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孩子满意父母的10种做法
定价:19.80元
作者:童世军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5021632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本书语言通俗易懂,穿插名人教子成功的案例——教育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好方法,每章后面总结出教子法则——“专家支招”,使广大家长不仅能够掌握的理论,同时也能够学习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实用方法。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让大家清晰地看到问题解决的整个脉络与过程。
希望本书能成为您了解孩子心理的一把钥匙,从而为您架起一座与孩子沟通的桥梁。希望所有的孩子健康成长!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
信任不仅能激励人,更能教育人。
——卢勤
家长教育孩子的**步,是和孩子建立朴素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和谐关系。
——孙云晓
如果你能说出孩子的10个优点,你是个的父母;如果你能说出孩子的5个优点,你是合格的父母;如果你连孩子的1个优点都说不出来,那你该是个“下岗”的父母!
——陈庆祥
一等父母用行动教育孩子;二等父母嘴巴管教孩子;三等父母用拳头管教孩子。
内容提要
为什么不喜欢学习?为什么学习成绩不好?在它的背后到底有哪些原因?隐藏着哪些故事?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是什么?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需要什么?不喜欢学习、学习成绩不好到底是与什么因素有紧密关系的?
本书探讨的正是以上深刻的命题,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书中通俗易懂的语言,用正反两面相的例子去描述。章节中穿插名人教子成功的案例——教育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好方法,每章后面总结出教子法则——“专家支招 ”,使广大家长不仅能够掌握的理论,同时也能够学习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实用方法。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让大家清晰地看到问题解决的整个脉络与过程。
目录
作者介绍
童世军,男,高级教师,1966年生。1988年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后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在湖北省一所省级重点高中从事教学近二十载,培养多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2005年后。致力于家庭教育、青少年教育。发表多篇家教论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和结构设计非常适合忙碌的家长。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模块化”的实用性。我发现它不像传统书籍那样要求你一口气读完,而是更像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问题速查手册”。在每一章的末尾,都设计了一个“关键自测问卷”和一个“情境模拟演练”。我尤其受益于关于“设定界限”的那一部分。在此之前,我的“规矩”总是摇摆不定,今天说不行,明天可能因为太累就放任了,导致孩子根本无法建立稳定的预期。书中清晰地阐述了“一致性”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套“界限沟通脚本”,教你如何在温和坚定的前提下,明确告知孩子哪些行为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例如,当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声哭闹时,以往我会感到极度尴尬并屈服于他的要求,但现在我学会了用低沉但坚定的语气,把他带到安静的角落,陈述规则,并在他平静下来后,再进行后续的交流。这种“物理空间隔离+情绪冷静期”的处理方式,效果立竿见影。这本书的实用性在于,它提供的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直接在厨房、车里、公园里立刻应用的微小策略,是那种能让你在下一个冲突发生前,迅速找到应对工具的“急救箱”。
评分这本书对于理解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描绘,细致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我的孩子正处于“可怕的两岁”的末期,他的“自主权”意识开始膨胀,凡事都要说“不”,出门要自己穿鞋,吃饭要自己拿勺子,弄得家里鸡飞狗跳。我一直在努力寻找快速让他“听话”的方法,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这种“反抗”行为恰恰是健康自我意识萌芽的关键阶段。作者用生物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解释了为什么孩子在这个年龄段会如此固执——他们的大脑正在建立“我与世界”的边界感。书中详细区分了“合理的需求表达”和“无理的权力斗争”,并为后者提供了“替代性选择”的策略。比如,当孩子拒绝穿外套时,不要强行穿上,而是提供两个他可以接受的选择:“你想穿蓝色的还是红色的?” 这种看似简单的技巧,实际上是在满足他控制欲的同时,巧妙地引导他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走。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上一堂高阶的儿童发展学课程,充满了知识的充实感,而非空洞的说教。它让我对孩子的每一个“令人抓狂”的行为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耐心,极大地缓解了我的焦虑感,让我意识到,暂时的混乱是为了更长远的独立打基础。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本来没抱太大期望,市面上关于“如何做个好父母”的书籍多如牛毛,内容大多是老生常谈,无非是早睡早起、多陪孩子玩耍。但这本书的切入点相当独特,它没有过多谈论那些表层的行为修正,而是聚焦在父母自身的“心智成熟度”上。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析父母自身的“情绪脚本”是如何影响亲子互动的。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观点:孩子的问题,很多时候是父母未解决的童年创伤的投射。这让我猛然警醒,原来我总是对儿子的小题大做,可能源于我自己童年时对“不被关注”的恐惧。书中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自我觉察练习”,要求我们在孩子出现特定反应时,停下来,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现在感觉如何?这个感觉的源头是什么?我希望孩子学到什么?这套工具让我学会了在情绪高峰期保持“一秒钟暂停”的艺术。它不是教你如何操纵孩子的表现,而是教你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内在风暴”,从而为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情绪环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冷静客观,没有过多煽情,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在循循善诱,逻辑严密,读起来让人心服口服,更重要的是,它真正推动了我开始进行深层次的自我反省,这比任何育儿技巧都来得重要。
评分我曾读过一些专注于“正面管教”的书籍,它们大多聚焦于赞美和鼓励,但当我面对孩子持续性的、深层次的情绪问题时,这些方法显得力不从心。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探讨了“情感连接的断裂”是如何发生的。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去探讨“质量时间”的概念,并挑战了“越多陪伴越好”的传统观念。他强调,关键不在于陪伴的时长,而在于“全神贯注”的纯粹度。他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每日五分钟能量补给”,要求父母每天必须抽出五分钟,完全放下手机、工作和家务,让孩子主导这段时间的游戏或谈话内容。这五分钟的仪式感,对于我们这种双职工家庭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尝试执行后,惊喜地发现,孩子白天那些无谓的“求关注”行为明显减少了。此外,书中关于“家庭叙事”的部分也让我深受启发。它鼓励父母和孩子一起构建积极的家庭故事,重新定义家庭成员的角色和价值,而不是总盯着孩子哪里做得不好。这本书的文笔充满人文关怀,它让你看到,育儿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活,更是一门深刻的艺术,一种充满爱与智慧的修行,它带来的不是焦虑,而是一种踏实、有力量的为人父母的自信感。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育儿领域的“及时雨”!我最近为我家那个正值青春期的女儿感到焦头烂额,她似乎总有无穷无尽的理由来挑战我的权威,沟通起来简直像在跟一堵墙说话。我之前试过各种权威式的管教方法,结果往往是僵持不下,气氛降到冰点。翻开这本书,我发现它并没有提供什么“万能钥匙”式的速成秘诀,而是深入探讨了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几个真实案例,比如孩子因为考试失利而产生的强烈抵触情绪,以及青春期特有的自我认同危机。最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它强调的“共情式倾听”,而不是急于给出解决方案。书中提到,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的“指导”,而是被允许“感受”他们的挫败和愤怒。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在交流中的角色,是不是总是在扮演一个“纠错者”的角色,而非一个“陪伴者”。读完关于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那几章,我尝试着在女儿再次爆发时,先放下自己的评判,仅仅是描述我观察到的她的情绪:“我看到你现在非常生气,是因为……” 这种转变,虽然过程缓慢,但至少不再是火药味十足的对峙,而是有了一丝可以深入的裂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你从根源上改变对“管教”的理解,从控制转向引导,这对于那些在亲子关系中感到精疲力尽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一剂温和而有力的良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