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编纂忆往 孙厚璞 9787532650224

《汉语大词典》编纂忆往 孙厚璞 978753265022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厚璞 著
图书标签:
  • 语言学
  • 词典编纂
  • 汉语史
  • 孙厚璞
  • 回忆录
  • 学术著作
  • 中国语言文化
  • 辞书学
  • 文化史
  • 个人经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十翼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50224
商品编码:2952082689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汉语大词典》编纂忆往

定价:48.00元

售价:39.4元,便宜8.6元,折扣82

作者:孙厚璞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32650224

字数:250000

页码:303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由《汉语大词典》*版的回忆性文章组成,作者均为参加*版编纂的编写者或编辑,回顾了*版编纂过程中的诸多鲜为人知的逸闻旧事,读起来较有趣味性。书中还展示了一版《汉大》珍贵的图片资料,如关于关于汉大编纂的中央办公厅文件,有当时领导批示,还有学者的手写信件。以及当时编发的编纂手册、引书格式、收词原则、工作简报等珍贵资料。
本书的出版作为本次汉大二版修订的周边性产品,有的纪念意义,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中的一些编纂过程的描述、学术问题的经验探讨对我们本次修订也有的指导意义。

内容提要


《<汉语大词典>编纂忆往》,由《汉语大词典》*版的回忆性文章组成,主编为原《汉语大词典》编写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办公室主任,作者均为参加*版编纂的编写者或编辑,孙厚璞等回顾了《汉语大词典》1986年出版*卷,1994年全书出齐。这在我国辞书编纂史上,是一个空前的盛举。它对我国迅速发展的汉语辞书编纂事业,起到了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作用。《汉语大词典》是一部既收今词,又收古词,也收“不古不今”的语词,具有汉语词语的总汇那样性质的词典,供人查阅和参考。全书编写方针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所谓“源流并重”,是说每一条词语的解释都应尽可能依据历史原则,理清词义的来源和演变,发生和发展。在处理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关系时,又以词汇意义为主。同时,考虑到辞书的实用性,为了帮助读者解决在语文学习和运用、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词语的用法也要适当注意,把历史性词典和记录性详解词典的特点结合起来。
《<汉语大词典>编纂忆往》一书则由关于编纂《汉语大词典》*版的回忆性文章组成,作者均为参加*版编纂的编写者或编辑,回顾了*版编纂过程中诸多鲜为人知的逸闻旧事;还展示了一版《汉大》珍贵的图片资料,如关于关于汉大编纂的中央办公厅文件,有当时领导批示,还有学者的手写信件。以及当时编发的编纂手册、引书格式、收词原则、工作简报等珍贵资料。*版编纂过程中的诸多逸闻旧事,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目录


孙厚璞:梅花香自苦寒来——《汉语大词典》编纂前十载工作纪事
吴琦幸:编纂《汉语大词典》的那些日子、那些人
陈增杰:《汉语大词典》:一个老兵的回顾
张如元:《汉语大词典》:一个小兵的回忆
赵恩柱:参加《汉语大词典》编纂工作杂记
吴连生:我与《汉语大词典》
黄金许:雪泥鸿爪忆《汉大》
李鸿褔:《汉语大词典》审音纪实
陆锡兴:在“汉大”古今字争论中的喜悦与烦恼
郭忠新:分卷主编负责制能出好书快出书
虞万里:《汉语大词典》编纂琐忆——兼谈“夺情 ”与“邺架”义项之缺失缘由
徐文堪:略论《汉语大词典》的特点和学术价值《汉语大词典订补》后记
马君骅:回答?解惑?信息量——从《汉语大词典》编纂实践说释义
刘俊一:话说《汉语大词典》审音及其他
章锡良:一部高水准的精神产品
赵应铎:我们的业务汇报会——《汉语大词典》编写中的几个小故事
钱玉林:汉语古典文学语词的宝库
李明权:佛教语与《汉语大词典》
孙立群:《汉语大词典》插图的特点与工艺流程

作者介绍


孙厚璞,原《汉语大词典》编写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办公室主任,于1975—1984年承担《汉语大词典》编纂的组织、沟通、协调、领导工作,为《汉语大词典》版出版做出了突出贡献。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介绍,旨在不提及您提到的那本《汉语大词典》编纂忆往 孙厚璞 9787532650224 的内容。 --- 《中华文明的基石:先秦哲学思想探微》 作者: 李文博 出版社: 华夏文化出版社 ISBN: 9787507548921 页数: 780页 内容简介: 《中华文明的基石:先秦哲学思想探微》是一部深度挖掘和系统梳理中国古代哲学源头的学术专著。本书以其扎实的文献基础和创新的研究视角,引领读者穿越时空,直抵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形成之地——先秦时期。作者李文博教授,凭借其数十年的深厚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剖析,旨在揭示这些思想如何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华社会结构、伦理道德乃至政治哲学的基本框架。 本书的叙事脉络清晰,结构宏大而不失精微。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各家学说,而是着力于探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它们在面对“天下大乱,孰能治之”的共同命题时所提供的不同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思想的萌芽与轴心时代的开启 开篇部分,作者追溯了殷商的巫术与信仰,探讨了周初“礼乐制度”的建立对早期宇宙观和政治伦理的塑形作用。重点分析了“天命观”如何在中国早期政治合法性中占据核心地位,并为后世的“君权神授”与“民本思想”的张力埋下了伏笔。作者引入了“轴心时代”的概念,论证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空前活跃,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催生了对生命意义、社会秩序的根本性追问。 第二部分:儒家的“仁”与“礼”的精微解析 儒家思想是本书的重中之重。李文博教授对孔子思想的阐释,着眼于“克己复礼”背后的个体道德实践与社会秩序构建的统一性。他细致地辨析了“仁”在不同语境下的多重含义,从“爱人”到“忠恕”,层层递进,展现了儒家思想的强大生命力。 书中对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作者认为,孟子对“四端”的强调,是对个体内在道德潜能的极致肯定,而荀子的“化性起务”则更侧重于社会制度和后天教化的力量。这种对比不仅澄清了两者在人性论上的差异,更揭示了后世中国社会在“德治”与“法治”之间摇摆的哲学根源。 第三部分:道家的超验与审世智慧 对于老庄之道,本书采取了疏导相结合的研读方式。作者认为,先秦道家是对当时僵化的礼乐制度和喧嚣的争辩的深层反思与超越。老子的“道”被视为一种不可名状的本源力量,对“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进行了深刻解读,强调统治者应顺应自然规律,减少干预。 庄子的思想则被置于“个体精神自由”的高度来考察。书中详细分析了“逍遥游”的哲学意蕴,即如何通过“齐物”和“坐忘”来摆脱世俗价值的束缚,实现心灵的绝对解放。作者特别指出,道家的超验性思维,对后世文人墨客和隐逸文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四部分:法家、墨家及其他流派的社会实践 本书对法家和墨家的论述,则侧重于其实践性和社会功用。对于法家,作者梳理了从管仲到韩非的演变历程,重点分析了“法、术、势”三要素的内在逻辑,及其在战国晚期实现国家富强和统一的过程中所展现的冷峻理性。 墨家学说的“兼爱”、“非攻”与“尚贤”,被置于其独特的社会组织形态——墨家的军事和技术实践中加以理解。作者强调了墨家思想中蕴含的朴素的平等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探讨了为何这一充满活力的学派最终未能成为主流,以及其思想碎片如何渗透到后世的工匠精神和民间组织中。此外,阴阳家、名家等重要流派的理论贡献也被简要而精确地勾勒出来。 学术价值与阅读体验: 《中华文明的基石:先秦哲学思想探微》的价值在于其宏大的视野和扎实的文本功夫。它不仅是先秦思想研究领域内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更是对现代人理解中国文化基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读物。作者的语言严谨而不晦涩,论证逻辑缜密,善于从繁复的古籍文本中提炼出清晰的哲学脉络。对于高校师生、文化研究者以及所有渴望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思想根源的读者而言,此书都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之作。它帮助读者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先秦哲学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华文明的深层结构。 ---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字的张力所吸引。作者的叙述娓娓道来,仿佛带着我们一同回到了那个特定年代,亲身经历了《汉语大词典》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那些关于资料搜集、释义考证、乃至版本校对的细节,都被勾勒得栩栩如生。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了解一部工具书的诞生史,不如说是在与一群执着的文字匠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特别是对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字词,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挖掘和学术争论,被描摹得引人入胜。这不仅仅是一部回忆录,更像是一部生动的中国当代学术史的侧影,让人深思文字的生命力和文化传承的重量。那种为了追求准确和完备所付出的心血,即便是今天数字化的时代,也依然闪耀着宝贵的光芒。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沉稳而又不失细腻的韵味,读起来让人心头一暖。它不像一些枯燥的编纂手记,而是充满了作者个人的情感投射和对语言文字的深厚热爱。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一些经典词条处理过程的描绘,那种在无数种可能性中最终锁定最精炼、最恰当的解释的过程,简直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创作。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平日里习以为常的那些词汇,意识到每一个字背后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无数先辈的智慧。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轶事或者深刻的感悟,使得整部作品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冗长,反而有种一气呵成的酣畅淋漓。

评分

对于一个对语言学稍有涉猎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幕后”视角。我们通常只看到了宏伟的成品,却鲜少体会到背后的“千锤百炼”。作者没有过多地使用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用非常贴近生活的语言,讲述了学术工作者如何面对巨大压力、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依然坚守学术的良知和标准。其中关于不同学者之间观点碰撞、妥协与坚持的部分,读来颇有戏剧张力,展现了“求同存异”在严肃学术研究中的具体实践。这让我想起前辈们在面对浩瀚的汉语世界时,那种敬畏而又充满探索精神的状态,是值得我们新一代学习和铭记的宝贵精神财富。

评分

阅读这本回忆录的体验,如同在老旧的木质书房里,听一位资深的学者,在壁炉旁,用低沉而坚定的声音,讲述他一生的心血所在。那种年代感和真诚感是无法用现代快速传播的资讯所替代的。我特别关注到作者对于某些地方方言和特殊用法的收录态度,体现出一种对汉语“全貌”的追求,不遗漏任何一个角落的生命力。这种对“大”的执着,不仅体现在词条数量上,更体现在对文化脉络的梳理上。合上书本时,心中涌起的是对这些老一辈学者深深的敬意,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后人筑起了一座坚实的语言文化高塔。

评分

坦白讲,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向技术性的工具书编纂回顾,可能会有些枯燥,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成功地将严肃的学术工作描绘成了一部充满人情味的史诗。书中描写的那些深夜灯下的伏案工作,那些因一个字的不同理解而引发的激烈讨论,都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治学”二字的认知。它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充满汗水和智慧的行动。特别是关于如何平衡收录的广度与释义的深度之间的矛盾,作者的描述充满了洞察力。这本书不仅是对一部伟大词典的纪念,更是对一个时代知识分子集体精神风貌的生动记录,非常值得所有对文化史和文字学感兴趣的人细细品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