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着对象:
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本科生及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
内容介绍:
本书的简要内容是:首先介绍了生物特征加密技术的基本概念以及指纹识别技术的发展历程;然后介绍了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相关的图像处理基础知识;接着结合实际应用,以指纹特征为例介绍了构成自动指纹识别系统的各个模块的实现方法和指纹识别算法的性能评价;然后介绍了生物特征技术与加密技术的结合方法;最后给出了生物特征加密技术在当下的应用以及未来发展的展望。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1 生物特征识别与加密技术简介
1.2 中国古代指纹应用记载
1.3 西方指纹学的形成
1.4 指纹识别系统发展史
1.4.1 手动指纹识别系统的发展
1.4.2 半自动指纹识别系统
1.4.3 自动指纹识别系统的发展
1.5 我国指纹技术发展史
1.6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第2章 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
2.1 图像和图像处理
2.1.1 数字图像
2.1.2 图像质量评估
2.1.3 图像处理及应用
2.2 图像中的变换
2.2.1 傅里叶变换
2.2.2 霍夫变换
2.3 图像中的滤波
2.3.1 中值滤波器
2.3.2 高斯滤波器
2.4 图像中的形态学处理
2.4.1 腐蚀与膨胀
2.4.2 开运算与闭运算
2.5 边缘检测
2.5.1 一阶微分边缘检测
2.5.2 差分边缘检测
2.5.3 Sobel算子
2.6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第3章 认识指纹图像
3.1 指纹图像概述
3.2 指纹图像描述
3.3 指纹的脊线特征
3.3.1 指纹的脊线方向
3.3.2 指纹的脊线频率
3.4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第4章 自动指纹识别系统与加密系统
4.1 自动指纹识别系统与加密系统框架
4.2 指纹图像的采集
4.3 指纹图像的预处理
4.3.1 指纹图像分割
4.3.2 指纹图像增强
4.3.3 指纹图像二值化
4.4 指纹特征提取
4.5 指纹匹配
4.6 生物特征加密系统
4.7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第5章 指纹识别算法性能评价
5.1 指纹识别数据库
5.1.1 NIST指纹数据库
5.1.2 FVC数据库
5.1.3 其它数据库
5.2 常规指纹识别算法性能评价
5.2.1 系统错误的产生
5.2.2 误识率和拒识率
5.2.3 ROC曲线和等错误率
5.3 应用级指纹识别算法性能评价
5.4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第6章 指纹图像的采集
6.1 指纹采集的发展
6.2 指纹传感器的分类
6.2.1 光学指纹传感器
6.2.2 半导体指纹传感器
6.2.3 超声波指纹传感器
6.3 不同指纹传感器的性能比较
6.4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第7章 指纹图像分割
7.1 指纹分割概述
7.2 指纹分割指标计算
7.3 最小均方算法用于指纹分割
7.4 用于指纹分割的聚类方法
7.4.1 K�簿�值算法
7.4.2 层次聚类算法
7.5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第8章 指纹图像增强与二值化
8.1 增强
8.2 基于Gabor滤波的增强算法
8.2.1 归一化
8.2.2 方向图
8.2.3 频率图
8.2.4 区域Mask
8.2.5 滤波
8.3 基于方向各向异性滤波的增强算法
8.4 二值化
8.5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第9章 指纹图像特征提取与匹配
9.1 经典的指纹特征提取与匹配算法
9.1.1 经典的指纹细节点提取算法
9.1.2 经典的指纹细节点匹配算法
9.2 应用链码进行特征提取
9.2.1 指纹细节点特征提取
9.2.2 虚假细节点的删除
9.3 方向场描述子特征匹配
9.3.1 方向场描述子构造
9.3.2 相似度计算
9.3.3 对应关系的确定
9.3.4 配准与匹配分数的计算
9.4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第10章 生物特征加密技术
10.1 生物特征加密技术发展概述
10.2 生物特征与密钥结合的常用方法
10.3 模糊保险箱算法介绍
10.4 指纹模糊保险箱算法实现
10.4.1 加密阶段
10.4.2 解密阶段
10.5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第11章 生物特征识别与加密技术的典型应用
11.1 电子政务领域的应用
11.2 移动终端的应用
11.3 电子商务的应用
11.4 应用展望
11.5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附录A 专有名词缩略语
附录B 符号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硕士"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博士"密码学”专业毕业,留校任教至今。
我一直对信息安全领域的新兴技术充满热情,而生物特征加密无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方向之一。读了这本书,我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仅仅停留在技术的层面,更是深入探讨了生物特征加密在社会和伦理层面的影响。例如,书中讨论了生物特征数据的永久性和不可更改性所带来的隐私风险,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更完善的加密方案来应对这些挑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对“安全与隐私的权衡”这一议题的深入分析,它让我意识到,在追求极致安全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考虑用户的隐私感受和数据主权。书中还涉及了生物特征加密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伦理考量,比如在执法、金融、医疗等领域,如何规范地使用生物特征信息,避免滥用和歧视。这种兼具技术深度和人文关怀的写作风格,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本能够引发思考的读物。它让我开始思考,在享受生物特征技术带来的便利时,我们又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乍一看,可能会让人觉得是那种枯燥的技术手册,但当我翻开目录,才发现它远不止于此。内容从最基础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原理讲起,比如不同类型生物特征的独特性和稳定性分析,这一点就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接着,它又巧妙地将这些生物特征与加密技术联系起来,探讨了如何在生物特征的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引入加密机制,以防止敏感信息泄露。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特征提取”和“模板生成”的章节所吸引,作者详细解释了如何从原始的生物特征数据中提取出既能代表个体身份又不易被复制或伪造的特征信息,并且如何将这些特征信息进行加密存储,形成安全的生物特征模板。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让即使是初学者也能逐步理解复杂的加密过程。书中对各种加密算法的介绍,虽然点到为止,但却恰到好处地解释了它们在生物特征加密场景下的作用。例如,作者提到了如何在比对阶段使用特定的加密算法来验证用户的身份,而无需将原始的生物特征数据暴露出来。这一点对于保护个人隐私至关重要。
评分在阅读《生物特征加密基础》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并没有陷入纯粹的技术理论的泥沼,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分析,这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概念变得生动起来。比如,在讲解指纹加密时,书中列举了手机解锁、门禁系统等实际应用场景,并详细剖析了这些场景下所采用的加密策略和潜在的安全隐患。这一点对于我这样的实践者来说,非常有帮助,能够让我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此外,作者还对不同类型的生物特征加密技术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包括它们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生物特征加密技术的全貌,并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书中对于一些前沿的生物特征加密技术,如基于深度学习的生物特征识别与加密的结合,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虽然篇幅不多,但已经足够让我感受到技术的活力和潜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有吸引力,深蓝色的背景搭配着银白色的生物识别图案,立刻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生物识别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很感兴趣,尤其是如何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同时,不牺牲用户便利性。这本书的书名《生物特征加密基础》就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关注点。我期望它能深入浅出地介绍生物特征加密的核心概念,比如指纹、虹膜、面部识别等技术的原理,以及它们如何被用于加密数据。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解释生物特征数据的采集、存储和比对过程,以及其中涉及的算法和模型。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探讨生物特征加密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挑战,例如在身份认证、数据访问控制等方面,它比传统的密码加密有哪些独特之处,又会遇到哪些潜在的攻击手段和防护策略。毕竟,一项技术的成熟度往往体现在其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上。此外,对于像我这样对技术细节有一定追求的读者来说,我更希望能看到书中对生物特征加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加密技术和算法的详细阐述,包括但不限于同态加密、秘密共享等,它们是如何与生物特征数据结合,从而实现更高级别的数据安全。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安全世界的大门。它不仅是技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书中对生物特征加密的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尤其让我感到兴奋。作者探讨了诸如“一机一密”的生物特征加密模型,以及如何利用多模态生物特征融合技术来提升加密的鲁棒性和安全性。我个人对书中关于“一次性生物特征密钥”的概念非常感兴趣,它似乎能够解决生物特征信息泄露后无法更改的根本性难题。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生物特征加密在物联网设备、智能家居等新兴领域应用的设想,这些设想充满了想象力,也让我对生物特征加密技术的广阔前景充满了期待。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生物特征加密技术的求知欲,更激发了我对未来信息安全发展方向的思考。它让我意识到,生物特征加密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赋能未来安全新时代的强大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