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无线通信安全理论与技术
定价:42.00元
作者:李晖,牛少彰著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56352688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68kg
编辑推荐
李晖编著的《无线通信安全理论与技术(普通高校信息安全系列教材)》主要围绕无线通信安全的主要理论与技术进行研究和讨论。本书适合作为高校信息安全相关专业的本科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对密码学、信息安全、通信安全等内容感兴趣的技术人员或科研人员的参考读物。
内容提要
李晖编著的《无线通信安全理论与技术(普通高校信息安全系列教材)》主要围绕无线通信安全的主要理论与技术进行研究和讨论。本书共分4部分,部分是入门篇,包括,2章,分别介绍无线通信和无线通信安全的历史、分类和基本概念;第2部分是理论篇,由第3~8章组成,介绍无线通信安全的理沦基础——密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密码学概述、对称密码体制、公钥密码体制(非对称密码体制)、认证理沦基础、数字、安全协议等内容;第3部分是实例篇,由第9~17章组成,内容包括gsm,gprs,窄带cdma,wcdma,tetra等移动通信网络的安全技术,以及wlan,adhoc ,wimax和蓝牙等无线通信网络的安全技术;第4部分是进展篇,由8~21章组成,介绍移动可信计算,移动电子商务安全、传感器网络安全和移动数字版权保护等相关内容。
《无线通信安全理论与技术(普通高校信息安全系列教材)》适合作为高校信息安全相关专业的本科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对密码学、信息安全、通信安全等内容感兴趣的技术人员或科研人员的参考读物。
目录
部分 入门篇 章 无线通信入门 1.1 无线通信的历史 1.2 无线通信基本技术 1.3 无线通信网络分类 1.4 无线通信的研究机构和组织 第2章 无线通信安全入门 2.1 无线通信安全历史 2.2 无线通信网的主要安全威胁 2.3 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要求 2.4 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体系第2部分 理论篇 第3章 密码学概述 3.1 密码学的基本概念 3.2 密码体制分类 3.3 古典密码简介 3.4 密码体制安全性 第4章 对称密码体制 4.1 序列密码概述 4.2 典型序列密码算法 4.3 分组密码理论 4.4 典型分组密码算法 4.5 密码运行模式 第5章 公钥密码体制 5.1 公钥密码的基本概念 5.2 rsa密码体制 5.3 椭圆曲线密码体制 5.4 ntru公钥密码 第6章 认证理论基础 6.1 认证的基本概念和认证系统的模型 6.2 认证函数 6.3 杂凑函数 6.4 md4和md5算法 6.5 安全杂凑算法(sha) 第7章 数字 7.1 数字基本概念 7.2 常用数字技术简介 7.3 特殊数字 第8章 安全协议 8.1 安全协议概述 8.2 身份认证协议 8.3 密钥建立协议第3部分 实例篇 第9章 gsm系统安全 9.1 gsm系统简介 9.2 gsm系统的安全目标和安全实体 9.3 gsm系统的鉴权机制 9.4 gsm系统的加密机制 9.5 gsm系统的匿名机制 9.6 gsm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0章 gprs安全 10.1 gprs简介 10.2 gprs系统的鉴权 10.3 gprs系统的加密机制 10.4 gprs系统的匿名机制 10.5 安全性分析 1章 窄带cdma安全 11.1 cdma系统简介 11.2 cdma系统的鉴权 11.3 cdma系统的空口加密 11.4 cdma中的密钥管理 2章 wcdma安全 12.1 3g系统概述 12.2 3g安全结构 12.3 认证与密钥协商机制 12.4 空中接口安全机制 12.5 核心网安全 12.6 应用层安全 12.7 wpki介绍 3章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安全 13.1 数字集群系统及其标准简介 13.2 tetra标准及网络结构 13.3 tetra系统的基本鉴权过程 13.4 空中接口加密 13.5 tetra系统端到端安全 4章 无线局域网安全 14.1 无线局域网的结构 14.2 1eee 802.11 wep的工作原理 14.3 针对wep的分析 14.4 802.lli的主要加密机制 5章 wimax安全 15.1 wimax简介 15.2 wimax安全子层 6章 移动ad[10c网络安全 16.1 移动ad hoc网络简介 16.2 移动ad hoc网络的密钥管理 16.3 移动ad hoc网络的安全路由 7章 蓝牙安全 17.1 蓝牙技术简介 17.2 蓝牙安全概述 17.3 加密 17.4 认证第4部分 进展篇 8章 移动可信模块 18.1 可信计算概念 18.2 可信计算平台(tcp) 18.3 移动可信模块(mtm) 18.4 总结 9章 基于rfid的移动电子支付安全 19.1 概述 19.2 rfid技术 19.3 rfid安全 19.4 基于rfid的移动电子支付安全 19.5 总结 第20章 传感器网络安全 20.1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20.2 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挑战与措施 20.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认证机制 20.4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加密技术 20.5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密钥管理 20.6 总结 第21章 移动版权保护 21.1 数字版权管理系统 21.2 omadrm 2.0标准 21.3 移动版权保护的发展趋势 21.4 总结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近翻阅的一本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著作,与我以往接触的那些偏向算法优化的书籍风格迥异。它更像是哲学思辨和法律框架构建的结合体。这本书的核心在于探讨当“黑箱”模型做出影响人类重大决策时(比如自动驾驶事故的责任认定、医疗诊断的建议权),我们应该如何定义“可解释性”和“公平性”。作者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公正”的理解差异,并挑战了当前主流 AI 发展中“效率至上”的隐性假设。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案例和前沿的心理学实验来佐证观点,比如机器偏见是如何在数据采集阶段就悄然植入的。阅读体验是思想上的碰撞,它迫使我跳出代码层面,去思考技术背后的价值观冲突。这本书的结构非常严谨,论证层层递进,从基础的概率论谬误到复杂的社会治理难题,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揭示了我们在拥抱智能化的同时必须面对的伦理深渊。
评分最近读了几本关于未来科技发展的书籍,让我对我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的各种“看不见”的技术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有一本书专门探讨了量子计算对现有加密体系的颠覆性影响,读起来相当烧脑,它详细阐述了 Shor 算法和 Grover 算法的原理,并预测了在后量子时代,我们现有的数字签名和密钥交换协议将如何失效。作者不仅理论推导扎实,还结合了实际的半导体制造工艺中的挑战,分析了构建稳定量子比特的难度。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后量子密码学”的各个流派——格密码、哈希签名、编码密码等——的对比,分析得极为透彻,每种方案的安全性假设、密钥/签名尺寸以及计算复杂度都被放在天平上权衡。读完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电脑里那些自以为“安全”的文件,那种被技术浪潮推着走的紧迫感油然而生,感觉这不是一本单纯的技术书,更像是一部关于技术范式转移的预言集,让人既兴奋又感到一丝寒意,思考着信息安全这条漫漫长路究竟该如何走下去。
评分有一本关于新一代能源存储技术的科普读物,读起来让人觉得像是进入了一个微观的化学实验室。它聚焦于固态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的研发前沿,详细介绍了电解质、电极材料的晶体结构变化,以及界面反应的动力学过程。作者对材料科学的理解非常深入,书中穿插了大量的电化学循环图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照片,直观地展示了锂枝晶的形成过程和抑制策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材料基因组计划”的章节,描述了如何利用高通量计算来加速新材料的筛选,这无疑是工程学领域的一场革命。这本书的行文非常注重细节的精确性,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理解某些化学反应的细节,但正是这种深度,让它显得极其可靠和权威。看完后,我对“续航焦虑”的根源和未来突破口有了清晰的物理和化学层面的认知,而不是停留在概念层面。
评分我还看了一本关于超高速数据传输的光纤通信发展史的专著。这本书精彩地梳理了从早期低损耗石英光纤到如今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的整个技术演进脉络,重点放在了如何突破香农极限,实现单根光纤内的多维度信息复用。书中对相干光通信技术(Coherent Optics)的讲解尤为精彩,它不仅仅是介绍了相位和偏振复用,还深入探讨了非线性效应(如四波混频)对信号完整性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数字信号处理(DSP)来补偿这些失真。作者文笔流畅,擅长将复杂的傅里叶变换和偏振态理论,通过类比和清晰的图示,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工程概念。它让我对“世界信息高速公路”的物理基础有了全新的敬畏感,明白了每一次网络速度的提升背后,都是材料学、光学和电子学无数个微小进步的合力。这本书读完后,会对每一次“提速”背后的硬核技术产生由衷的赞叹。
评分另一本让我沉迷的书,是关于城市化进程中“智慧交通系统”的演变史。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大,它没有过多纠缠于某个具体的传感器品牌或控制算法,而是从社会学和工程学的交叉点切入。作者描绘了从最初的感应线圈到如今基于 V2X(车联网)的实时动态调度系统的全景图。尤其精彩的是关于“交通博弈论”那几章,它将红绿灯的配时问题抽象成一个多智能体系统中的纳什均衡求解,分析了人类驾驶员的非理性行为如何破坏最优解,并提出了基于强化学习的自适应控制模型来缓解这种“社会成本”。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数字孪生城市中,观察着海量数据流如何被捕获、处理,并反过来指导着数百万辆汽车的微观决策。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叙事感,它把枯燥的数学模型包裹在了生动的案例故事里,比如某个欧洲城市如何通过引入潮汐车道成功缓解了早高峰压力,让人忍不住想去实地考察一番,感叹技术对城市生活的精妙调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