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余嘉锡 国学发微(平装)
定价:42.00元
作者:余嘉锡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0901161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余嘉锡是卓有成就的目录学家,对中国目录学的研究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余嘉锡:国学发微》收入其《太史公书亡篇考》等名世佳著及《四库提要辩证序》等论文。《版本通义》是继叶著后,版本学的又一部力作。
目录
作者介绍
余嘉锡(1883-1955),目录学家、语言文字专家,常德人。清末举人,任吏部文选司主事。1927年后在辅仁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大学、民国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主讲目录学。1931年任辅仁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1942年兼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委员。
文摘
序言
从书名和装帧透露出的信息来看,这本书似乎试图在宏大的“国学”范畴内,进行一次精微的“发微”工作,也就是深入到细致入微之处进行探讨和阐释。这种由宏观导向微观,再由微观反观宏观的视角,往往能带来更深刻的理解。我更倾向于相信,作者并非只是简单的知识搬运工,而是具有自己独特洞察力的学者。这种“发微”的姿态,意味着它可能包含了对前人观点的辨析、对现有研究的补充,甚至是对一些被忽略的角落进行光照。对于一个成熟的阅读者而言,最渴望的正是这种超越常识的、带有原创性的学术增量,而非重复已有的结论。期待它能带给我那些“原来如此”的顿悟时刻。
评分我个人对书籍的“手感”非常看重,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是否能与书中的思想产生持续的共鸣。这本书在装帧上选择的这种适中的厚度,拿在手中既有分量感,又不至于太过沉重,非常适合在深夜静谧的时光里,捧着它,伴着一杯清茶,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纸张的微黄处理,也减少了现代印刷品那种刺眼的白光,让阅读环境更加柔和舒适,仿佛能隔绝外界的喧嚣,让人专注于文字本身的力量。这种物理上的舒适感,是阅读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思想的深入交流创造了一个宁静的容器。我甚至可以想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书页会被我翻阅得更加柔软,留下一些阅读的痕迹,那将是与这本书共同成长的见证。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沉稳的色彩和精致的封面触动了。那种微微有些粗粝的纸张质感,配合着烫金的字体,散发出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古典韵味。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快速消费品的时代,能看到这样用心制作的书籍,实属难得。尤其是侧边的切口处理,平整而细腻,翻阅起来非常舒适,让人忍不住想多摩挲几下。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内页的文字,但仅仅是作为一件摆设,它就已经成功地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那种对传统文化载体的敬意,从外在的每一个细节都能直观地感受到。我相信,能将一本书做到这种程度,其内容必然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精雕细琢的。这种对“物”的尊重,往往预示着对“学”的认真。
评分坦率地说,我对这类学术论著的阅读习惯,往往是跳跃式的,先从目录和引言处窥探其整体脉络。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逻辑性极强,每一部分都像是为解开前一部分留下的悬念而服务的,层层递进,结构严谨得像一座精密的钟表。目录本身就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地图,让人一眼就能把握住作者的研究重点和思想走向。我注意到,它似乎并不急于抛出宏大的结论,而是耐心地从基础概念入手,一步步搭建论证的阶梯。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学术态度,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它暗示着,真正的洞察需要时间和耐心的积累,而不是浮光掠影的浏览。这种扎实的结构,让我对深入阅读后的收获充满了信心。
评分初次接触这类偏向传统学术的著作时,我总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些忐忑的心情。期待的是能从中汲取到前人智慧的滋养,忐忑的是担心文字的晦涩和理论的枯燥会成为阅读的巨大门槛。然而,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却给了我一个极大的惊喜。字体选择非常清晰,行间距和字距的拿捏恰到好处,即便是需要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的疲劳感也得到了极大的缓解。更重要的是,我留意到在一些关键概念的解释处,似乎有非常细致的旁注或者引文标注,这种对阅读体验友好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深奥学问的难度。这让我确信,作者在构建其知识体系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做到了“雅而不艰”,这对于推广国学知识的普及,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