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前世今生·解释1513个词条:别字大诠(精装) 杨民生

字的前世今生·解释1513个词条:别字大诠(精装) 杨民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民生 著
图书标签:
  • 文字学
  • 汉字
  • 字源
  • 别字
  • 语言文字
  • 文化
  • 历史
  • 杨民生
  • 精装本
  • 词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久点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47585
商品编码:29517144552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字的前世今生·解释1513个词条:别字大诠(精装)

定价:68.00元

作者:杨民生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153475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这是一位教师心血的结晶,也是探索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效率的有益尝试。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学生和大学文科声生学汉字的工具书。实在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学生拥有,也是广大传媒工作者案头的工具书。 --语言学家李行健

内容提要


解释词条1513条,正字为什么正,别字为什么别。一网打尽错别字,为使用添功力,为考试加分数。从汉字神奇的因形定义、造字规律出发,以甲骨文、金文、篆书到楷书一脉相承的角度解说2500多个常用汉字。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厘清字的内涵,追本溯源,逐一辨析其读音与词义,揭示出其易误易混的原因,让人从理性到感性来进一步认识汉字。学习《别字大诠》能正确理解和使用汉字,有利于不写别字,阅读文言文,减少考试时的失误,提高语文成绩。学习《别字大诠》能了解大量灿烂的古文化信息,知道古代占卜、祭祀、命官、遣将、战争、狩猎、礼仪、建筑、农桑、天象、历史、宗法、制度、饮食、衣饰等方面的知识,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目录


作者介绍


杨民生,1937年11月,安徽寿县正阳关人,祖籍浙江绍兴。1957年毕业于蚌埠二中,1961年毕业于合肥师范学院(今安师大)中文系。一直从事中等教育工作,并在大学兼课,1998年退休后教高考复读班,从教五十年。几十年来坚持大社会观施教,强调可操作教学,注重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在省市以上专业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教学和科研获得多个奖项。是全国语文教研会课堂教研中心4至8届理事、研究员,安徽语言学会会员、安徽太白楼诗词学会会员。退休后,在原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钻研文字学,写出《别字大诠》一书。1982年出版《语基》(安徽教育出版社,与人合作)、2017年出版《别字大诠》(中国青年出版社)、另有《今古汉语自学一次通》待出等。

文摘


序言



《古韵探微:汉字演变与文化意蕴》 一本深入探索汉字“形、音、义”流变,揭示中华文明深层脉络的通识读本。 卷首语:文字,文明的骨骼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基石,它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更是承载民族记忆、维系文化血脉的活态文物。每一个汉字,都是一段历史的浓缩,一个文化的缩影。然而,在日常书写与阅读中,我们往往习惯于接受汉字的既定形态,鲜少深究其“前世”的形态如何,又如何历经千年风霜,最终定型于今日的面貌。 《古韵探微:汉字演变与文化意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它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叙事方式,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隧道,亲历汉字的每一次蜕变,理解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与社会变迁。本书不同于单纯的字典或字汇释义手册,它是一部汉字“活化石”的深度解读史,一部探寻中华文化基因密码的导览图。 第一编:溯源——汉字的诞生与早期形态 本篇聚焦于汉字起源的神秘地带,探讨符号到文字的飞跃过程。 1. 刻画符号的微光: 追溯贾湖遗址、半坡遗址等考古发现中出现的刻画符号,分析这些早期标记与成熟汉字之间的潜在关联,辨析“记事符号”与“语素文字”的本质区别。 2. 结绳而治与书契并行: 探讨古代社会信息记录方式的多样性,重点分析甲骨文体系形成前,如陶文、岩画等载体所展现的原始表意倾向。 3. 殷商的成熟体系:卜辞的文字王国: 详细剖析甲骨文的结构特征、造字规律(六书理论在甲骨文中的初步体现),以及它作为国家权力、宗教祭祀载体的核心功能。重点解析甲骨文中常见的高频动词、名词,以及它们在当时的社会结构中的定位。 第二编:蜕变——从小篆到楷书的规范之路 汉字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规范化、线条化的历程。本卷着重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字体革新,及其背后的政治与审美驱动力。 1. 秦系的统一:书同文的意义: 深度解析李斯主导的小篆的标准化工作,不仅仅是文字形态的统一,更是中央集权制度对文化层面的强力整合。分析小篆的象形意味如何被“线条化”所取代,为后世隶变打下基础。 2. 隶变的革命: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史上最关键的一次“断裂”。本部分详尽阐述隶变中“蚕头燕尾”的笔画特征的形成原因(如书写效率的提升),以及隶书如何彻底将汉字的图画性降到最低,确立了笔画的独立意义。 3. 魏晋风骨与书体确立: 探讨草书的抒情化发展(章草、今草),以及楷书(真书)如何从隶书中脱胎而出,成为官方和日常的标准字体。分析钟繇、王羲之等大家在这一定型过程中的贡献,探讨魏晋时期士人对“法度”与“意趣”的平衡追求。 第三编:结构——汉字形体的内部逻辑与演化推演 本书的第三部分,深入汉字构件的内部构造,探究“字形”如何承载“词义”。 1. 六书:超越偏旁部首的造字原理: 不仅罗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主要造字法,更着重于剖析“转注”与“假借”在中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实际应用案例,揭示这些原理在不同时代侧重点的变化。 2. 形旁与声旁的动态关系: 聚焦于形声字,分析其声旁和形旁随时间推移可能发生的意义漂移现象。例如,探讨某一“声符”在不同时代、被赋予不同“义符”后,其音韵的演变轨迹。 3. 繁化与简化的辩证: 客观分析汉字繁化(如魏晋至隋唐的增笔、增构件)的原因——往往与文献积累和辨识需求有关;并深入探讨现代简化方案的原则、得失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第四编:流变——词义的漂移与文化的印记 汉字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其词义的伸缩、增减,直接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 1. 词义的窄化与泛化: 通过具体的词汇实例,如“走”(古时指跑动,今多指行走)、“庶”(古时指众多,今多指庶民),展示词义如何随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发生聚焦或扩散。 2. 哲学语汇的古今异位: 探讨古代重要的哲学概念词汇,如“道”、“气”、“性”、“理”等,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的初始含义,以及它们在宋明理学框架下意义的深化与定型。 3. 汉字与异域文化的回响: 简要分析汉字传入东亚其他国家(如日语、韩语、越南语)后,在融入当地文化后产生的音韵和语义上的分化现象,展现汉字作为文化载体的传播力。 结语:凝视当下,面向未来 《古韵探微》最终旨在提醒读者:我们所使用的每一个汉字,都携带着厚重的历史信息。理解它们的“前世今生”,不仅能提升文字的辨识能力,更能深化我们对中华文明发展逻辑的洞察。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工具,让读者能够以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书面语,体会“字如其人,文如其史”的深刻内涵。 本书内容充实,论证严密,语言平实流畅,适合所有对汉字学、中国历史文化及语言文字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文科学生及研究人员参考研读。它不是一本查找“错别字”的工具书,而是一部关于“为什么是这个字”的文化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字的前世今生·解释1513个词条:别字大诠》摆在案头,初翻时就被它磅礴的气势所震撼。装帧设计典雅大气,精装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子学者的严谨和对文字的敬畏。我一直对汉字的演变过程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每一个方块字背后都藏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是历史的缩影。这本书显然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普及读物,它更像是一部细致入微的工具书和研究资料的集合体。光是“解释1513个词条”这个数字就让人肃然起敬,这背后需要耗费多少心血去考据、去辨析、去梳理啊。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容易混淆的“别字”的辨析部分,毕竟在日常书写和阅读中,我们常常被一些形近字、音近字所困扰,这本书想必能提供一个清晰而权威的解答。希望能从中领略到作者在文字学上的深厚功底,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哪个是对的”,更能深入挖掘“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误用”,从而真正理解汉字的内在逻辑和演变规律。从封面和标题来看,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摩挲、细细品味的案头必备宝典,对于任何一个热爱汉字文化的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字的前世今生·解释1513个词条:别字大诠》时,我原本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我过去也买过不少关于汉字源流的书,很多要么内容过于浅显,要么过于学术化,读起来枯燥乏味,难以坚持。但杨民生先生这本,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扎实和全面。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字形的变化,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前世今生”的叙事框架。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别字”问题上的态度,不是一味地指正错误,而是将这些“错别字”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考察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语音流变,这使得辨析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把钥匙,打开我对于一些古代文献中常见难点词汇的理解之门。我期待看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笔画增减或偏旁换位,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一个词义的演变轨迹。这种层层剥茧的探究方式,远比死记硬背字形结构要来得更有价值,它满足了我对文字背后文化密码的好奇心。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文学有涉猎的业余爱好者,我深知古籍阅读中“一字之误,全篇意改”的风险。因此,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常见易混淆词条的权威参考书。《别字大诠》这个副标题抓住了我的痛点。我希望这本书在解释1513个词条时,能提供详实的多角度对比,比如从甲骨文、金文到篆隶楷的演变路径,再结合不同朝代对同一词语的不同用法,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网络。光是名字“前世今生”就暗示了其叙事的高度和深度。我特别留意了“精装”的质感,这表明出版方对内容的重视,好的装帧能更好地保护书中的珍贵资料,也提升了阅读体验。我设想,在对照古籍时,只需翻到相应词条,就能立刻得到清晰的考证和准确的释义,大大提高研究效率。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不满足于表面解释、追求文字本源的深度学习者量身打造的利器。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和信息量让我联想到过去那些浩如烟海的字书,但《字的前世今生》听起来更具现代的整理思路。我个人对“别字”的误用现象深感困惑,尤其是在一些约定俗成的错误流传甚广的情况下,如何去“正本清源”?我希望作者杨民生先生能提供一种既有学术支撑又易于普通读者理解的论述方法。譬如,对于一个词条的解释,是否能穿插一些生动的历史小故事或名人轶事,来加深我们对这个词汇生命历程的记忆?如果能做到将严肃的文字学研究与生动的文化普及相结合,那这本书的价值将不可估量。我期待的不仅是查阅工具,更是一次与文字“对话”的旅程,去感受那些被时间冲刷,却依然顽强流传的汉字精神。这种跨越时空的交流,正是阅读此类书籍最大的魅力所在。

评分

拿起这本《字的前世今生·解释1513个词条:别字大诠》,我首先关注的是其体系的完整性。1513个词条,这是一个非常具体且可量化的目标,显示出作者在选取和编纂上的审慎态度。我推测,书中必然包含了许多容易被忽略但影响深远的词汇辨析,而非仅仅关注那些人尽皆知的常见别字。对我来说,一本优秀的字书,其价值在于能够纠正那些根深蒂固的认知偏差。我希望能看到,对于每一个词条,作者是如何界定其“今生”的标准用法,以及追溯其“前世”是如何一步步演变到今天的形态,中间经历了哪些“歧路”——也就是那些成为别字的原因。装帧的精美让人赏心悦目,但真正吸引我的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它承诺提供一个全面的、可供信赖的文字参考平台。这本书,大概率会成为我书架上那个,每当我对某个汉字感到困惑时,会立刻伸手去拿的那一本“定海神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