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孩子,这是我们要给你的爱-儿子篇(精装版)'
定价:28.00元
作者:(美)哈里森,(美)哈里森,付瑞娟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54721296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222kg
编辑推荐
《孩子,这就是我们要给你的爱》一共两本,分为女儿篇和儿子篇
让我们成长中的遗憾不在孩子身上重演
爱是教养,但爱更需要智慧
生养儿子是一回事,培养一个男人是另一回事
对妈妈来说,见证儿子的成长历程,是生命中*宝贵的经历
对爸爸而言,教给儿子责任感、勇气和尊严,是自己的使命
亲爱的父母,上天赋予了你们一项的任务,养育一个儿子。
*称赞他的品质,而不仅仅是他的成就。
*不要总想牢牢掌控他,让他独立做自己。
*不要纵容他发脾气。即便你会纵容他,这个世界却不会。
*如果你们是坚强的爸爸和妈妈,那么他也是一个坚强的男人。
*如果你想让他成为你期望的男人,首先要以对待这个男人的方式对待他……
内容提要
原来,这就是我们要给孩子的爱
这是两本不足四万字的小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被感动得数度流下热泪。
“是个男孩!”
伴随着这个惊喜的声音,你的孩子来到了这个世界。望着这个稚嫩的生命,你的心慢慢融化,变得柔软。
有时,从孩子的哭泣中,你分明听到了自己心碎的声音;有时,孩子一个灿烂的笑容,会让你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深深被打动;有时,孩子不经意的一句话会让你铭记很久很久,甚至是一生。无数个难熬的夜晚,无数个欢乐的瞬间,你的心随着孩子的心在一起跳动……
没错,这就是爱。
不过,这只是爱的一部分,父母要给予孩子的爱远远不止这些。一位心理学家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其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父母就越成功。”
《孩子,这是我们要给你的爱》之所以让我感动,是因为它告诉我:虽然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从聚合亲密开始,但终目的,不是为了把孩子留在身边,而是让孩子认识自己,帮助他们定义自己是谁,后放孩子走,让他们踏上属于自己的旅程。
这种爱让孩子独立,而不是成为孩子的经纪人。
这种爱给孩子摔倒的机会,同时,也给孩子自己站起来的机会。
这种爱让孩子活出自己的梦想,而不是让他们为父母圆梦。
这种爱在孩子羽翼丰满之前,给他耐心与呵护,教给他智慧与能力;在他羽翼丰满以后,放开手,让他享受自己的世界。
……
我想,与孩子亲密无间是一种爱,放手让孩子走则是一种更深更完整的爱。
原来,这就是父母给予孩子的爱!
目录
部分 妈妈给儿子的爱
养育儿子是世界上重要的工作
好妈五个关键
小宝宝
小不点儿
小小运动员
小学生
心灵的成长
初中
女孩
高中
离开家
第二部分 爸爸给儿子的爱
养育儿子其实是在成就自己
好爸爸的五个关键
跟在你屁股后头的小家伙
男孩和运动
心灵的成长
男孩与金钱
男孩和女孩
男孩长大了
作者介绍
哈利·哈里森和梅丽莎哈里森夫妇,是美国的亲子教育专家,他们育有一儿一女。从孩子出生时的感动到放手让孩子成长,他们分别从父亲和母亲的角度,将十几年的爱和感悟倾注到一段段简短的文字中,浓缩为这两本精美的小书。
本书连续10年位居《纽约时报》图书畅销榜,在世界范围内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出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精装版”标签,让我对它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它应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育儿方法的指南,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礼物,它的文字本身就应该具有一定的力量和美感。我个人对“传承”这个概念特别敏感。我们从上一代人那里继承了许多宝贵的品质,但也可能无意中“继承”了一些有毒的家庭模式或沟通障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断裂与重建”的视角。如何识别并修正我们自己成长过程中未被满足的需求,是如何将这些未解决的情绪包袱,不传递给下一代的关键步骤。爱,很多时候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我们必须先成为一个健康的、被充分理解和关爱的个体,才能给予孩子真正滋养的爱。因此,我期待这本书能包含一些自我成长的章节,鼓励父母们也进行一场深刻的内心探索,只有这样,给予儿子的爱,才能是纯净的、不带过去阴影的。
评分作为一名读者,我最看重的是一本书的“时代性”。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与我们成长起来的环境有着天壤之别。社交媒体的兴起、全球化的加速,都让今天的孩子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息洪流和社交压力。这本书,如果它只是在重复过去父母告诉我们的那些道理,比如“努力学习、找个好工作”,那么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我更期待它能探讨“数字时代的爱与边界”。比如,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网络?如何在虚拟世界中保护自己,同时又不切断与世界的连接?更深层次的,是关于“身份认同”的构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很容易被各种潮流和标签裹挟。父母的爱,在这个阶段,就应该成为一个锚点,一个稳定的参照系。我希望作者能深入剖析,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不受外界喧嚣干扰的价值观体系。这种爱,需要足够的智慧去分辨哪些是需要抵御的噪音,哪些是值得吸收的养分。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让人心头一暖,那种感觉就像是父母在翻阅旧相册时,那些温馨、略带感伤却又充满力量的回忆一下子涌上心头。我一直觉得,对于一个男孩的成长来说,父辈(或者说是长辈的爱)的引导和陪伴是多么关键。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给予,更是精神层面上如何建立自我认知、如何理解世界运行规则的教科书。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视角,而不是空洞的说教。比如,当儿子面对挫折时,我们该如何措辞才能既不打击他的自信,又能让他从中汲取教训?再比如,如何在他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时,用一种恰当且充满尊重的态度去引导他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观?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探讨现代社会中,男性气质(Manhood)的定义正在如何被重塑,以及作为父亲(或者爱他的长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去适应和定义他自己,而不是被社会刻板印象所束缚。这种爱,应该是既有原则又充满弹性的,既能做他坚实的后盾,又能在他需要独立飞行时,适时地放手,并告诉他,无论飞多高多远,家永远是他的港湾。这种期待中的“爱”,是需要被细致雕琢和反复练习的艺术。
评分读完目录(虽然我还没看内文,但光是书名和装帧带来的联想已经足够丰富),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深沉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并非重担,而是沉甸甸的荣耀。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关于“创造共同回忆”的素材。爱,往往就凝结在那些微小而具体的瞬间里:一起修理坏掉的玩具、深夜里关于宇宙的讨论、一起面对一次失败的家庭烘焙实验……这些共同经历构筑了孩子未来面对复杂人生的心理韧性。我尤其关注“尊重差异”的部分。如果我的儿子最终走上了一条与我预期完全不同的道路,我该如何表达我的爱?是默默支持,还是需要给出建议?这种爱,需要极高的情商去平衡“指导者”与“见证者”的角色。它意味着接受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人生剧本,最终应该由他自己来书写。父母的爱,就是确保他拥有写出最精彩剧本所需的工具、勇气和永不枯竭的墨水。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瞬间,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略显笨拙但无比真挚的父子瞬间。我总是在想,我们这一代人,可能在表达爱意上不如上一代人那么直白,有时候甚至会显得有些笨拙和僵硬。我们习惯于用行动证明一切,但语言的力量常常被我们低估了。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触及了“脆弱性”这个话题?现代社会对男性的期望往往是“坚强”、“不哭泣”、“要顶天立地”,这无疑给正在成长的男孩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引导我们,去教会孩子“流泪是正常的”、“寻求帮助并不可耻”,甚至是如何处理和表达愤怒、失望这些负面情绪。这种健康的、全方位的“爱”,是建立在对孩子完整人格的接纳之上的,而不是只肯定那些符合社会期待的部分。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沟通技巧,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将那种深沉的、有时难以言喻的爱,转化为孩子能够清晰接收到的信号,那就太有价值了。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具体的对话脚本,而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陈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