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合订本)——医经 理论 诊法卷
yuanjia:99.00元
作者:田代华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1
ISBN:9787117151801
字数:921000
页码:78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是为了适应guojia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而组织全国著名中医文献专家学者整理出版的。自2005年相继出版以来,颇受广大读者欢迎,得到中医界广泛关注和好评,先后多次重印发行。为便于读者研习和收藏,根据读者的迫切要求和中医专家学者的建议,我们整理出版了《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合订本。
中医经典著作,为中医宝库中璀璨瑰宝,向为历代医家奉为圭臬,对后世医家指导并提高临床诊治水平产生深远影响。综观古今贤哲名医,无不是谙熟中医经典,发皇古义并创立新说而成为一代宗师者。厚积薄发,由博返约,是读书成才的必然过程,只有透彻地领悟中医经典的精髓,经过长期临床的积淀,才能创立新说。“读经典,做临床”,现已成为中医界的共识。步入21世纪,中医的发展与创新仍然离不开继承,而继承的第步必须是熟读中医经典古籍。继承是基础,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这好比万丈高楼,筑基必坚参天大树,扎根必深。中医要发展创新,提高临床疗效是必由之路,只有在继承前宝贵的诊疗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才能有创新和发展。溯本求源,古为今用,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归宿,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才能有刨新,只有经过勤求经典古训,才能融会新知,才能沿着创新发展之路不断前行。
医经·理论·诊法卷
《黄帝内经素问》
《灵枢经》
《素问玄机原病式》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内经知要》
《中藏经》
《医林改错》
《脉经》
《诊家枢要》
《濒湖脉学》
伤寒·金匮·温病卷
《伤寒论》
《伤寒总病论》
《金匮要略》
《温疫论》
《温热论》
《湿热论》
《温病条辨》
《温热经纬》
《时病论》
针灸卷
《针灸甲乙经》
《针灸资生经》
《针经摘英集》
《针灸聚英》
《针灸大成》
本草卷
《本草原始》
《本草备要》
《得配本草》
方书卷(一)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医方考》
……
这本号称“合订本”的中医经典选粹,从我一个长期钻研临床实践的角度来看,简直是一部雪中送炭的宝典。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其资料的汇集和梳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往我们为了研究《医经》中的某一个论述,可能需要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反复比对,费时费力,而且往往难以把握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脉络。然而,这套书巧妙地将不同版本的关键文本进行了精妙的整合,特别是对于“理论”和“诊法”这两大核心板块的划分,逻辑清晰得令人拍案叫绝。比如,在论述“望诊”的精微之处时,它不仅仅罗列了传统医家对“望色”的描述,更穿插了数代医家对于这些描述的临床印证和修正,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抽象的理论,一下子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它在涉及复杂病机时的注释深度,那种层层递进的解读,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你耳边娓娓道来,将晦涩难懂的古义,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语言框架重新搭建起来,既尊重了原著的精髓,又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对于我这样需要快速从理论指导临床决策的人来说,这种深度整合的价值,远超单纯的文本校勘。它不仅仅是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实战手册,让我对中医的整体思维框架有了更坚实、更立体的把握。
评分我当初购入此书,主要是冲着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名头去的,毕竟教材和权威参考书的出版质量,是有目共睹的。拿到手后,首先被其装帧和排版所折服。要知道,中医典籍的阅读体验往往是硬伤,字小、纸薄、注释拥挤,读起来眼睛非常吃力。但这本“合订本”在用纸的选择上就非常考究,墨色浓郁,对比度适宜,即便是长时间面对古籍中的艰深文字,也不易产生阅读疲劳。更值得称道的是其在“诊法卷”的处理上,充分考虑了临床操作的实际需求。它不仅仅是文字描述,还辅以大量的图表和对比示例,这对于学习“切脉”和“舌诊”这类需要视觉辅助的技能来说,简直是神来之笔。我曾尝试用其他电子版或影印本进行学习,但总感觉少了那么一股“气韵”和“现场感”。这套书似乎在编排时,就预设了读者是需要在案头随时翻阅,与自己的病例进行对照的场景。每当遇到一些疑难杂症,翻到相应的篇章,那些条分缕析的诊疗思路,总能给我带来茅塞顿开的启发。这说明编者在内容组织上,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文献堆砌,而是真正做到了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结构设计。
评分坦率地说,我最初对“合订本”是有一定程度的保留意见的,担心内容会因为追求“全”而显得“杂”,从而冲淡了原著的力度。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它在处理《医经》中的核心“理论”部分时,展现出一种克制而精准的编辑功力。它没有试图去加入过多后世旁支的学说,而是紧紧围绕着“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基础框架进行深入挖掘和阐释。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辨证论治”思想的演变过程的梳理,那部分写得极其精炼,把复杂的时间线索浓缩在了几页之内,让人清晰地看到这一核心思想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被不断丰富和强化的。这种处理方式,对于我们这些想追本溯源的学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石,而不是一个花里胡哨的理论大观园。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医的“道”的理解更深了一层,不再满足于死记硬背方证,而是能更好地体会到古人建立这些理论体系时的严谨与智慧。这种“减法”的艺术,是这套书成功的关键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已经上升到了对传统学术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层面。它不仅仅是一套专业工具书,更像是一份对中医学术诚信的宣言。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速成”读物充斥市场,往往为了迎合大众的阅读习惯而牺牲了严谨性。而这本《中医临床读丛书》则反其道而行之,它要求读者付出专注和努力,去进入古人建立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关于“诊法”中对手法要求的部分,文字描述得极其细致,比如如何持脉、如何感知寸口脉象的浮沉迟数,那种强调“心手相应”的理念,在现代很多快餐式的学习中已经被淡化了。这本书通过详尽的阐述,重新唤起了我对传统诊疗技能的敬畏之心。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中医是建立在精微观察和长期实践基础上的,任何捷径都可能导致认识的偏差。这种对学术深度和临床尺度的坚守,使得它在众多同类出版物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真正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书。
评分从一名资深中医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包邮”价格简直是物超所值,但其价值绝非由价格来衡量。最令我欣赏的是它在“理论卷”和“诊法卷”之间建立的无缝连接。很多教材会将理论和实践割裂开来,导致学生往往“知道”原理,却“做不到”应用。而这套书在探讨某一个脏腑的理论时,会立即跳转到相应的诊法——比如讲到肝主疏泄,会紧接着讲解如何通过观察面部神色和脉象的弦滑来判断其功能状态。这种“即学即用”的编排思路,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转化效率。对我这种业余时间有限的读者来说,意味着每一次翻阅都能获得即时的反馈和指导。它不是让人炫耀知识的“谈资”,而是让人脚踏实地提升诊疗能力的“利器”。总而言之,它成功地将古代医学的宏大体系,以一种既尊重历史又贴近实用的方式,呈现在了当代读者的面前,无疑是一部值得终身珍藏的医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