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无线网络编码 |
| 作者 | 周清峰 |
| 定价 | 78.00元 |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 ISBN | 9787115366412 |
| 出版日期 | 2014-1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无线网络编码》主要讨论网络编码在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技术难题、解决方案以及新的技术发展方向。针对无线双向中继网络下的网络编码技术,《无线网络编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部分讨论在三节点双向中继系统中,完成一双符号交换需要三个时隙的链路层网络编码;第二部分讨论完成同样的符号交换仅需要两个时隙的物理层网络编码。 具体来说,部分主要包括:三时隙链路层网络编码技术、链路层网络编码在多中继系统中的扩展、采用链路层网络编码下网络传输协议的设计。第二部分主要包括:两时隙物理层网络编码技术、物理层网络编码下的若干高级算法、物理层网络编码在多天线中继系统中的研究以及基于网络编码的双向中继系统的容量与安全性研究。 《无线网络编码》可作为高校通信专业本科高年级的选修教程或者研究生的课程教材,也可作为无线通信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双向中继信道和网络编码概述 1.1 网络编码在无线中继信道中的应用 1.1.1 链路层网络编码简介 1.1.2 物理层网络编码简介 1.2 双向中继信道的扩展 1.2.1 TWRC并行多中继 1.2.2 TWRC串行多中继 1.2.3 多源节点单中继系统 1.2.4 多节点多天线中继系统 1.2.5 多节点多中继多跳系统 1.3 全书架构与逻辑关系 参考文献 部分 链路层网络编码 第2章 简单链路层网络编码算法 2.1 网络编码 2.1.1 同步网络编码 2.1.2 异步网络编码 2.1.3 使用网络编码的双向中继信道速率域、合速率分析 2.2 联合网络编码与叠加编码(INSC)技术 2.2.1 系统模型 2.2.2 INSC机制的分析 2.2.3 不同机制间的比较及仿真 2.3 COPE无线网络编码的实现 2.3.1 无线网络编码COPE简介 2.3.2 COPE重要设计细节 2.3.3 无线网络编码的增益 2.3.4 COPE在一些简单拓扑结构中的实验 2.4 网络扩频码 2.4.1 完全互补序列及应用 2.4.2 网络扩频码 2.4.3 应用实例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扩展链路层网络编码算法 3.1 信道编码与网络编码联合算法 3.1.1 应用背景 3.1.2 系统模型 3.1.3 直接网络编码 3.1.4 软网络编码 3.1.5 软网络编码的性能分析 3.1.6 软网络编码的性能仿真 3.1.7 相关理论推导 3.2 多天线链路层网络编码算法 3.2.1 多天线双向中继中基于链路层网络编码的重传机制 3.2.2 MIMO双向中继网络 3.2.3 MIMO双向中继网络的网络模拟实现 3.2.4 重传机制的比较分析 3.2.5 MIMO网络编码的双向多跳中继网络硬件原型 3.3 中继选择算法 3.3.1 单中继选择算法 3.3.2 双中继选择算法 3.3.3 中继选择算法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4章 链路层网络编码网络协议分析 4.1 基于网络编码的调度 4.1.1 网络编码与调度的关系 4.1.2 自适应网络编码调度 4.1.3 网络编码与机会调度 4.1.4 MIMO与网络编码联合调度 4.1.5 MIMO与网络编码联合调度的算法分析 4.2 基于网络编码的数据链路层协议设计 4.2.1 网络编码与重传 4.2.2 网络编码在重传中减少时延 4.2.3 网络编码重传次数分析 4.3 基于网络编码的路由层协议设计 4.3.1 集中式编码感知路由 4.3.2 编码感知路由度量 4.3.3 分布式路由协议设计 4.3.4 改进型机会路由协议与网络编码 4.4 基于网络编码的应用层协议设计 4.5 其他课题 4.5.1 可解码包数大问题 4.5.2 小转发次数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物理层网络编码 第5章 简单物理层网络编码算法 5.1 PNC简介 5.1.1 传统传输方案(TS方案) 5.1.2 链路层网络编码传输方案(SNC方案) 5.1.3 物理层网络编码 5.2 PNC的理论推广 5.2.1 PNC的分类 5.2.2 有限集合物理层网络编码(PNCF) 5.2.3 无限集合物理层网络编码(PNCI)与PNCF的比较 5.3 影响PNC应用的其他因素 5.3.1 噪声的影响 5.3.2 重传机制的影响 5.3.3 前向纠错及信道编码的影响 5.3.4 同步的影响 5.3.5 信道的影响 5.3.6 网络拓扑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6章 高级物理层网络编码算法 6.1 基于链路信道编码的PNC映射 6.1.1 同步信道编码PNC 6.1.2 异步信道编码PNC 6.1.3 数值结果与讨论 6.2 优映射PNC 6.2.1 双向中继的两个阶段 6.2.2 映射和星座设计 6.3 盲已知干扰消除算法 6.3.1 系统模型和系统构架 6.3.2 平坦衰落信道中盲已知干扰消除算法 6.3.3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中的BKIC 6.3.4 性能分析 6.3.5 数字仿真 参考文献 第7章 多天线物理层网络编码 7.1 线性MIMO PNC方案 7.1.1 线性MIMO网络编码模型 7.1.2 线性MIMO PNC检测 7.1.3 误码率性能分析 7.1.4 仿真与数值结果 7.2 PNC信道量化 7.2.1 基于VBLAST的MIMO NC方案 7.2.2 PNC信道量化方案 7.2.3 分集性能分析 7.2.4 仿真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8章 双向中继信道容量 8.1 高斯TWRC信道容量 8.1.1 PNC信息容量的外界 8.1.2 链路到链路的信道编码PNC 8.1.3 在对称TWRC中可达的对称信息率 8.1.4 点到点信道编码的ANC方案 8.2 PNC在安全传输中的应用 8.2.1 系统模型 8.2.2 安全传输信息率 8.2.3 可达安全信息率上限 8.2.4 数值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名词索引 |
| 编辑推荐 | |
| 专业技术书籍,*前沿的研究成果与研究热点 外极具知名度的物理层网络编码的创始人执笔 理论基础知识和前沿科技成果之间的平衡,是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附有部分仿真代码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尝试着去理解书中关于“随机线性网络编码”的部分,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如何权衡计算复杂度和性能提升的讨论。我一直觉得,技术方案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其工程可行性上,即在实际资源限制下能达到何种效果。然而,这本书似乎更热衷于证明理论上的最优性,而对于在有限的计算能力和带宽限制下,如何进行实际的编码矩阵选择、如何处理解码延迟等实际问题,着墨不多,或者说,我没有找到我希望看到的那些细节。这让我感到有些遗憾,仿佛作者在构建一个完美的数学模型,但这个模型在现实世界的“泥泞”中如何运作,却成了次要的讨论。如果它能更早地引入一些“工程上的妥协”或者“实际系统中的挑战”作为讨论的切入点,也许能更好地吸引我这样关注落地性的读者。目前看来,它更像是理论家写给理论家看的结晶,而不是给工程师准备的工具书。
评分说实话,我这本书买回来之后,大部分时间它都安静地躺在书架上,偶尔我会拿出来翻几页,但很快又会因为理解上的困难而合上。我不是说它不好,毕竟它的内容深度显然是毋庸置疑的,对于那些需要在该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人来说,它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料。但对我个人而言,它更像是一个“知识的纪念碑”,而非“实用的指南”。我需要的知识,更像是那种可以立刻拿来解决手头问题的“螺丝刀”,而这本书更像是制造螺丝刀的那个高精密的冶炼炉——虽然重要,但对我目前的工具箱来说,有点过于庞大和专业化了。我最终放弃了深入阅读,转而去寻找那些侧重于应用层网络协议和实际部署案例的书籍。这本书,我只能说,它找到了它的目标读者,但很不幸,我不是其中之一。
评分这本书,咳咳,其实我压根就没读完,甚至可以说,我只是翻了翻目录和前言就决定弃坑了。我对技术书籍的耐心一向有限,除非它真的能抓住我的眼球,否则我宁愿去看小说。这本《无线网络编码》,名字听起来就高深莫测,充满了各种我不太熟悉的缩写和复杂的理论名词,比如“网络编码增益”、“线性代数在信息论中的应用”之类的。当我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图表时,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大学时代那些让人头疼的高数课。我承认,可能是我的背景不够硬核,对于这种偏理论、重数学推导的著作,我实在提不起兴趣。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份非常详尽的、面向专业研究人员的教科书或参考手册,而不是给像我这样只是想了解个大概、有个基本概念的普通技术爱好者的入门读物。如果作者的目标读者是那些正在进行相关领域博士研究或者资深工程师,那这本书的深度无疑是足够的,但对我而言,它就像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我连攀登的意愿都提不起来。我更喜欢那种结合实际案例,用更直白的方式阐述核心思想的书籍,这本书显然走的是另一条路子。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无线网络编码”这个概念本身是挺吸引人的,想象中能解决无线通信中的一些效率瓶颈。然而,阅读体验着实让人一言难疑。我本来期望看到一些关于如何利用编码技术在多跳网络中提升吞吐量、降低延迟的生动例子,也许是某个实际部署案例的深度剖析,或者至少是一些便于理解的类比。可这本书,它给我的感觉是完全沉浸在数学的海洋里,各种定理、引理层出不穷,证明过程冗长而复杂。我试图跳过一些章节直接看后面的应用部分,结果发现,不理解前面的理论基础,后面的应用讨论就成了空中楼阁,根本无法跟上作者的逻辑链条。这让我不禁怀疑,作者是不是过于追求理论上的完备性,而忽略了读者的可读性和工程实践的可操作性。对于我这种更偏向应用层和系统架构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高得有点不近人情,感觉像是被关在了一扇只有数学家才能打开的门外。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嗯,怎么说呢,挺“传统”的,就是那种典型的学术专著风格。字体、行距,包括图表的绘制,都非常工整,但也因此显得有些刻板和沉闷。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技术书如果不能在视觉上给人带来一些愉悦感或者至少是清晰的引导,很容易让人分心。我翻阅时,总感觉像是在阅读一份年代久远的会议论文集,缺乏现代技术书籍应有的那种清晰的脉络和视觉上的层次感。尤其是在讨论那些复杂的编码方案时,如果能用更现代、更具解释性的图示来辅助理解,而不是单纯依靠公式堆砌,体验会好很多。我理解学术书籍可能不追求华丽,但至少应该保证信息的有效传达。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稍微有些力不从心,读起来感觉像是在啃一块没有调味的干硬面包,虽然营养丰富,但实在难以入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