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观赏竹 |
| 作者 | 史军义 ... 著 |
| 定价 | 280.00元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325624 |
| 出版日期 | 2012-0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5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大16开 |
| 商品重量 | 2.202Kg |
| 内容简介 | |
《中国观赏竹》是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西南花卉研究开发中心负责组织该中心和四川农业大学等单位的部分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历时11年,经调查、研究和编著所形成的关于我国观赏竹类的*研究成果。《中国观赏竹》共收载了我国原产及少数引进的观赏竹40属379种(含变种和变型),是迄今为止对中国观赏竹资源调查全面、收集种类丰富、编写内容系统、文字及照片资料详实的一部专业著作。《中国观赏竹》分为综述和分述两大部分。综述包括:中国观赏竹概述及观赏竹的价值、形态、分类、分布、生长、适生环境、耐寒区位划分、培育、园艺处理、应用等11章内容。分述包括:379个观赏竹种(含变种、变型)的文字描述,含中名、拉丁名、特征、分布和价值等;各观赏竹种的彩色图版2250幅;36个属(除单种属外)的分种检~索表;40个属代表种的黑白线条图,可展示该属观赏竹的典型形态特征。此外,还附有重要参考文献130多篇(部),以及中名和拉丁名索引等。书中的许多资料尤其是100多种观赏竹照片资料是公诸于世的。《中国观赏竹》可作为科研院所从事园林植物研究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农林单位从事竹资源保护和利用的专业人士,以及广大从事园林植物开发、生产和园林绿化的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的重要参考书。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序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已经足够吸引人,淡雅的色彩,配合着水墨风格的竹子图案,有一种宁静致远的古典美。我第一次见到它的时候,是被它那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厚实的纸张,精美的印刷,都透着一股“干货”的气息。虽然我并非竹子方面的专业人士,但日常生活中偶尔也会接触到一些竹制品,对竹子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坚韧”、“挺拔”这样的词汇上,总觉得它是一种朴实无华却又充满生命力的植物。这本书的标题“中国观赏竹”,光是听着就觉得很有画面感,仿佛能看到各种形态各异、姿态万千的竹子,在庭院、在山间,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我猜想,这本书应该会从观赏的角度,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本土的竹子品种,不仅仅是形态上的区分,更会包含它们在园林绿化、文化意境等方面的价值。我尤其期待能了解到一些平时难以得见、或是名字十分别致的竹子,比如那些带着特殊纹路、或是开出奇特花朵的竹种,它们的背后是否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或是承载着怎样的历史文化?这本书会是送给喜欢园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朋友的绝佳礼物,它不仅仅是一本植物图鉴,更是一扇通往中国传统审美和自然之美的窗口。
评分作为一名对园林设计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总是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介绍观赏性植物的书籍,特别是那些能够代表中国特色的植物。而“中国观赏竹”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兴趣点。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竹子一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不仅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如“岁寒三友”之一,象征着高洁、正直、坚韧不拔的品格。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梳理和呈现中国丰富多样的观赏竹品种?是按照地理分布,还是按照园林用途,亦或是按照美学特征来分类?我希望书中能有详实的图文对照,清晰地展示不同竹子的形态特征,比如竹竿的粗细、颜色、节距、是否分枝,竹叶的形状、大小、疏密等等。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这些竹子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范例,例如哪些竹子适合栽植于池边,哪些适合作为屏风,哪些又能营造出静谧的竹林小径。此外,书中是否会涉及竹子的栽培养护技巧,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观赏需求来选择合适的竹种?这些实用的信息,对于想要在家中打造一处中国风园林的爱好者来说,将是无价的宝藏。
评分拿到这本《中国观赏竹》,我的第一反应是它非常适合作为一本案头工具书来使用。我是一个对植物分类非常着迷的人,尤其是那些有着丰富变异和独特美感的植物。观赏竹,顾名思义,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其观赏性,而这种观赏性往往体现在极其细微的形态差异上。因此,一本优秀的观赏竹书籍,应该具备极高的精确度和详尽的描述。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分类系统,并对每一个品种进行深入的介绍,包括其学名、中文名、别名、形态特征(如竿、叶、箨、花、根等)、原产地、生态习性以及重要的经济和观赏价值。而且,能够有高清、多角度的图片来辅助说明,那将是再好不过的了。对于观赏竹而言,不同的生长季节,甚至不同的光照条件,都可能对其外观产生影响,因此,书中能否提供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环境下的照片,以帮助读者更准确地识别和鉴定,这一点非常重要。我猜测,这本书在专业性上应该是非常扎实的,能够为植物爱好者、园林工作者乃至科研人员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温润如玉的体验。翻阅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中国本土植物的深厚情感,以及对竹子这种独特植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我一直认为,了解一种植物,不仅仅是认识它的名字和形态,更重要的是去感受它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命姿态和人文价值。这本书似乎就能满足我这样的需求。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发掘和整理这些中国观赏竹品种的?是否走访了全国各地的竹林,或是深入研究了历史文献?书中对不同竹种的描绘,是否也融入了地域的特色和风土人情?例如,江南园林中的翠竹,北方的竹海,或是西南地区特有的竹种,它们在文化上又有着怎样的联系?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一种“在地化”的竹子研究视角,不仅仅是科学的分类和描述,更包含着人文的关怀和审美的体悟。这本书,或许能让我重新认识竹子,感受它那份“宁静致远”的东方智慧。
评分这本书,仅仅是翻开一页,那种知识的厚重感就扑面而来。我喜欢作者在开篇就奠定了一种宏大的叙事基调,似乎要带领读者穿越千年的时光,去探寻中国观赏竹的源远流长。文字的运用非常考究,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像是在听一位资深学者娓娓道来。我特别关注书中对竹子文化意涵的挖掘,不仅仅停留在植物本身的形态描述,更深入到它在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比如,竹子与文人雅士的关系,与诗词歌赋的结合,与绘画艺术的相互影响等等,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一种“竹文化”的全景图,让读者在欣赏竹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它背后所蕴含的东方美学和哲学思想。此外,书中在植物学上的专业性也让我印象深刻,从基因学、分类学到生态学,似乎都有涉及,这对于想要深入了解竹子科学研究进展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学术盛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