强,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待身边亲近之人的态度,是不是也在不经意间,将某些未曾解决的个人情结投射了出去。它不是在指责谁对谁错,而是在温和地引导你去审视,去理解,这种“映照”的循环是如何在我们生命中不断上演的。这本书的文字很有力量,不堆砌辞藻,却字字珠玑,读起来酣畅淋漓,却又时常需要停下来,让那些被触动的点在心底缓缓发酵。
评分这本书最令人难忘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视角,一种“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奇妙体验。你既是那个被观察、被投射的对象(孩子或父母中的一方),同时又是手握这本书、正在进行反思的观察者。这种双重视角的设计,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我开始留意到,在与伴侣的相处中,我所表现出的某些特质,其实也是我从原生家庭继承而来的一种“反应机制”。它不是在教你如何扮演一个完美的父母或孩子,而是在教你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一个能够清晰分辨“我是我,你也是你”的独立个体。全书的结构布局也体现了这种辩证的美感,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但绝不生硬,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内心对话。读完后,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平静,不是因为问题解决了,而是因为问题被清晰地、温柔地呈现出来了。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就像是经过反复打磨的鹅卵石,光滑、沉重,却又在不经意间硌到你的痛点。我最欣赏的是,它没有回避人性中的那些“阴影面”。很多关于家庭的书籍,倾向于美化亲密关系,让读者感到温暖和安慰,但这本书却敢于直视那些隐藏在爱之下的控制欲、未被满足的期望,以及因恐惧而产生的防御机制。这种深刻的诚实,让整个阅读体验变得非常有质感。当我读到关于“期望的重量”那一段时,我几乎屏住了呼吸,那精确地描述了我一直以来对自己的孩子抱持着的一种无形的压力。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抽象的心理学概念,转化为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画面。这使得书中的智慧不至于沦为空中楼阁,而是真正扎根于生活的土壤,随时可以被验证和实践。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笔调,与我以往读过的同类主题书籍截然不同,它少了一份居高临下的评判,多了一份带着体温的理解。我感觉作者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却又极其谦逊的引导者,她铺陈开的案例或观察,总是能巧妙地避开绝对化的结论,而是将选择权和解读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自己。这种留白的处理非常高明,它避免了读者产生抵触情绪,而是让他们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尤其是在描述孩子如何模仿父母行为模式的那部分,作者没有采用简单的“鹦鹉学舌”的表象来解释,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模仿背后的心理需求和安全感构建。读到这里,我立刻联系到自己小时候的一些行为模式,那些曾经困扰我的小习惯,似乎都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一个温柔的出口。它让我明白,理解父母并非意味着无条件接受,而是理解他们行动背后的局限性,从而解除自己被过去的模式所束缚的动力。
评分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豁然开朗,但这种“开朗”并非是找到了一个万能的答案,而是一种对复杂性的接纳。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种微妙的情绪张力,比如一个眼神、一句未说完的话,是如何在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一种无形的契约或阻碍。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代际传递”的讨论,它不再是那种老生常谈的“上一代的错误影响下一代”,而是探讨了这种影响的复杂性和双向性。读到某几个章节时,我甚至觉得作者在描写的是我家的日常对话,那种对细节入木三分的刻画,实在让人佩服。它教会了我,与其急于纠正或改变他人,不如先彻底地看清“镜子”本身——也就是自己——的轮廓和材质。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亲子关系的读物,它更是一本关于自我认知的深刻探讨,迫使你承认,我们所有的外在行为,都根植于内心深处未被驯服的部分。这种坦诚,是阅读过程中最珍贵的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