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首都标准化:现状与前景
定价:45.00元
作者:陈言楷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0302705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标准化是国际市场竞争的主要形式。实施标准化战略是解决产品标准水平低、企业标准意识差、品牌技术含量少的重要举措;是在新形势下落实中央对北京“世界城市、国家首都、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的重要手段,是促进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本书结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首都区县和重点行业与标准化工作相关的2384家企业、机构进行调研,阐述成就,点明问题和需求,通过因素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首都标准化自主创新型战略的方案,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本书可供行政和管理部门、标准化政策和管理研究部门及企业、高校和研发机构相关人员参考。
内容提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标准竞争已成为国际上除产品、品牌竞争之外,一种层次更高、意义更大、影响更广的竞争手段。
本书在对国内外标准化战略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以首都标准化发展的数据和事件为基础,总结了首都标准化工作的成果,并通过调研分析了首都标准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本书还运用内外部因素矩阵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并结合定性分析,确定了首都标准化的发展战略。
本书可供标准化工作者和管理者、标准化研究人员、企业管理者以及经济、贸易、技术领域有关人员和社会公众参考。
目录
总序(李京文)
序(姚娉)
前言
章 绪论
第二章 标准与标准体系
节 标准的概念
第二节 标准的分类
第三节 标准体系
第三章 标准化的概念
节 标准化的内涵
第二节 标准化的形式
第三节 综合标准化
第四章 国内外标准化战略的比较
节 国外发达经济体标准化战略比较
第二节 国内省市标准化战略比较
第五章 首都标准化现状
节 首都标准化概况
第二节 首都标准化工作成果
第三节 首都标准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需求
第六章 首都标准化发展内外部因素的IFE和EFE矩阵分析
节 首都标准化发展内部因素的IFE矩阵分析
第二节 首都标准化发展外部因素的EFE矩阵分析
第七章 首都标准化发展战略选择的SWOT分析
第二节 首都标准化发展备选战略(SO-WO-ST-WT)
第二节 首都标准化备选战略的评价及战略选择
第八章 推进首都标准化工作的建议
第九章 案例分析
节 生产力促进A中心
第二节 北京市B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节 北京C集团有限公司
第四节 奥运标准体系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在京名单
附录二 国家认证机构一览表
附录三 北京市认证咨询机构一览表
附录四 首都标准化现状与发展调研问卷
附录五 “首都标准化现状与发展问卷调研”有效问卷统计表
附录六 首都市民标准化意识问卷调研
附录七 管理机构的问卷调研
附录八 行业协会、研究所、检测机构等中介机构问卷调研
附录九 企业标准化现状调研
附录十 重点行业的选择
附录十一 现代服务业标准化问卷调研
附录十二 信息产业标准化问卷调研
附录十三 农业产业标准化问卷调研
后记
致谢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对它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毕竟“标准化”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枯燥的学术味,感觉像是要啃一本厚厚的官方文件。然而,一旦翻开目录,那种预期的沉闷感立刻就被一种别样的气息取代了。作者似乎并没有把重点放在那些冷冰冰的条文和数字上,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宏大的图景。我印象最深的是开篇对“城市生命力”与“标准体系”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那种论述角度非常新颖,仿佛一下子把我们从文件堆里拽了出来,置于现代都市的喧嚣之中。它开始探讨的那些关于信息流、物流乃至市民行为模式如何被“看不见的标准”所塑造和引导的问题,让我这个常年穿梭于城市脉络中的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那种感觉就像是,你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某些城市区域总是能高效运转,而另一些地方则总是显得错综复杂——原来背后都有其深层的、被精心设计的或者自然演化的规范在起作用。这种从宏观哲学高度切入具体城市治理的叙事手法,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完全颠覆了我对这类专业书籍的刻板印象。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写标准,而是在教你如何“看见”标准如何支配生活。
评分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才把其中关于“历史脉络与未来锚点”的那几个章节细细品读完毕,那种感觉简直像是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考古挖掘。作者在回顾过去几十年首都城市规划和管理标准变迁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惊人的文献功底和严谨的逻辑链条。他没有采用那种简单的“时间轴罗列”的方式,而是巧妙地将重大的社会事件、技术革新,甚至是几次关键的城市功能转型,嵌入到标准的修订和推广过程中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标准——比如垃圾分类的容器规格,或者公共标识的字体大小——如何累积成影响市民日常体验的巨大合力进行了深入剖析。这种细节的关注,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脚踏实地”的烟火气。读到某些关于旧城改造中标准冲突的案例时,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笔下那种微妙的遗憾和对地方文化保护的深切关怀,这使得整本书的基调在客观分析之余,多了一份人文的温度。
评分整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讲究,阅读体验流畅得有些出乎我的意料。通常这类涉及到政策解读和技术规范的书籍,常常会因为章节间的跳跃性而显得支离破碎,让人抓不住重点。但这本书显然在编辑和组织上花费了大量心血。它就像是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个齿轮——从基础概念的界定,到具体应用场景的分析,再到未来趋势的预判——都咬合得天衣无缝。特别是关于“智慧城市”建设这一前沿领域,作者的处理方式显得尤为审慎和高明。他没有盲目鼓吹技术的万能性,而是冷静地剖析了在追求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数据安全风险、算法偏见以及“数字鸿沟”的扩大等现实困境。这种平衡了理想与现实的论述,让人感到非常踏实。它不是一味地赞美进步,而是更像一个清醒的观察者,提醒我们在奔向未来“完美标准”的路上,千万不要遗失了对“人”的关怀和对不确定性的敬畏。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行文中展现出的那种学者的克制与洞察力。他似乎总能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将首都的标准化问题置于全球城市竞争和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去审视。这种宏观视野,使得即便是讨论一些看似非常本土化和技术性的议题时,也能从中读出更深层的时代意义。比如,书中对于不同层级标准之间权限划分和协调机制的描述,不再是干巴巴的制度介绍,而是被描绘成一场复杂的利益博弈与资源分配的艺术。它揭示了“谁来制定标准”和“标准如何被执行”背后所蕴含的权力结构。这种“解构”问题的能力,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我感觉我不再只是一个城市的使用者,而开始像一个半专业的观察员,尝试去理解那些驱动城市高效运转的底层代码,那种顿悟感是非常令人满足的。
评分这本书读完之后,留下了一种长久的回味,它不像某些畅销书读完就束之高阁,而是会时不时地跳出来,影响你对周围环境的判断。我发现自己现在走在街上,会下意识地去注意路灯的高度、人行横道的宽度、甚至是公共厕所的标识清晰度,并思考这背后是否存在某种未被完全贯彻的“最优解”。它成功地将一个原本冷门的主题,激活成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生活哲学。这种由内而外的影响力,正是优秀非虚构作品的魅力所在。它没有提供一套可以直接套用的“标准模板”,但这恰恰是它最宝贵的地方——它教会你如何建立一套自己的思考框架,去批判性地审视和评估你所身处的这个被标准化的世界。这本书更像是一把钥匙,帮你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城市运行奥秘的门,让人在合上封面前,就已经开始期待下一次的阅读和再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