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雷慕尼传北京陈氏太极拳
定价:28.00元
作者:刘正
出版社: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537738231
字数:
页码:16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雷慕尼传:北京陈氏太极拳》主要内容包括:“太极”由来考,“太极拳”由来考,陈氏太极拳传承史,陈氏太极拳在北京的传播,北京陈氏太极拳和河南温县陈家沟太极拳法的区别,雷慕尼老师、田秀臣师叔合传。
目录
一、“太极”由来考
(一)“太极”概念在早期中国思想史上的出现
(二)“太极”概念在早期道教内丹功法中的地位
(三)“太极”概念在宋代的提升
(四)“太极”概念在中国武术史上的出现
二、“太极拳”由来考
(一)陈家沟历史推源
(二)陈氏太极拳的起源
三、陈氏太极拳传承史
(一)第二代陈汝信
(二)第三代陈恂如
(三)四代陈敬伯
(四)五代陈公兆
(五)六代陈长兴、陈有本
(六)七代陈季甡、陈清萍
(七)八代陈鑫
(八)九代陈发科(北京陈氏太极拳代)
(九)十代雷慕尼、田秀臣(北京陈氏太极拳第二代)
四、陈氏太极拳在北京的传播
五、北京陈氏太极拳和河南温县陈家沟太极拳法的区别
六、雷慕尼老师、田秀臣师叔合传
七、刘正选编《雷慕尼老师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
(一)田秋茂《怀念雷慕尼老师》
(二)田秋茂《陈王庭才是太极拳的创始人》
(三)田秋茂《为什么都是陈式太极拳看起来区别特别大》
(四)田秋茂《陈式太极拳74式与83式的来龙去脉》
(五)田秋茂《掩手红捶及其他》
(六)田秋茂《从起式的用法谈起》
(七)田秋茂《什么是双重》
(八)田秋茂《放时腰脚认端的》
(九)张志清、潘卯辰、董志德《纪念雷慕尼老师逝世二十周年》
(十)孙静敏《访陈氏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雷慕尼先生》
(十一)康前《武灵文秀--访陈氏太极拳家雷慕尼》
(十二)何健《为什么说太极拳是世界上好的运动》
(十三)唐雨《回忆跟雷慕尼老师学拳的日子》
(十四)刘正《向雷慕尼老师学拳的点滴回忆》
八、雷慕尼传北京陈氏太极拳核心套路一路精解
(一)雷慕尼老师演练北京陈氏太极拳一路部分定式照片
(二)刘正演练北京陈氏太极拳一路动作图解说明
九、北京陈氏太极拳练习要点
(一)桩功
(二)套路练习速度
(三)谈阴阳整合
(四)谈谈放松与用意
作者介绍
文摘
练习太极拳意念常守丹田,培养丹田之气。“以培气、养气、聚气为首要,以行气、运气、通气为法则,以壮气、混元一气为宗旨”。在心静体松的情况下,丹田之气循经走脉,遍布全身,无微不至。久而久之,周天贯通。根据中医理论,养气能生血,气率血而行,故气旺则血旺,经络能通畅,五脏六腑得到润泽。意之所向,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有很大的运动量。它动作缓慢,柔和,缠绵,用意不用力,是有氧运动。练习时要求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内外兼修,意气神形合一。虽然运动量很大,经常练得全身汗透,但却不气喘。使人体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肌肤骨骼等都得到很好的锻炼。太极拳家李雅轩说:“操拳是外形的操着,功是内里的觉悟。所以说太极拳是动静相配、身心兼修的,而不是只讲身不讲心。心者是修内的,身者是练外的;修心须要静,修身须要动;动静参半,身心兼修。这比和商道士只是静坐要好得多,这比其他硬拳只知操练筋骨肌肉要好得多。此太极拳之所以贵重也。”
人体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有机体,它蕴含着极大的潜能。而太极拳能大限度地调动这种潜能,从根本上改善人体的健康状态。
反观现代的竞技体育,为了实现所谓“更高、更快、更强”的目的,对运动员实行超负荷训练,竭尽体能之极限,在我看来简直是摧残人的身体,自我伤害,对于人的健康,并无任何补助。据有人统计,世界运动员的寿命大都只有四五十岁,一般不会超过六十岁。而练习太极拳者,长寿者却比比皆是。太极拳对我们身体的保健功能,是其他任何方法,随便什么拳术,什么运动都不能相比的。练习太极拳是人类有效的自强之道。
我国是太极拳的故乡,我们的先人创造了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也给我们留下了如此神妙的太极拳。太极拳对提高国民的体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解放后,党和大力提倡和推广太极拳,使太极拳在民间得到广泛的普及。邓同志说:“太极拳好”,使欣起了一股太极拳热。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当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稍闲,又有恋色,好货寻愁之事,又有几人注重自身的修炼?太极拳在我们这样一个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普及得还很不够。甚至许多人不知太极拳为何物。即使一些人对太极拳有所了解,也只是略知皮毛,根本不了解太极拳丰富的内涵。
……
序言
一、“太极”由来考
(一)“太极”概念在早期中国思想史上的出现
(二)“太极”概念在早期道教内丹功法中的地位
(三)“太极”概念在宋代的提升
(四)“太极”概念在中国武术史上的出现
二、“太极拳”由来考
(一)陈家沟历史推源
(二)陈氏太极拳的起源
三、陈氏太极拳传承史
(一)第二代陈汝信
(二)第三代陈恂如
(三)四代陈敬伯
(四)五代陈公兆
(五)六代陈长兴、陈有本
(六)七代陈季甡、陈清萍
(七)八代陈鑫
(八)九代陈发科(北京陈氏太极拳代)
(九)十代雷慕尼、田秀臣(北京陈氏太极拳第二代)
四、陈氏太极拳在北京的传播
五、北京陈氏太极拳和河南温县陈家沟太极拳法的区别
六、雷慕尼老师、田秀臣师叔合传
七、刘正选编《雷慕尼老师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
(一)田秋茂《怀念雷慕尼老师》
(二)田秋茂《陈王庭才是太极拳的创始人》
(三)田秋茂《为什么都是陈式太极拳看起来区别特别大》
(四)田秋茂《陈式太极拳74式与83式的来龙去脉》
(五)田秋茂《掩手红捶及其他》
(六)田秋茂《从起式的用法谈起》
(七)田秋茂《什么是双重》
(八)田秋茂《放时腰脚认端的》
(九)张志清、潘卯辰、董志德《纪念雷慕尼老师逝世二十周年》
(十)孙静敏《访陈氏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雷慕尼先生》
(十一)康前《武灵文秀--访陈氏太极拳家雷慕尼》
(十二)何健《为什么说太极拳是世界上好的运动》
(十三)唐雨《回忆跟雷慕尼老师学拳的日子》
(十四)刘正《向雷慕尼老师学拳的点滴回忆》
八、雷慕尼传北京陈氏太极拳核心套路一路精解
(一)雷慕尼老师演练北京陈氏太极拳一路部分定式照片
(二)刘正演练北京陈氏太极拳一路动作图解说明
九、北京陈氏太极拳练习要点
(一)桩功
(二)套路练习速度
(三)谈阴阳整合
(四)谈谈放松与用意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的那种深沉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标题,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和低调的奢华。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极佳,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一点都不刺眼。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排版上下的功夫,字里行间留白得恰到好处,让阅读的节奏感非常舒服,不会有那种信息拥堵的压迫感。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内容,但仅从外在来看,它无疑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书籍,无论是作为个人藏书还是馈赠友人,都显得非常有品味。封底印着的那一小段关于“雷慕尼”家族传承的文字,虽然简短,却极富张力,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去探究这背后的故事。这种注重细节的匠心,在如今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已经越来越少见了,让人对作者和出版方表达出由衷的敬意。
评分我是一个对传统武学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平日常接触的很多武术书籍往往过于注重套路招式的分解和技术层面的解析,读起来总觉得少了点“人”的味道。这本书的作者,从其选取的这个“传”的角度来切入,就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我猜想,这绝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动作要领的教材,它更像是一部深入到人物内心世界和时代背景中的深度人物志。我期待在这里能看到雷慕尼先生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挣扎、选择与坚持,他的武学思想是如何在这种社会洪流中被塑造和升华的。好的传记,能够穿越时空,让读者与历史人物产生共鸣,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史料的客观性”与“叙事的感染力”之间的微妙关系的。如果能通过文字感受到太极拳背后的哲学思辨,那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武术范畴,而是上升到了文化史的高度。
评分说实话,我对“北京陈氏太极拳”这个特定流派的了解一直停留在非常表层的认知上,总觉得它与流传更广的杨氏或其他流派相比,似乎多了一层不易接近的神秘感。所以,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了解内部精髓的窗口。我希望作者能够清晰地梳理出雷慕尼一脉区别于其他分支的核心特征——无论是其独特的劲力运用方式,还是其对“掤、捋、挤、按”等基本功法的独到诠释。我特别关注“传承”这个词,它意味着有断代、有演变、有坚守。我非常期待看到书中对那些关键性的口传心授的片段进行细致的还原,比如某些秘而不宣的练习方法,或者某位前辈在关键时刻给予的醍醐灌顶的指点。这种“内行人看门道”的深度剖析,才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它能帮助我构建起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太极拳知识体系。
评分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撰写人物传记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它要求作者具备极强的考据能力和极其细腻的文字功底。我个人对那些堆砌辞藻、浮夸叙事的作品是抱有警惕的。我更欣赏那种如同纪录片般冷静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这本书的标题结构“【XH】雷慕尼传北京陈氏太极拳”,那个【XH】的标识显得很像某种内部资料或者研究项目的代号,这不由得让我猜测,这本书的作者是否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或者是否接触到了大量未曾公开的第一手资料。我设想中的理想状态是: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作者能用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将雷慕尼先生的形神气韵描摹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那套拳在空气中摩擦发出的微弱声响,感受到他练拳时的呼吸节奏。这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艺术重现。
评分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对出版方和作者的信任,相信他们能提供一个区别于网络上流传的碎片化、鱼龙混杂的信息源。现今太多关于传统武术的解读,往往被过度简化或商业化,失去了其本真的味道。我寄希望于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扎根于北京本土文化语境下的、更为纯粹的视角。北京作为历史的中心,其太极拳的演变必然融入了京味儿的沉稳与内敛。我期待看到书中对于雷慕尼先生与当时北京武术界其他名家的互动描述,这些社交和交流记录,往往是武术思想碰撞出火花的最佳证明。如果书中能附带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或者手稿的影印件,那就更完美了,视觉的佐证对于理解抽象的武术概念是至关重要的,能极大地增强阅读的信服力和趣味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