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解密儿童心理系列 儿童焦虑心理学

【正版现货】解密儿童心理系列 儿童焦虑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儿童心理学
  • 焦虑
  • 亲子关系
  • 情绪管理
  • 行为习惯
  • 心理健康
  • 育儿
  • 家庭教育
  • 正版图书
  • 解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信德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四川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36490697
商品编码:29567522171

具体描述

儿童焦虑心理学 定价:42.00元

儿童逆反心理学 定价:42.00元

日期:2018年7月编辑推荐1.儿童焦虑心理不可忽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于是乎,家长将大部分金钱和精力都用在孩子的文化教育上,却不知不觉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教育。殊不知,不仅成人的焦虑情况在加剧,孩子的焦虑水平也呈上升趋势。如果家长对孩子的焦虑心理不加关注,孩子很可能被其干扰,导致身心发展都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破坏。《儿童焦虑心理学》能让你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孩子,更明白如何帮孩子摆脱焦虑。
2.孩子“不可理喻”,或许是焦虑心理在作怪。孩子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时,很多家长会认为这是孩子调皮捣蛋,故意为之,于是对孩子进行说教甚至体罚。事实真的如此吗?也不尽然。扪心自问,你认真分析过孩子“不可理喻”的行为吗?懂得如何让孩子改变这种行为吗?读读《儿童焦虑心理学》,学习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孩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帮助孩子。
3.焦虑出现,让孩子勇敢面对。很多家人担心孩子被焦虑困扰,于是千方百计地让孩子躲避可能导致焦虑的场景或因素,结果适得其反,孩子的焦虑越发严重起来。《儿童焦虑心理学》帮助家长正确看待孩子的焦虑,正确处理孩子的焦虑,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慢慢走出焦虑的阴霾,重获幸福美满的生活。
4.《儿童焦虑心理学》采用“论述+案例”的表述方式,避免了枯燥的说教,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阅读感受。另外,书中融入了故事、测验等内容,并配备了许多生动活泼的插图,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这都是一本很好的读物,相信读者能从书中得到有益的知识。 
目录

第一章 心理学家眼中的焦虑

弗洛伊德:不断演进的焦虑理论 // 002

叶克斯-道森定律:过度焦虑会阻碍能力的发挥 // 006

克尔恺郭尔:存在就会有焦虑 // 010

罗洛·梅:焦虑是非特定的 // 014

奥托·兰克:个体化是产生焦虑的源头 // 018

阿德勒:焦虑源于自卑 // 021

霍尔奈:焦虑与敌意存在一定的关系 // 024

第二章 被忽视的儿童焦虑心理

探寻引发儿童焦虑的真相 // 028

焦虑儿童的思维方式 // 032

儿童焦虑症的常见类型 // 035

焦虑儿童的行为特点 // 038

警惕焦虑的遗传性 // 041

第三章 特殊恐惧症:对特定对象的恐惧

什么是特殊恐惧症 // 046

特殊恐惧的形成机制 // 049

教孩子给特殊恐惧分级 // 052

如何帮孩子战胜特殊恐惧 // 055

改变之旅:怕狗的磊磊 // 058

第四章 社交恐惧症:儿童对社交充满焦虑

社交恐惧症是怎么回事 // 062

什么是社交恐惧思维 // 065

迈出社交的第一步 // 068

改变之旅:不喜欢说话的琳琳 // 072

第五章 强迫症:完美主义孩子的焦虑之旅

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 076

仪式感的强大吸引力 // 079

强迫症有多可怕 // 082

战胜强迫症,帮孩子找回真实的自己 // 086

改变之旅:容不得一丝凌乱的乐乐 // 090

第六章 分离性焦虑症:儿童黏着家长的根源所在

走近分离性焦虑症 // 094

建立自信,就能摆脱焦虑的困扰 // 097

帮孩子树立独立自主的观念 // 100

改变之旅:不愿上幼儿园的依依 // 104

第七章 广泛性焦虑症:莫名其妙地为所有的事情担心

什么是广泛性焦虑症 // 108

广泛性焦虑是如何形成的 // 112

克服广泛性焦虑症的方法 // 116

改变之旅:杞人忧天的冬冬 // 120

第八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忧心坏事再次降临

创伤带来了应激障碍 // 124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典型表现 // 128

创伤后应激障碍产生的影响 // 133

寻求专业帮助,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 // 136

改变之旅:抚平伤痕的军军 // 140

第九章 恐慌症:突然袭来的焦虑

恐慌发作时的感受 // 144

初次惊恐发作 // 147

克服恐慌的有效手段 // 151

改变之旅:走出家门的洛洛 // 154

第十章 失眠:儿童也有睡眠焦虑

睡眠与焦虑之间的关系 // 158

儿童睡眠焦虑的表现 // 161004

培养良好的睡眠方式 // 164

讲故事有助于儿童入睡 // 168

改变之旅:被失眠困扰的丁丁 // 172

第十一章 摆脱焦虑,有法可循

让孩子学会接受,踢开焦虑这块绊脚石 // 176

提升孩子的专注力,不给焦虑生存的空间 // 179

教孩子学会做最坏的打算 // 182

让孩子做愤怒的主人,而非奴隶 // 186

让孩子采取正确的交往方式 // 189

改变孩子的思维模式,换种思维看焦虑 // 192

让孩子学会和自己谈一谈 // 196

直面恐惧,做勇敢的自己 // 200

附录一

心理测评:你有考试焦虑症吗 // 204

附录二

心理测评:儿童恐惧情绪测试 // 207

后记


洞察心灵的隐秘角落:理解孩子成长中的烦恼与喜悦 第一章:童年的迷雾——情绪的初体验 童年,是探索世界、认识自我的奇妙旅程,但在这段充满阳光与色彩的旅程中,也常常会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迷雾——情绪。孩子的情绪,如同初升的太阳,炽热而强烈,有时又像傍晚的微风,温柔而细腻。他们如何感知喜悦,又如何面对愤怒?是什么让他们的小脸上挂满泪水,又是什么让他们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从婴儿时期开始,孩子就已经在用哭声、笑声、啼哭等最原始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感受。他们饿了会哭,满意了会笑,感受到不适会哼哼。这些看似简单的信号,却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第一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情绪表达方式也日益丰富和复杂。 1.1 认识情绪的“温度计”:基本情绪的识别 喜悦、悲伤、愤怒、恐惧、惊讶、厌恶……这些构成了孩子情绪世界的基石。 喜悦:当孩子得到心爱的玩具,吃到美味的食物,或是得到父母的表扬时,脸上会露出欣喜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光芒,身体也可能随之跳跃、欢呼。这种喜悦是他们对积极体验的直接回应,也是他们探索世界、建立安全感的动力。 悲伤:失去心爱的玩具、未能达到期望、或是经历分离,都会让孩子感到悲伤。他们的脸上可能不再有笑容,声音变得低沉,甚至会哭泣、抽泣,表现出无精打采的样子。悲伤是孩子处理失落和失望的重要方式。 愤怒: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是感到被不公平对待时,孩子可能会表现出愤怒。他们可能会大声哭闹,跺脚,甚至摔东西,或者紧闭嘴巴,面露不悦。愤怒是孩子保护自己、表达不满的本能反应。 恐惧:黑暗、陌生的人、突如其来的响声,都可能引发孩子的恐惧。他们的身体可能会僵硬,瞳孔放大,发出微弱的呻吟,或者紧紧抓住父母的手。恐惧是孩子对潜在危险的预警机制。 惊讶:当遇到意料之外的事情时,孩子会感到惊讶。他们的眼睛可能会睁大,嘴巴微张,身体短暂地僵住,这是对新奇事物的自然反应。 厌恶:吃到难吃的食物、闻到刺鼻的气味,孩子可能会表现出厌恶。他们可能会皱起眉头,吐舌头,或者推开引起不适的事物。 理解这些基本情绪,是家长和教育者帮助孩子认识和管理自己情绪的第一步。这不仅仅是识别孩子的表情和行为,更是要学会去解读情绪背后的需求和原因。 1.2 情绪的“成长曲线”:发展中的情绪识别与表达 孩子的情绪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成熟的过程。 婴儿期(0-1岁):情绪表达主要通过生理反应和原始的哭叫、微笑。他们还无法准确识别自己的情绪,也难以理解他人的情绪。 幼儿期(1-3岁):开始能区分简单的快乐和不快乐,情绪表达更直接,但也更容易失控。开始模仿成人的情绪表达。 学龄前期(3-6岁):能够识别更细微的情绪,并开始尝试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但仍以自我为中心,难以理解他人的情绪视角。他们开始学习分享,但占有欲依然存在。 学龄期(6-12岁):情绪表达更趋向社会化,学会遵守情绪表达的规则。能够理解更复杂的情绪,如嫉妒、内疚、自豪等,并开始理解他人情绪的成因。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引导至关重要。当孩子表现出某种情绪时,如果我们能用温和的语言去命名它,例如“你现在很生气,因为你的积木被弟弟拿走了”,就能帮助孩子建立起情绪的认知。同样,当我们自己表现出情绪时,孩子也在通过观察学习如何去感受和表达。 1.3 情绪的“小罗盘”:理解情绪背后的信号 每一份情绪背后,都隐藏着孩子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期待。 哭闹不止:可能是饥饿、疲倦、尿布湿了,也可能是感到孤独、无聊,或是身体不适。 无端发脾气:可能是感到挫败,无法完成某件事情;可能是感到被忽视,需要关注;也可能是睡眠不足,精力不济。 胆小怕事:可能是经历过负面事件,导致恐惧;可能是天生性格比较敏感;也可能是缺乏安全感。 过度兴奋:可能是新环境、新事物的刺激;可能是期待某件好事;也可能是能量过剩,需要合理的释放。 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和观察的家长,就像拥有一个能解读孩子情绪“小罗盘”,能够及时发现并回应孩子的情绪信号,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更容易获得满足和安慰。 第二章:成长的羁绊——孩子心中的“小烦恼” 随着孩子步入更广阔的社会,他们的内心世界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学校、家庭、同伴关系……这些复杂而多维度的互动,都可能成为他们成长的羁绊,让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小烦恼”。这些烦恼,也许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但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困扰,影响着他们的情绪、行为,甚至性格的塑造。 2.1 课堂内外:学习的压力与社交的挑战 学校,是孩子学习知识、拓展视野的重要场所,但也常常是他们压力与困惑的来源。 学习的困惑: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有些孩子天生对某些科目不感兴趣,学习起来倍感吃力;有些孩子可能因为基础薄弱,跟不上课堂进度;还有些孩子可能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感到沮丧和自我怀疑。长期的学习压力,会让他们对学校产生畏惧心理,甚至影响到对学习的整体兴趣。 同伴的摩擦:在幼儿园或学校,孩子会开始与同龄人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摩擦和冲突。抢玩具、争吵、排斥、甚至欺凌,都可能让孩子感到受伤和不安。特别是对于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孩子,这些社交上的挑战会更加难以应对,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边缘化的恐惧。 规则的适应:学校有学校的规章制度,课堂有课堂的纪律要求。孩子需要学习遵守这些规则,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适应过程。有些孩子天性活泼好动,难以长时间保持安静;有些孩子则可能因为对规则不理解,而出现“不听话”的行为。如何平衡个性和规则,是他们成长中需要学习的重要课题。 2.2 家庭的港湾,也可能变成“小战场” 家庭,本应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但有时却会因为各种原因,变成让他们感到困惑甚至不安的“小战场”。 父母的期望: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时会转化为过高的期望。他们希望孩子学习优秀、品德高尚、多才多艺,并将自己的期望投射到孩子身上。当孩子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时,可能会感到内疚、失望,甚至产生“我不够好”的自我否定。 家庭的变动:家庭成员的争吵、父母关系的紧张、甚至是家庭的重组,都可能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孩子对家庭有着极强的依赖感,任何形式的家庭变动,都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全,担心自己被抛弃或受到伤害。 兄弟姐妹的“竞争”:家中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可能会面临着“争宠”的烦恼。他们可能会因为父母对另一方关注更多而感到被冷落,从而产生嫉妒、对抗的情绪。如何平衡父母对每个孩子的爱与关注,是维系和谐家庭关系的关键。 过度保护与忽视:一些父母因为担心孩子受伤,会给予过度的保护,限制孩子探索世界的脚步,这会让孩子变得依赖、胆怯。而另一些父母则因为工作繁忙或自身原因,对孩子的关注和陪伴不足,会让孩子感到被忽视,内心产生孤独和渴望。 2.3 探索与模仿:成长中的“模仿秀”与“小好奇” 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有了更多的“小好奇”,也热衷于“模仿秀”。 好奇心的驱使:孩子对世界充满了未知的好奇。他们会问“为什么”,会尝试各种新事物。这种好奇心是他们探索世界、学习新知识的动力。但有时,这种好奇心也会让他们做出一些“危险”的举动,比如触摸电源、攀爬高处等,这时就需要家长进行恰当的引导和保护。 模仿的冲动: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他们会模仿父母、老师、卡通人物,甚至街上的陌生人。这种模仿是他们学习社会规则、发展语言能力、建立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但如果模仿了不恰当的行为,就需要家长及时纠正。 对“不一样”的敏感:当孩子发现自己与他人有“不一样”的地方时,可能会感到困惑甚至不安。比如,他们可能会注意到自己与同学的长相、家庭背景、甚至是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这可能会让他们对自己的身份产生疑问。 理解孩子成长中的这些“小烦恼”,并非是要去“解决”掉所有的问题,而是要学会如何去“陪伴”他们,引导他们用积极的方式去面对和处理。这需要家长具备足够的耐心、同理心和智慧,才能真正成为孩子心灵的引路人。 第三章:心灵的润滑剂——如何呵护孩子的情感世界 理解了孩子情绪的起伏和成长中的烦恼,我们便能更清晰地认识到,呵护孩子的情感世界,是他们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不仅仅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更是要在精神上给予支持、理解和引导,如同为孩子的心灵世界注入源源不断的“润滑剂”,让他们能够更顺畅地航行在人生的海洋中。 3.1 倾听的艺术:用心感受孩子的“话外音” 倾听,是与孩子建立连接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而真正的倾听,远不止于听到孩子说了什么,更在于感受他们未说出口的情绪和需求。 放下手机,放下评判:当我们和孩子交流时,放下手中的电子设备,全神贯注地看着他们的眼睛,这本身就是一种尊重和重视。同时,避免在孩子表达时立刻打断、批评或说教,而是先让他们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共情的回应:当孩子分享他们的喜悦时,和他们一起欢笑;当他们诉说委屈时,用温和的语气回应“我理解你现在很难过”、“这一定让你很不舒服”。这种共情式的回应,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接纳,从而更愿意敞开心扉。 鼓励非语言的表达:有时,孩子并不擅长用语言表达。这时,我们可以鼓励他们通过画画、写字、肢体动作等方式来表达。例如,当孩子因为某件事生气却说不出原因时,可以引导他们画出“生气的样子”,或者做个“生气”的动作。 耐心等待,给予空间:孩子的情绪和想法需要时间去整理和表达。有时,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倾听者,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耐心等待,不催促,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他们会慢慢地将内心的声音传递出来。 3.2 情绪的“教练”:引导孩子管理自己的感受 孩子的情绪就像野马,需要有人来引导,而不是一味地压制。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成为孩子情绪的“教练”,教会他们如何识别、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情绪的命名与觉察:当孩子出现某种情绪时,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帮助他们命名。例如,“你现在很生气,因为弟弟拿走了你的玩具”,“你现在很开心,因为你搭好了高高的积木”。这有助于孩子建立情绪的认知,知道自己是什么感受。 安全的情绪释放方式:教会孩子用健康的方式来释放负面情绪。例如,生气时可以去踢枕头、大声喊叫(在安全且不打扰他人的地方)、或者深呼吸几次。沮丧时可以画画、听音乐、或者找人倾诉。 情绪的解决之道:在情绪稳定下来后,引导孩子思考如何解决导致情绪的问题。例如,对于生气,可以引导他们想一想,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可以怎么做,如何与他人沟通。 正面情绪的强化:对于积极情绪,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当孩子表现出分享、合作、乐于助人等积极行为时,要及时表扬,让他们明白这些是值得赞扬和鼓励的品质。 3.3 建立安全感:心灵的“避风港” 安全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也是他们抵御外界风雨的重要屏障。 稳定而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一个充满爱、尊重、和支持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父母之间和谐的关系,稳定的生活节奏,都能让孩子感受到稳定和安心。 积极的亲子互动: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与孩子进行高质量的亲子互动,玩游戏、讲故事、或者只是聊聊天,都能加深亲子间的连接,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被关注。 清晰的界限与规则:虽然需要爱,但明确的界限和规则同样重要。这能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从而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和预期,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安。 鼓励独立与探索: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尝试新的事物。每一次成功的独立,都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掌控感,从而提升他们的安全感。 3.4 榜样的力量:父母的言传身教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父母的言行举止,是他们学习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最直接的范本。 管理自己的情绪:父母首先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当我们面对压力和挫折时,能够保持冷静、理智地处理,孩子就会从我们身上学到应对困难的方法。 积极沟通的示范:用尊重的、平和的方式与家人、朋友沟通,也是给孩子最好的示范。让孩子看到,即使有分歧,也可以通过良好的沟通来解决问题。 表达爱与关怀:学会适时地向孩子表达爱意,让他们知道他们是被深深爱着的。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去关心他人,懂得爱与付出。 呵护孩子的情感世界,是一项需要耐心、细心和智慧的长期工程。它并非是要为孩子铺平所有道路,而是要赋予他们面对困难、处理情绪、以及爱与被爱的能力,让他们能够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去探索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正版现货】解密儿童心理系列 儿童焦虑心理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点睛之笔,那种柔和的色彩搭配和略带手绘感的插图,一下子就给人一种亲切又专业的感觉。我拿到书的时候,首先就被它的装帧吸引住了,纸张的质感很舒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用心制作的。我特别留意了目录部分,内容划分得非常清晰,从焦虑的起源到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再到家长可以采取的干预措施,逻辑性很强。我之前对儿童心理学了解不多,总觉得是个很深奥的领域,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让阅读体验变得异常轻松。比如,它在解释一些复杂的心理学术语时,都会配上生活化的例子,这对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说太友好了。我记得我女儿前段时间对上学有点抵触情绪,我当时束手无策,就是因为不了解她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本书的介绍里提到,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不乖”或“抗拒”,其实是内在焦虑的外化,这个观点一下子就点醒了我。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阅读,相信它能帮我搭建起和孩子沟通的桥梁,而不是简单地用成人世界的逻辑去评判他们的小世界。这本书的定价也算合理,对于一本内容扎实且印刷精美的专业书籍来说,绝对是物超所值,我准备推荐给所有有孩子的父母。

评分

说实话,我买书的时候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因为市面上关于育儿的书籍多如牛毛,很多都是空泛的口号,读完跟没读一样。但是《正版现货】解密儿童心理系列 儿童焦虑心理学》这本书的预览章节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它展现出一种深邃的洞察力,仿佛作者真的能穿透孩子那层薄薄的表象,直达他们内心的恐惧和不安。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分离焦虑”的那一节,描述得非常细腻,提到了孩子在面对暂时的分离时,身体会产生的一些细微反应,比如手心出汗、心跳加速,这些都是我以前忽略的细节。我记得我儿子小时候,刚送去幼儿园的时候,我以为他只是贪玩,玩开了就好了,结果回家后一晚上都抱着我的腿不放。现在回头看,这本书提供的分析框架,能让我更早地识别出这些信号。它没有简单地告诉你“要怎么做”,而是先告诉你“为什么会这样”,这种由因及果的讲解方式,非常具有说服力。而且,我注意到它引用了一些比较新的研究成果,而不是老掉牙的理论,这让整本书显得非常与时俱进,体现了作者在专业领域的深厚积累,而不是人云亦云的二手信息搬运工。

评分

我是一位资深的教育工作者,长期在一线接触各种学生问题,深知“心病”比“身病”更难治愈的道理,尤其是在学龄前的孩子身上。因此,我寻找的育儿书籍,重点在于其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这本书《正版现货】解密儿童心理系列 儿童焦虑心理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严谨的学术背景,但行文风格却异常的平易近人,这在学术著作中是很难得的平衡。我欣赏它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焦虑表现差异的探讨,这说明作者具有全球化的视野,避免了“一刀切”的教育陷阱。书中对于“完美主义倾向导致的焦虑”的分析,让我深受触动,因为我们学校里不少高分学生,其实是“高压”下的牺牲品,他们表面上光鲜亮丽,内心却早已被对失败的恐惧所吞噬。这本书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更柔性的支持系统,鼓励教师和家长关注过程而非结果。我非常期待它后续章节中对于学校环境创设和教师情绪管理的建议,因为老师本身的状态,往往会直接投射到孩子的焦虑水平上。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教师自助手册,而不是单纯的家长指南。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封面色彩搭配,那种淡蓝与米白的组合,本身就带有一种镇定人心的效果,这可能也是出版方在设计之初就有意为之,与“焦虑”的主题形成了微妙的对比和呼应。当我快速翻阅这本书时,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其中穿插的“场景模拟”环节。这些场景设计得极其逼真,比如“在拥挤的游乐场里无法享受乐趣的孩子”、“面对考试作文时大脑一片空白的场景”,每一个都像是在描述我身边正在发生的故事。它不是那种生硬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故事和场景,引导读者自行代入,去体会孩子的内在感受。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过程。我注意到书里提供了一些“放松技巧”的小卡片式的介绍,这些方法非常实用,比如“五指呼吸法”,它甚至连步骤都写得清清楚楚,方便家长立即上手练习。我立刻尝试了其中一个,效果立竿见影,这种即时反馈极大地增强了我继续阅读下去的动力,因为它让我相信,书中所讲的理论,是真正可以转化为日常行动的有效工具,而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高谈阔论。

评分

我是一位比较注重实用工具的读者,对那些华而不实的理论介绍不感兴趣。《正版现货】解密儿童心理系列 儿童焦虑心理学》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恰恰满足了我对效率的追求。它在每个章节末尾都设置了“家长自检清单”和“行动建议速览”,这对于时间紧张的现代父母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喜欢它对“言语模式”的强调,比如,当孩子说“我做不到”时,家长应该如何回应,从“你真没用”的负面反馈,巧妙地过渡到“我们试试看,从第一步开始”的积极引导。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直接,没有过多拐弯抹角,直指问题核心,阅读起来毫不拖泥带水。它成功地将心理学的严谨性与日常交流的口语化结合了起来。我特别赞赏作者在探讨儿童期焦虑根源时,对“原生家庭环境”的关注,它没有简单地指责父母,而是引导父母去审视自己未曾解决的童年阴影是如何投射到孩子身上的,这种深度的自我剖析,是许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这本书不仅是关于孩子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父母成长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