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学校体育中体质弱势群体教学微探
定价:59.50元
作者:薛建新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180389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学校体育中体质弱势群体教学微探》依据中小企业网络管理员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本着理论知识适度、够用,重在操作能力的指导思想,将教材内容划分为8个单元(工程项目),35个任务,按照再现企业工程项目的组织方式进行串接,以培养学生具备组建办公网络并实现Inter接入、构建网络服务器、网络管理与维护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薛建新(1979—)中员,毕业于西安体育学院,2009年获得硕士学位。现就职于右江民族医学院体育部,主要从事体育舞蹈和体质健康课教学。2012年作为主教练带领学生参与广西省体育舞蹈比赛获得多项名次,2011、2016年带队参加广西省大运会羽毛球比赛获得较好的成绩。2011年参加广西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比赛,获得三等奖。2015年参加学院社会科学成果评比,获得(论文类)三等奖和奖。在省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参与并主持多项省级课题。
文摘
序言
读到关于“教师专业发展与支持系统”的章节时,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现实关怀。作者直面了当前体育教师在面对特殊需求学生群体时的能力短板与心理压力。书中细致地描绘了当前师资培训的痛点——往往是集中式、理论灌输式的培训模式,无法有效解决实际课堂中的微观互动问题。对此,作者提出了“同伴互助学习小组”与“周期性反思沙龙”的建议。尤其是对“反思沙龙”的结构设计,他们建议将每次沙龙的主题聚焦于某一个具体的教学片段(比如“如何引导一个不愿抬头看人的学生完成一组拉伸”),要求参与者先记录自己的观察、行为和结果,再进行集体剖析。这种“微观介入、集体共建”的模式,比起传统的教研活动,更具生命力和实操性。我个人认为,这部分内容是全书中最接地气、最能引发教育工作者共鸣的部分,因为它触及了知识传播与技能转化的核心难题。作者并未将教师视为单纯的知识接收者,而是视为解决复杂实践问题的行动研究者。
评分最后一部分,关于“政策导向与未来展望”,笔锋显得更为激昂,充满了对教育公平的理想主义情怀。作者在总结陈词中,强烈呼吁教育政策制定者需要对“合格”的定义进行一次深刻的修正。他们指出,衡量一个教育体系是否成功,不应只看顶尖学生的成就,更应关注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学生群体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支持和发展。书中列举了一些国际上成功的“包容性体育政策”案例,并对其本土化转化的难点进行了剖析,坦诚地指出了当前政策在执行层面可能遭遇的阻力和阻力。这种直面现实困难的勇气,使得全书的论述避免了纯粹的空想。读完这最后几页,我感觉到的不是一种无奈的收尾,而是一种被激励去行动的冲动——这本书不仅在“描述”一个问题,更是在“召唤”一场渐进式的变革。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边缘化的教学议题,提升到了关乎教育本质和未来社会公平的高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低饱和度的墨绿色封皮,搭配着烫金的细致宋体字样,散发着一种沉稳而又不失学术气息的质感。初次翻阅时,我尤其关注了它对于引言部分的铺陈。作者显然是下了番功夫去构建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理论框架的,开篇便引用了数位教育学和体育社会学领域的大家观点,试图为后续的论述奠定坚实的文献基础。尤其是对“全人发展”这一概念在当代体育教育中的再诠释,写得颇有洞见。他们不仅仅停留在对传统体育模式的批判,更进一步探讨了如何通过结构性的课程设计,来实现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与关照。然而,在阅读这些理论构建的过程中,我多少感觉到一种略微的疏离感,仿佛作者的笔触过于侧重于宏观的、理想化的体系搭建,而尚未完全着陆于教学现场的真实肌理。例如,对于“微探”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虽然提出了几个操作性的维度,但缺乏具体案例佐证其在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条件学校中的可行性。整体而言,这种开篇的布局,无疑为全书定下了一个高屋建瓴的基调,预示着这将是一部需要读者带着批判性思维去深度研读的作品,而非一本可以轻松消化的入门读物。
评分该书在论述“环境建构与资源整合”时,展现出一种非常具有远见的系统性思维。作者并未将体育教学的局限性简单归咎于场地不足或器材老化,而是从更深层次的“文化环境”和“制度保障”角度进行了剖析。他们强调,一个支持性环境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优化,更是一种包容性的校园文化。例如,书中探讨了如何通过与校外社区资源的有效对接,比如与当地康复中心、老年大学的短期合作,来拓宽“体育教育”的边界,使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操场和器械训练。作者甚至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将部分传统体育课时转化为“健康生活技能工作坊”,内容涵盖营养搭配、压力管理、基础急救等,这些技能对于体质相对弱势的学生群体,其长期价值甚至高于几个标准的仰卧起坐。这种跨界整合的视角,为我们思考未来体育教育的角色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它要求教育者跳出“体育课”的藩篱,拥抱更广阔的健康促进领域。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逻辑推进得如同精密的外科手术一般,层层递进,没有丝毫拖沓。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评估体系改革”这一章节时的严谨性。他们并没有简单地主张废除现有的体质健康测试标准,而是深入剖析了现有标准在量化和僵化过程中,对那些处于“中间地带”学生所产生的隐性排斥效应。作者构建了一个包含“参与度指标”、“进步曲线分析”以及“情感反馈量化”的三角评估模型,这个模型的提出极具启发性。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关于“目标设定”的论述,它强调了从“达标导向”到“潜能激发”的思维转变,这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书中详述了如何通过设置一系列“微小成功目标”,逐步建立起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避免了那种“一刀切”的挫败循环。虽然理论部分扎实,但如果能配上几张简洁明了的流程图,或许能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这个复杂模型的应用步骤。总体来看,这一部分内容显示了作者对教育改革实践的深刻理解,它不是空喊口号,而是提供了具体的“工具箱”式思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