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香菇栽培实用新技术
定价:30.00元
作者:张宝军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18612895
字数:
页码:32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香菇栽培实用新技术》主要内容包括:香菇概述,香菇生物学特性,香菇栽培原辅材料,消毒与,香菇菌种制作技术,香菇栽培品种,香菇栽培技术演变史,香菇栽培实用技术,香菇杂菌危害防治,香菇病害防治,香菇虫害防治等。
《香菇栽培实用新技术》内容丰富,技术实用先进,文字通俗易懂,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适合广大食用菌生产者阅读,亦可供农林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香菇栽培实用新技术》:
一、发菌期
接种后菌种萌发吃料至菌丝长满整个菌棒的时间称为发菌期,香菇早中晚熟品种发菌期差异不大,一般为50天左右。
(一)气温、菌温、堆温的相互关系
气温是指发菌室内外自然温度。菌温是指培养料内菌丝体生命活动产生的温度,即菌棒内部的温度。堆际温度是指堆间、菌棒周围的温度。菌棒叠放越高,堆距越近,数量越多,通风越差,其堆际温度越高,菌棒温度随之升高,菌丝生长越旺盛。同时,气温越高,堆际温度也随之升高。
在发菌期间,必须密切注意三种温度的相互效应,高温季节要避免高温危害,低温季节要利用三种温度效应,提高发菌室温度,促进发菌。
(二)发菌期茵棒温度变化
,菌棒接种成活后,菌丝不断增殖,新陈代谢旺盛,菌棒温度随之升高。当菌丝长满菌棒的一半时出现次菌棒升温高峰,菌温比室温高4℃~5℃当菌丝长满菌棒后10~15天,出现第二次菌棒升温高峰。
第二,接种菌丝连片后,进行次人工刺孔增氧,2~3天后菌棒温度升高,出现升温高峰;菌丝满袋后,进行第二次机械刺孔增氧,2~3天后菌棒温度升高,出现升温高峰。
二、茵丝后熟期
菌丝长满菌棒到菌丝达到生理成熟的时间称为菌丝后熟期。早中晚熟品种菌龄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菌丝后熟期长短上,早熟品种后熟期一般为20~40天,中晚熟品种后熟期一般为40~130天。
(一)后熟期菌棒生理变化
1.菌膜形成期菌丝长满菌棒后,培养料外表面菌丝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层像薄膜一样的薄皮覆盖在菌丝体外,这层薄皮就是菌膜。
2.隆起形成期菌丝体在培养料内充分生长后,在菌皮表面形成不规则、大小不等的隆起物,这些隆起物也称瘤状物。瘤状物是由菌丝团构成,是潜在的原基,大多数瘤状物在原基形成前萎缩。在菌丝团下面,一些细胞继续分化终形成原基,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原基进一步分化成菇蕾,发育成子实体。瘤状物形成后,在菌皮和塑料袋之间就会出现空隙,这些空隙可以增加空气流通,利于褐色素形成。菌丝长满菌棒后15-20天,隆起形成期结束。
菌株不同,菌丝体隆起的程度也不同。温型较低的菌株或早熟的菌株,瘤状物隆起的程度较轻。影响和促进菌丝体隆起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和光照,培养温度与光照强度较高时,菌丝体隆起较快,分布也较均匀,隆起层也较厚。菌丝体隆起过大,有时会胀袋,极易造成菌棒失水,并诱发形成畸形子实体。因此,控制菌丝体适度隆起,是十分重要的。
3.转色期隆起形成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菌丝开始吐出白水,分泌色素,色素颜色由黄色转为浅棕色,再逐渐变成棕褐色。
4.菌膜硬化期转色后菌膜由软逐渐变硬,出菇前又逐渐变得柔软而有弹性。
5.含水量变化菌棒达到生理成熟时,由于发菌阶段呼吸消耗,菌棒重量减轻20%~30%;由于菌丝代谢产生生理水,使培养料含水量增加5%-10%。
……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挺吸引人的,那种朴实的风格,再加上“香菇栽培”这几个字,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田园生活的一丝向往。我一直觉得,能亲手种出点什么,看着它发芽、生长、然后收获,这种成就感是任何虚拟世界都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在现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下,能够拥有一份与土地连接的宁静,简直是一种奢侈。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引导我从零开始,就像把我带进一个神秘的香菇王国。它会不会从最基础的选种、土壤准备讲起?还是直接切入关键的技术环节?我有点担心自己是个“农业小白”,什么都不懂,但封面上的“实用新技术”又让我觉得,这一定是一本非常接地气、操作性很强的书,不会让那些理论知识把我搞得头晕脑胀。我期待它能用最简单明了的方式,告诉我到底需要准备哪些工具和材料,需要注意哪些环境因素,比如温度、湿度什么的,是不是像养孩子一样,需要悉心照料?我想象着自己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摆弄着菌包,闻着泥土和菌丝混合的特殊气味,然后期待着每天都能看到一点点变化。这本书,对我来说,可能不仅仅是学习一项技能,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一种逃离现实压力的出口。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被一股浓浓的泥土气息包围了。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一本关于如何种香菇的科普读物,没想到它竟然如此深入人心,从香菇的生长习性、孢子传播,到各种不同菌种的特性,都讲解得细致入微。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并没有一味地堆砌专业术语,而是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让我这个对植物学几乎一窍不通的人,也能轻松理解。比如,它把菌丝的生长比作“地下秘密网络”,把子实体(也就是我们吃的香菇)的形成比作“大地馈赠的惊喜”,这些都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充满了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它会解释不同环境下香菇的反应,以及为什么需要采取某种特定的栽培方式。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说服力,也让我对香菇的生长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我甚至开始思考,是不是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如果都能像这本书一样,去深入了解背后的原理,就会少走很多弯路,也能收获更多的成就感。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手里握着一个秘密武器,随时都能开启我的“香菇大业”。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指南,而是充满了实操性的指导。我喜欢它在每个关键步骤都配有清晰的图示,甚至还有一些流程图,简直就像是一个可视化的操作手册。比如说,在讲到如何配置培养基的时候,它会一步一步地演示,从材料的称量、混合,到灭菌、接种,每一步的细节都标注得清清楚楚,生怕读者漏掉任何一个要点。我尤其关注那些“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解答”的部分,因为我深知,很多时候,失败就藏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里。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把式”,提前预判了我们可能会遇到的所有困难,并给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我常常在想,如果当年我种什么东西失败了,如果当时有这样一本书,我的结果会不会完全不一样?现在,我感觉自己已经准备好了,随时可以撸起袖子,开始我的第一次香菇栽培尝试。
评分从这本书里,我感受到了一种对自然万物深深的敬畏和热爱。作者在介绍香菇的生长环境时,不仅仅是列出温度、湿度等数据,更是将这些数字与自然界的节气、天气变化联系起来,仿佛在描绘一幅关于香菇成长的生态画卷。它让我意识到,香菇的生长不仅仅是人为的控制,更需要与自然的韵律和谐共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因地制宜”的章节,它没有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公式”,而是鼓励读者根据自己实际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灵活调整栽培方法。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在教我“照搬”,而是在教我“理解”和“应用”。我开始想象,在不同的季节,在不同的地域,香菇都会呈现出怎样的姿态?它会不会就像人类一样,有不同的“脾气”和“喜好”?这种对生命过程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理解,让我觉得非常受启发,也让我对自然界的神奇之处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将香菇栽培与一种更加积极的生活态度联系了起来。在很多章节,我都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对简单生活的追求和对丰收喜悦的分享。它不只是一个技术指南,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在引导你感受劳动的乐趣,体味收获的甘甜。书中提到的一些栽培小故事,比如某个农户如何通过学习新技术,让自家的香菇产量翻倍,改善了生活,这些都让我觉得非常温暖和鼓舞人心。它让我相信,只要用心去做,脚踏实地,即使是一件看似简单的小事,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满足。这本书传递出的那种积极向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它不仅仅是教会了我如何种香菇,更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期待和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