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认知无线电与认知网络
定价:36.00元
作者:张勇,滕颖蕾,宋梅著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5635289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认知无线电与认知网络》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认知无线电和认知网络两大技术,认知无线电网络是目前成熟的认知网络实例化网络应用。本书从认知科学方法论特性开始,具体介绍了认知无线电的发展、频谱感知和分配,重点介绍协同感知技术,频谱共享技术;认知网络定义、特征及关键技术、认知网络路由、跨层设计及安全问题,标准化进展和认知无线电实验平台等。
《认知无线电与认知网络》旨在为研究认知无线电、认知网络及下一代网络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特别是从事该方向理论研究和算法设计的人员作为专业学习书籍使用。同时,本书也适合学习认知无线电、认知网络技术的大专院校的相关专业师生提供阅读参考,并可作为理论教材和学习参考书。
目录
章 认知科学与技术
1.1 认知科学的发展
1.2 认知技术概述
1,3 认知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发展应用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认知无线电概述及发展
2.1 认知无线电概述
2.2 认知无线电的应用
2.3 认知无线电的发展前景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频谱感知
3.1 频谱感知技术概述
3.2 单点感知技术及其性能比较
3.3 协作感知技术及性能分析
3.4 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频谱机会预测
3.5 控制信道设计
3.6 感知系统设计上的权衡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频谱共享接入技术
.4.1 概述
4.2 集中式频谱共享技术
4.3 分布式频谱共享技术
4. 4 其他频谱共享技术
4.5 频谱聚合技术
4.6 频谱共享的挑战性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认知无线电网络路由协议
5.1 认知无线电环境中路由协议设计的特点
5.2 多射频多信道路由协议
5.3 常见认知无线电路由协议
本章参考文献
第6章 认知网络概述
6.1 认知网络的概念
6.2 认知网络的特点
6.3 认知网络的发展前景
6.4 认知网络的技术挑战
本章参考文献
第7章 认知网络架构
7.1 认知网络的认知过程
7.2 认知网络的架构
7.3 认知网络的jrrm功能
7.4 认知网络的dsm功能
7.5 认知网络的self-x功能
7.6 认知网络中的分布式学习推理
本章参考文献
第8章 认知网络的跨层设计
8.1 跨层设计概述
8.2 认知无线电网络的跨层设计
8.3 认知网络的跨层设计方案
8.4 认知网络跨层设计面临的挑战
本章参考文献
第9章 认知网络的安全问题
9.1 认知无线电的可靠性问题
9.2 认知无线电网络的攻击
9.3 认知网络的安全保护
9.4 认知网络的入侵检测
9.5 通信安全组成模块
9.6 未来研究方向
本章参考文献
0章 认知标准化现状
10.1 标准化现状概述
10.2 1eee 802.22标准
10.3 其他各大组织标准化进展
10.4 未来标准化工作
本章参考文献
1章 认知无线电实验平台
11.1 软件无线电
11.2 软件无线电的开发平台
11.3 实例应用
本章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未来通信技术方向的书籍,虽然具体书名涉及的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技术领域,但整体阅读体验非常令人振奋。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精力去梳理了那些看似复杂晦涩的底层逻辑,然后用非常清晰的脉络将它们串联起来。读起来,仿佛不是在啃一本技术手册,而是在跟随一位资深工程师的视角,逐步揭开一个宏大系统的设计蓝图。尤其欣赏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总能先提供一个生活化的类比或者一个历史背景,这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入门门槛。例如,书中对频谱资源动态调度的描述,就通过模拟一个繁忙的交通路口来阐释,让人茅塞顿开。此外,书中对于一些前沿算法的探讨,并非停留在公式推导的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在实际部署中可能遇到的性能瓶颈和优化路径,这一点对于希望将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这本书的排版也相当考究,图表清晰直观,代码示例的注释详尽到位,足以看出出版团队的专业素养。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和工程实用性的佳作,让人对接下来的技术发展充满了期待和清晰的认识。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类聚焦于“认知”和“智能决策”的专业书籍,读起来会像是在啃一本冷冰冰的教科书,充斥着密密麻麻的数学符号和抽象的模型,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作者们似乎拥有一种将复杂性优雅化解的魔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系统架构演进脉络的梳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技术名词,而是像讲故事一样,讲述了从固定分配到灵活共享的必要性,以及智能体如何在动态环境中实现自我感知、自我配置和自我优化的全过程。特别是关于异构环境下的决策融合部分,书中的论述非常具有前瞻性,它没有局限于单一场景的优化,而是着眼于整个网络生态的协同发展,这体现了作者们开阔的视野。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些“如果……会怎样”的假设性问题,这些思考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流畅,即便是涉及到复杂的控制理论部分,作者也努力用更具物理意义的语言去解释其背后的动机,而不是单纯依赖于数学证明。对于任何一个希望站在未来通信前沿,从事系统级创新的工程师或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参考指南,它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石和广阔的创新空间。
评分我最近在准备一个关于未来网络资源管理的研讨会,急需一本能够提供全面且深入见解的参考资料,幸运地找到了这本书。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讲解了“是什么”,更在于它深刻剖析了“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未来如何发展”。从读者的角度来说,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于“不确定性”这一核心挑战的处理方式。它没有试图用完美的模型去掩盖现实世界的随机性和干扰,反而将这种不确定性作为系统设计的出发点,从而提出了一系列基于概率和学习的鲁棒性解决方案。这种务实的态度非常难得。书中对不同层次的“认知”功能——从底层的数据采集到高层的策略制定——进行了细致的功能划分和接口定义,这对于我们设计模块化、可扩展的系统架构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自适应调节机制的章节,作者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仿真案例,展示了系统如何在外部环境剧烈变化时,快速收敛到最优或次优的工作状态,这种动态响应的细节描述,远比教科书上的理论阐述来得生动和可信。这本书的深度足以支撑博士级别的研究,但其清晰的逻辑链条又保证了高年级本科生也能从中获益良多。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原本有些担心其内容的艰深程度,毕竟涉及到“智能”与“无线”的交叉领域,概念必然繁多。然而,阅读体验出乎意料地轻松和富有启发性。作者们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注意力。他们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最难啃的骨头,而是循序渐进地搭建起知识体系。书中对关键概念的定义极其精准,每当引入一个复杂术语时,都会立即附带一个清晰的图示或一个简短的“实际意义”总结,这种设计极大地减轻了阅读时的认知负担。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能效和安全协同优化问题的探讨。在以往的许多文献中,这两个目标往往被割裂开来处理,但这本书却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来平衡资源消耗与信息保护之间的矛盾,这一点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路。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引用最新的国际研究成果时,处理得非常得体,既展示了研究的前沿性,又没有让读者迷失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引用中,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核心思想的提炼上。这本书像是一位耐心的导师,引导你一步步深入复杂的通信世界,同时又时刻提醒你关注实际应用中的权衡取舍。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是一份面向未来的行动指南,而非仅仅是知识的记录。我是一个偏向应用层面的工程师,更关心如何把理论变成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智能体”如何决策的抽象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实现这些决策所需的计算平台、软件栈的组织结构以及数据驱动的反馈回路是如何闭合的。书中对“学习”在网络优化中的角色进行了非常透彻的分析,不仅讨论了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的应用场景,还富有洞察力地指出了当前基于数据驱动方法的局限性,比如数据采集的成本和模型泛化能力的问题。这种对现有技术瓶颈的坦诚剖析,比盲目鼓吹新技术要来得更有价值。我发现自己常常在思考,书中提到的某个优化算法,是否可以直接适配到我们当前正在研发的某个模块中去,这种强烈的转化欲望,正是衡量一本技术书籍是否真正优秀的标准。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文字里充满了对通信技术未来形态的深刻洞察和对工程实现路径的细致考量,强烈推荐给所有渴望突破现有技术框架的行业同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